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满族对剪辫子是什么态度?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成立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辛亥革命后满族对剪辫子是什么态度?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革命军宣布成立,由黎元洪领导的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当然是有抗拒的。

我们首先说一说,为什么满清一定要汉人老百姓剪辫子,也就是“剃发易服”。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识别顺民和逆民以便于肉体消灭,第二是精神上摧残汉民族的精神。

汉人自古以来很重视发饰和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种信念深入人心,上到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都重视头发。

男性汉人成年以后,除了必要的修剪是不能随便剃发的。

汉人男性一般将头发盘成发髻,作为男人尊严的象征。

三国时期的曹操因战马受惊,误踏了农民的麦田。曹操曾下令士兵随便破坏麦田会被斩首,此事虽然是意外,他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在我们看来,割头发又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割发就是非常大的侮辱了,完全是可以自尽的。

对于满蒙八旗兵来说,剃发本来只是生活的需要。

早在匈奴和契丹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多剃发。长发对于骑兵来说是很不利的,如果骑马的颠簸导致头上的长发突然散乱,遮挡住视线,足可以让骑兵坠马丢掉性命。

大家幻想一下,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突然被人遮住双眼,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是极为危险的。

所以游牧渔猎民族大多留着短发,尤其会将前额影响视线的头发剃掉。

同我们一水相隔的日本古代武士,也是需要剃发,目的就是便于格斗。

满清强迫汉人剃发,则不是为了方便骑马或者格斗。

满清早期动辄在中国大屠杀,但很快意识到,汉人老百姓也是重要的资源。

满清夺取大片土地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汉人老百姓为其耕种,就等于是0。

小说《红楼梦》中,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之所以如此豪富,根本上还是在于他们有大量土地,通过土地的收入维持富裕的生活。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我们看到有一个叫乌进孝的大管家,向宁国府上贡。通过贾珍的谈话我们得知,宁国府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每年要给贾家上贡。我们看看乌进孝的贡单,非常惊人: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

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

根据这个单子计算,想要维持这么大数量的农产品,至少需要上万农民全年的艰苦劳作。

而宁国府还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也就是说有近10万农民为区区一个宁国府劳作,接受他们的剥削。

那么,如果没有这10万农民,宁国府就算拥有再多的土地,也是一分钱也捞不到的。

所以,满清统治者很快就知道汉人老百姓的重要性,不愿意胡乱杀光。

只要投降愿意做顺民的汉人老百姓,就留下来当作奴仆。

识别汉人是否顺民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们是否愿意剃发。

满清在入关之前,就是开始强迫新占领区的汉人老百姓剃发,识别是不是顺民。

如果汉人老百姓拒绝剃发,自然就不是顺民,满清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杀戮。

在1644年,满清八旗兵联合吴三桂,在一片石会战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进入山海关。

满清入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第一次大规模推行剃发易服。

中国已经四五分裂,崇祯皇帝自杀,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对抗满清入侵大军。

没想到,推广剃发易服却导致了很多汉人的强烈反对,不惜武装对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除了底层民众以外,汉人士大夫阶层甚至汉奸们也有较大反应。

满清的发饰被认为是野蛮民族的标志,汉人留这种发型不但是侮辱自己,也侮辱了历代祖先。

即便是少数大汉奸自愿剃发留辫,内心深处也是引以为耻。

眼见汉人因头发四处起义,而满清进入关内尚且立足未稳,被迫暂缓了剃发命令:“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不过,暂缓剃发易服,仅仅持续了1年。

1645年,清军彻底击败李自成,重创张献忠,又占领了南明弘光政权首都南京。

至此,满清认为中国的反抗者已经没什么实力,大局已定。

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下达了非常严厉的剃发令。

六月,满清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立即“杀无赦”。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历史记载称满族将领令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

即便反清力量很薄弱,仍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剃发起义。

江阴县的民众杀了县令,起兵反清,告知天下:“头可断、发绝不可剃”。典史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死大量清兵。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

类似的屠城还有很多起,满清目的就是杀光拒绝剃发的“逆民”。

经过反复的屠杀,敢于拒绝剃发的汉人民众被杀绝,留下的都是顺民。

对于明末究竟有多少人口,学者还有一定的分歧。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葛剑雄、曹树基、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等人都认为是1亿多人口。

那么,清朝初期中国人口是多少?

