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刘根勤:韩琦与王安石在扬州的渊源

【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刘根勤

陈寅恪先生说过,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现在随着大量的考古发现、纪录片与影视作品的传播,大众也越来越接受这个观点。

宋代那些文豪与名臣,绝大多数都在扬州留下了足迹、名作,以及德政。这里只着重介绍韩琦与他的后辈王安石,在扬州结下的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变法有争议,但他的诗文高妙无可置疑。至于韩琦,在当时,名气绝对大,名声也好。甚至在他去世几百年后,他还被清代的皇帝诏令从祀于太庙与孔庙,尤其是孔庙,这是中国士大夫无上的荣耀。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少年得志。他一生事功赫赫,与范仲淹并称“韩范”。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魏国公。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他在扬州任职两年,政绩斐然,作为继任者的欧阳修说,“遵范遗政,谨守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韩琦相貌出众,注重仪表。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八相图》,对韩琦的评价是“道貌温然,如玉之清;神气凛然,如水之澄”。扬州博物馆藏清代黄慎《照镜图》,中心人物是韩琦,宽袍大袖,美髯长须,对镜理妆,正其衣冠,面容自得,韩夫人从旁协助。这是他在践行孔子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教训。

韩琦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自行外放到扬州任知州,身份光环自不待言。当时小他13岁的王安石,刚中进士没多久,在扬州担任从八品的签判,与韩琦身份资历威望霄壤之别。而王安石出了名的不修边幅,更是与韩琦不对付。加上王安石工作认真读书勤奋,经常起晚了,来不及洗漱就匆忙上班。韩琦见他蓬头垢面的样子,怀疑王安石像杜牧那样“夜饮放逸”。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一日(韩琦)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魏公后知荆公之贤,欲收之门下,荆公终不屈,如召试馆职不就之类是也。故荆公《熙宁日录》短魏公为多,每曰:“韩公但形相好尔。”

韩琦虽然相貌非凡品德高尚,脾气却不算好,以耿直甚至盛气凌人著称。年轻时便经常弹劾元老大臣,后来他支持与其志趣相投的英宗上位,即使英宗做得不对惹曹太后不快,他也力怼曹太后,遭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言官弹劾。王安石才高志大,脾气更是古怪,远过于韩琦,“拗相公”的绰号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韩琦在扬州,还留下一个“四相簪花”的故事,扬州人喜闻乐见,故事里也有王安石。

韩琦的官署后园有芍药一枝四杈,每杈各开一花,上下红,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据说出现这种花,城内就要出宰相了。韩琦觉得奇异,他请了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三位青年官员聚会,各簪金带围一朵,以应四花之瑞。本来宋代就有男子簪花的风气,韩琦又是仪表非凡,他自己先做榜样。三十年后,四个人先后都做到宰相,而且都名垂青史,可谓千古佳话。

这个故事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反映了宋代的文采风流与扬州的人杰地灵。不过遗憾的是,后来王安石主持变法,韩琦已经致仕,却屡次上书反对。这个矛盾,既有他们各自背后的集团利益,也有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性格差异,还有他们在扬州共事期间不算融洽的原因。

相比韩琦,王安石一生的对手要多得多,身后的争议也大得多。而他的最终境界,甚至比他的政绩与诗文更高,他与苏东坡晚年的和谐,就是证明。有人问晚年的王安石,如何评价韩琦,其实无非就是想听听这位“拗相公”非议一下老上司,荆公说:韩公德量才智,心期高远,诸公皆莫及也。韩琦去世,荆公更作挽辞:心期自与众人殊,骨相知非浅丈夫。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作者简介:

生于兴化,求学扬州。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作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扬州   梦溪笔谈   王安   孔庙   相公   衣冠   进士   宰相   诗文   宋代   渊源   刘根勤   韩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