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韩信放到三国,大致相当于谁的水平?

一个被大多数人了忽视的笑话——古代的“探马来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今天的军事卫星也无可奈何的“信息不对称”。

无论韩信还是诸葛亮,本领再高,也没有探马高。

传统文化中,本领最大的是那些无名无姓的探马——关键时刻,不招自来,及时准确——他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龙潭三杰”般的重要情报呢?而且比“说”后才到曹操还要快!

古代的将军,和现场的监工差不多

如果不以评书和传说为基础,客观地讨论历史上的战争胜负,必须要有一个基本认识——

战略和战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稳定的,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只有那么几招儿,胜利者就是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选择

——诸葛亮的军事谋略,远不如现在一名精通战争网络游戏的玩家。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完全是唯心主义的神化——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足够调动宇宙星辰的所有力量。

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一共也没几次,要么用水,要么用火,要么就是利用敌人不熟悉的地形——还能有什么常人想不到的“神机妙算”?而这三个可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风险更大,按照现代科学决策的语言来表述:“期望值不高,方差却很大!”

评书、传说中的计谋,还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掉的假设——

如果计谋不成功,己方并不会遭受重大损失,更不会全军覆没,最坏的结果不过夺路而逃,却能让敌军不剩一兵一卒。

草船借箭,如果曹操进行了相反决策呢?我们来看看草船借箭的,胡说八道啊——

1、不利的天气,只对曹军不利吗?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曹操,一代军事家,看到重雾就只有害怕吗?

为什么不利用重雾,把来犯的敌军全歼呢?敌军靠近曹操水寨,地形明显不熟悉,曹方水寨的布置,敌方更不熟悉——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2、 “埋伏”,能有什么花样呢?

曹操,是被诸葛亮吓破胆了吗?还是,读者对诸葛亮,只有崇拜,一听到“埋伏”两个字,就相信曹操必然服服帖帖,按部就班地遵循诸葛亮的设计。

从曹操的角度看,敌军派了20艘船过来,能有什么埋伏?稍微有一丁点儿的可能,就是引诱我方一两艘战船出战,进而为包围——曹操派出50艘战船,不就完了吗?

3.曹操就没想过,请君入瓮?

曹操听到报告应该乐不可支,等着对方冲进来,关门打狗。

4.曹操就没想过,照方抓药?

曹操也摆出20艘战船——看看对方是不是也会“不可轻动”,也担心“必有埋伏”。哈哈哈,哈哈哈……

难道曹操担心侵犯诸葛亮的专利吗?即使申请专利,也只算不实用、不新型吧?

5、“不可轻动”=憨傻痴呆吗?

不可轻动,就射箭?这是什么逻辑?傻瓜也不会这么笨呢!

综上,《三国志吴主传》的类似记载,也难以成立。

诸葛亮如果真的草船借箭,只有死翘翘了!这个诸葛亮,不就是车水马龙中一步三摇地闯红灯吗?不进疯人医院,也要进行心理治疗。

一些千古传颂的历史书籍,经常也会出现这种啼笑皆非的记载——为什么四面楚歌必然让将士军心大乱?为什么没有激发他们对敌人的仇恨?破釜沉舟,却能够让将士们拼死战斗,为什么他们没有完全绝望?

这两次的决策者,都没有考虑相反的后果吗?军事家会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进行仪式化的团体表演吗?他们都接受过敌方家乡歌曲的彩排吗?所以,这不是计谋,更像张艺谋,他擅长整齐划一的表演。

才能定胜负,人才定乾坤——只是传统文人的自我吹嘘、自我迷恋、自我陶醉。

而且他们又掌握着话语权:历史是文人记录的,是文人编撰的,从而文人可以加入个人的价值观——至少从《史记》开始,就形成了“谋士主导历史”,进而“任人唯贤”是将帅制胜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

“文人编撰历史”“谋士主导历史”几千年了,形成了一种时至今日还在严重误导的理论——才华是天赋,最高超的计谋不是从现实中学习到的,而是大人物的灵感,这些计谋甚至不以兵力和情报为基础;进而,智慧是不可测量的,更是不能传授的,不可能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目的就是为了愚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探马   草船借箭   战船   唯心主义   谋士   敌军   埋伏   计谋   文人   水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