清顺治八年(1651年)计有人口5300万,到康熙二十四年(1865年),人口增至1亿1000万。

两者对比,明末中国人口减少至少4000多万,甚至近亿。

这么巨大的人口减少,除了明末明军和农民军的混战以及饥荒以外,就是清军的肆意屠杀了。

同时,剃发也是一种精神战,压垮汉民族的精神。

满清攻打朝鲜时,也曾要求朝鲜民众剃发。朝鲜民众极为震怒,认为这是对祖先的最大侮辱,举家拼死反抗,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起义。满清虽然攻破南汉山城,迫使朝鲜国王屈膝投降,却并没有强制朝鲜人剃发。

为什么朝鲜人同汉人有如此区别?

本质上在于,满清对于朝鲜并不重视,仅仅希望它作为藩属小国而已。

满清则把中原当作自己的领土,必须彻底摧毁汉民族的反抗精神,这是古老的精神战。

清朝初年,朝鲜使者到达北京。北京的汉人市民和士大夫看到朝鲜使者穿着大明服饰,多神色黯然,甚至偷偷流泪。

有趣的是,到了满清灭亡以后,剪辫子又出现了风潮。

从实用角度考虑,即便是满族人也愿意剪掉辫子。

留长辫子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辫子太长太重,影响活动。

如果是头发较少的老年人或者孩子,辫子倒还算好说。

青年人和中年人拖着一条沉重的大辫子,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大家看电影,清代武人打架之前,首先要把长辫子盘好或者用其他方法固定,然后才动手,不然辫子就会碍手碍脚。

第二个原因就是,辫子太长需要经常清洗,不然就容易发臭。满清时代,不要说老百姓,就算达官贵人也无法整天洗浴,一个月洗一次是寻常事。即便爱干净的年轻女孩,一周洗浴一次就是非常不错了。这导致辫子比较肮脏,人也显得邋遢。

清代的“脏辫”是很夸张的,尤其那种几个月也不洗头的劳苦大众,长辫子让人无法忍受。

一个在清代陪伴丈夫来中国的英国贵妇,回忆很多中国人的辫子。

她和丈夫同一名中国商人同处狭小的藏室内,商人穿衣考究,然而长辫子却发出一阵阵恶臭,让人无法忍受。

英国贵妇仔细观察,发现此人的头发上有大量的油脂和皮屑,稍微一动就会有皮屑落下。

看起来,他有一段时间没有洗头了,导致辫子非常肮脏,发出恶臭。

英国贵妇认为,相比清洁身体,中国人想要洗干净这么长的辫子,是很困难的。而辫子只要超过一周不洗,就会发出难闻的臭味。即便是比较干净的中国商人,往往身上也会发出难闻的味道。

清朝末期,很多国人开始反感辫子。尤其是太平军曾经肆虐过得地区,都被要求剪掉辫子,老百姓反而觉得方便的多。

尤其是满清的新军,更是反感辫子。

清末的新军,采用西洋方式训练,穿西洋军服。

然而西洋的帽子容不下大辫子,而且士兵卧倒、跳跃、奔跑都有辫子碍事。

军人和其他职业不同,搞不好就要送命的。

一些新军士兵甚至军官,主动将辫子剪掉,以保证在战场上的灵活。

1907年5月6日,清中央政府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员、兵丁,均即斥革”。

自古法不制众,随着大量军人剪掉辫子,又要靠他们打仗,满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满清灭亡之前,绝大部老百姓都是有辫子的。

