鲁迅和胡适在中国落后根源上存在很大分歧,谁的观点更符合时代?

鲁迅与胡适都是民国时期的文坛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杰出的思想家,但两人没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鲁迅和胡适

鲁迅与胡适都是生于忧患,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而奔走疾呼,极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批判旧的文化道德礼教,主张科学,提倡支持白话文。

但是,鲁迅与胡适在关于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根源上,存在很大分歧。

胡适和鲁迅

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在世界面前落后不堪,主要原因是人的问题,他喜欢在人身上找问题。

鲁迅认为国人素质低下,精神贫瘠而丑陋的。

比如:国人的麻木不仁、不守规则、喜欢占小便宜、欺软怕硬、喜欢窝里斗,喜欢大声说话、插队、迂腐折中、极度爱面子、奴性深重,缺少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等等。

晚清老百姓

鲁迅对当时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他的很多作品都在揭露“国民劣根性”,塑造了像阿Q、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鲁迅主张:想要实现振兴中国,推动社会进步,先要改变国民素质。

孔乙己


祥林嫂

但胡适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不人的问题,而是环境和制度的问题,他喜欢在统治者身上找原因。

胡适认为:人是治理下的环境产物,人性本来没有善恶,国人并不是天生就是素质低,人性的丑陋之所以被释放都是环境和制度造成的。

好的环境能养出好的国民素质,恶劣的环境,养出来的国民会是一身毛病。

胡适认为,国人素质低,不在于国人本身,而在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的愚民、弱民、贫民政策。

国人无法接受真正好的教育,统治者故意把国人按压成“低素质”的状态,长期压迫百姓,让百姓贫穷,每天只是忙于生计,没有时间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满足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

胡适

胡适主张:改变环境和制度,可以启发民国心智,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尊重人权,百姓素质不会低。

鲁迅重批判,他认为国民愚昧没素质,先得改造人,从来不找人性背后制度的毛病。

胡适重建设,他只找环境和制度的毛病,从来不找人性的毛病,只有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人尽其财,物尽其用,人性自然会变好,这就是鲁迅和胡适最大的分歧。

鲁迅

鲁迅和胡适从并肩作战的好友到后来“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恶交,鲁迅脾气是出了名的不好,期间骂了胡适10多年,但胡适脾气是出了名的好,面对鲁迅的谩骂,他装作听不见,从不还口。

鲁迅与胡适虽然立场不同,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目标都是在唤醒国人,拯救中国,鲁迅与胡适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胡适   鲁迅   中国   统治者   分歧   根源   国人   落后   人性   很大   观点   素质   制度   环境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