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格局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角度不一,精彩绝伦。从国际格局角度梳理一下一百多年来英法美俄中日等世界主要大国围绕东亚大陆的角逐,从中也可以看出各主要大国的谋略作风和战略得失,很有意思。

东亚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以中华文明为主要代表的人类在此地耕耘千年,这块土地养育着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古代文明。几千年来,通过瓷器,茶叶,丝绸等古代顶级奢侈品,经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长期的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方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向东方。西方海盗在北美洲,南美洲等新大陆抢劫的白银,黄金,也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东亚,尤其是中国,就是财富聚集之地。

时间的年轮走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第一次让西方文明面对东亚拥有了物质优势,强盗的本能让他们的眼光再一次聚集到了这个膏腴之地。此时,守卫着这片土地的是拥有先进的选官制度,勤劳勇敢的人民,以及浸淫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几千年的拥有丰富统治经验官僚群体的大清王朝。他们唯一的弱点:手里没枪。

除开俄国在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的小打小闹,第一个真正叩关试图打开中国大门的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和最强者,大英帝国。全世界的披荆斩棘,殖民地的广泛扩张,特别是在南亚印度半岛的巨大胜利,大英终于有勇气直面古老的东方帝国。

1793年,经过精心选择,英王派遣伯爵马戈尔尼作为正使组建一个超高规格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拜访北京,随身携带的礼品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英帝国最先进的工业产品。面对中华的赫赫余威,此时的大英帝国仍充满敬畏,极力展示自我的先进以求能够获得平等的对话机会。结果大家都知道,马戈尔尼铩羽而归,中西方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官方接触以失败而告终。很多人借此批判乾隆皇帝的短视和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何尝不是此时的中华以实力做后盾击败了大英的第一次扩张欲望。

马戈尔尼访华的前一年,公元1792年,大清帝国最后的名将福康安风雪援西藏,在廓尔喀之役中迅速击败尼泊尔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廓尔喀,而廓尔喀之前屡屡与英军作战不落下风,哪怕今天廓尔喀雇佣兵也是西方富豪自卫的首选。正是这次胜利让大英认识了中华的实力才促成了马戈尔尼的访华,正是这次胜利让乾隆皇帝拥有了拒绝英国的底气,正是这次胜利才让英国访华失利后不敢开启兵戈。

中英两个世界级权谋大国的权谋作风第一次显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别想要

时间老人又走过半个世纪,此消彼长,大清王朝在连续内乱之后国势日下,而大英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世界扩张,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双方在1840年迎来了第一次军事碰撞:第一次鸦片战争。抛开各种象征性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本质就是英国为了保护商业利益进行的试探性的克制的战术反击,大英依然对数十年前中华的赫赫武威心怀忌惮,英国国会对于是否开启战争的决策投票赞成与反对的微弱差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鸦片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但其实对大清王朝的影响很小。英国之所以如此克制,是因为此时他们征服印度阿富汗的战争正如火如荼,大英没有能力再重新开辟一个战场。

1849年3月,英军打败阿富汗军队。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1853年10月—1856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击败俄国。

对印度的占领消化,对俄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极大的增强了英法的综合国力和侵略野心。胜利接着胜利,环视世界,英法再一次将目光对准了大清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此时,西方国家的另三个主要代表法国,俄国和美国走上了东亚的牌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看作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尝试。它有四个客观后果:1,在其他地区打的不可开交的西方列强能够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2,至此开始,大清王朝从守卫国土的政府慢慢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帮凶。3,至此开始,中国不可避免的走进近代国际格局,成为国际格局的重要一环。4,西方国家的侵略第一次遇到了中国人民组织起来的反抗。

真正打消西方国家第一次瓜分中国意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长江流域广泛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让势力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英国人认识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他们意识到,只有继续扶持大清中央政府,才能降低统治成本,侵略印度的路在中国走不通。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赢家是俄国,英法出兵出力,俄国仅凭调停之功就获得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将势力完全扩张到远东。俄国是欧洲永远的噩梦,至今不变,扼制俄国的扩张是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于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改变了其远东政策:不再以大清政府为敌,转而扶持大清中央政府改革,增强国力,以对抗俄国的扩张,并降低其统治中国的成本。

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由此发端。

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尝试。工业化是需要成本和启动资金的,清政府对外没有殖民地,对内没有凝聚力,启动资金从哪里来?以英国人赫德为代表的英国势力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海关制度,并以英国人的武力为中国的海关制度背书。庞大稳定的海关收入成为了中国洋务运动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成了维护大清王朝统治最坚强的经济支柱。仅靠大清王朝的武力,是无法强迫西方各国上交那么多海关收入的。

英国扶持大英政府的根本目的之意就是为了对抗俄国,最典型的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其巨额军费大部分就是向英国银行担保借款。除了赚钱之外,抵抗俄国在新疆的扩张也是大英愿意借钱的重要原因。