鲁迅曾经写过头发的故事,讲的就是自己因为没有辫子,回国担任公务员以后遭到各种麻烦。

同僚甚至亲戚都认为鲁迅是革命党,大多不敢和他来往。

在1910年也就是革命前1年,鲁迅的几个学生剪掉了辫子,结果被学校全部开除,连书都无法读了。

满清灭亡以后,汉人大多剪掉了不方便的辫子,只有极少数人还留着。

满人则有很大不同,南方和北方也有一定区别。

南方是革命党控制,强制要求剪辫子。

武昌起义第二天,鄂军都督就发布《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第八条指控发辫之罪,说它是“垂狗尾以为饰”。随后,南昌、贵州、广西、上海等地都发布剪辫的命令,呼吁“剪去辫发,还我头颅”。剪辫令在很多地方都是强迫推行的,包括湖北、湖南等地,上海、南京都是这么推行的,剪辫风潮波及全国。

云南军政府于11月5日限令民众5天之内剪掉辫子,违者会被罚款甚至拘禁。

很多城市里面警察拿着剪刀站在那里,看见经过者有辫子就上前强行剪掉;或者是警察、士兵巡逻,看见谁有辫子就剪掉,没得商量的。

这个时期,南方满族人怕被报复,通常主动剪掉辫子。

一些没有主动剪辫子的满人,遇到执法人员通常只是哀求。

当时有人回忆南京街头:一路上,剪发队络绎不绝,街道上、火车中、江岸边,遇有垂辫者,无不立予剪去。尤其是乘船上岸的人,上一个,剪一个。其间有不愿割爱的,多是跪地求免。也有手提断发垂泪而归的,也有摩顶长叹,或大笑的。面对辫子的消失表现各不相同,他认为煞是好看,且大快人心。等他下关返回时,一路上望去,街上已尽是光头。

北方就不一样。北方革命党较少,剪辫子基本都是自愿。有大量满清遗老遗少,还有农村没有文化的人,都拒绝剪辫子。

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已过去了3个月。有意思的是,梅兰芳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也绝对是强于普通人。

很多北方民众由于200年养成的习惯,认为辫子不能随便剪掉,万一皇帝再上位就没办法了。

而在清代,没辫子可是要掉脑袋的。

也就是鲁迅对太平军和清军战争的回忆:(战区的)老百姓才难呢,有辫子的被太平军杀,没辫子的被清军杀!

北京城的满族人又很多,被洋人称为满城,自然格外抗拒剪掉辫子。

如为梅管理服装和处理杂物的“跟班”,无论梅怎么劝,就是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在北方一些闭塞的地区,剪辫子则更是滞后。

直到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

不剪辫子的满族人,通常是比较有地位的,以中小地主为主。这些人没什么本事,主要国家养活,不满于满清政权被推翻。

有意思的是,有官职或者和新政府有挂钩的满族人,剪辫子比汉人还积极,他们不想失去工作或者利益。

有趣的是,受到英国教师庄士敦影响的末代皇帝溥仪,倒是很快意识到辫子的不方便和落后。

庄士敦坦率的告诉他,洋人大多把中国人的辫子当作笑柄,甚至叫做“猪尾巴”!

1922年春天的一天,逊位在紫禁城的溥仪突然叫来专门剃头的太监,提出要剪掉辫子。皇帝要剪辫子?这可如何是好,剃头太监根本不敢动手。溥仪倒是很坚决,自己抓起剪刀,"咔嚓!"剪掉了辫子。得知溥仪剪掉了辫子,宫内乱成了一锅粥,老太妃和宫女们都哭作一团。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这一幕,"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据说北京故宫,就收藏了溥仪当年剪掉的这条辫子。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太平军   辫子   辛亥革命   满族   顺民   朝鲜   革命军   头发   汉人   满清   民众   老百姓   态度   剃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