抛开立场不谈,大英能够从小小岛国扩张成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单靠船坚炮利肯定是不够的,其出神入化的统治艺术居功至伟。低度的原则性,超高度的灵活性,今天的敌人明天的盟友,十处敲锣,九处有他。

此时,东亚的另一个主要玩家,日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53年7月,美国海军佩里准将抵达东京湾,日本开国,1868年,民治维新。翻看之前的东亚历史,根本没日本人什么事,不管是敌对还是扶持,西方国家的主要目标都是中国。日本通过改革自强,希望获得上桌的权力。

至此,近代以来全世界的各主要大国除了德国都在东亚插了一杠子。

至第二次鸦片战争30余年后,英国主导的东亚格局发生了一次巨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意义除了是日本人的扩张本性外,同时也是日本为了取代中国成为英国盟友充当远东抵抗俄国扩张桥头堡的大胆尝试。说直白点,日本除了侵略中国,还想取代清政府成为英国在远东的狗。

所以,日本很巧妙的避开了英国利益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选择了与俄国接壤矛盾复杂的朝鲜半岛和东北开战。很多人说这是日本人流传已久的传统国策,其实,这也是日本实力不如人避免过度刺激英国的无奈之举。谁不知道中国的长江流域富饶,自古就是经济重地。

甲午开战前,英国是看好清政府的,毕竟扶持清政府已经是英国三十余年的国策,北洋海军中有大量的英美海员。可惜,战争结果,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赔款日本两亿两白银。

很多人说这两亿两白银就是日本近代崛起的关键,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虽然中国甲午惨败,但是历时三十余年的政策转向哪那么容易,英美等西方国家又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国内维新派合流,支持他们的维新变法运动。其根本原因是几十年英美等国对中国投入过多,希望借助改革增强清政府的实力以保护他们的既有利益。为此,哪怕戊戌变法失败西方国家也旗帜鲜明的支持光绪皇帝抵制慈禧太后的换储图谋。慈禧太后已经深深得罪了皇帝,为了身后事她引义和团进北京抵抗洋人试图强行换储,酿成“庚子巨变”。

八国联军进北京,一路烧杀抢掠,太后皇帝逃亡西安,清政府的虚弱,腐败,无能暴露无疑,这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第二个时机。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强大的抵抗力,虽然战场上实力悬殊,却依然前赴后继,西方国家由此断定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转而再度扶持清政府回京主政,以降低统治成本。

但是,在对俄国的战略上,英美有了重大转向。本来清政府是英国扼制俄国远东扩张的最主要棋子,但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中国最迫切威胁,中国朝廷内掀起一股以李鸿章为主要代表“联俄抗日”的风潮,他们希望以夷制夷,借助俄国对抗日本扩张。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俄国在远东又获取了巨大利益,势力直接插进了东三省和朝鲜半岛。

还是那句话,俄国是西欧永远的噩梦,清政府无论从实力上还是意愿上,都已不能承担抵抗俄国的重任,英国终于将目光转向了日本。

1902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在伦敦签署《英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①缔约一方为保护远东利益与他国开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并阻止其他国参战;②如果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加入对缔约一方的战争,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也就是说,若日俄开战,英国需保持中立并阻止与沙俄结盟的法国参战。如果法国参战,英国亦需出兵。

英日同盟及其之后的美英日法《四国条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连续三十余年的本土和平环境,与世界主要大国结成同盟并获取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上的巨大帮助才是日本从一个边缘小国一跃成为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因。

日本也为这个同盟表现出了巨大诚意并付出了巨大代价,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主动在远东与俄国开战,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付出巨大伤亡最终惨胜。虽然在对俄合约上没有获得丁点好处,但是此战却有极强烈的象征意义:1,日本有能力打败俄国,抵抗俄国的扩张。2,日本与英美的主要敌人俄国不共戴天,不存在和解的可能。这两点也是日后英美容忍日本在东三省的扩张,乃至二战后美国扶持日本的内在原因之一。

反俄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俄。

中国在反俄问题上始终不坚决,就绝对成不了西方最主要的盟友。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政府早已倒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北伐,一路过关斩将,1928年东北易帜,完成名义上的中国统一。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决定中国现代命运的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也取代他们的先辈代表中国登上东亚乃至政治格局舞台。

同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借战争发财实力大增,隐隐觊觎世界霸主地位,日本也发了一笔战争财。最大的格局变化当属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同盟这个纯意识形态国家成立。欧美的千年难题又叠加了一层buff:反共。

中国这个人口众多潜力巨大的国家又一次成为各主要国家争夺的重点。苏联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向东方寻找同盟,以共产国际为主要载体输出革命,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给予经济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巨大援助。中国共产党在初期发展的这么快,与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时,作为苏联掌印者的斯大林是一个极其鲜明的地缘政治家和现实主义者,他同样给与中国国民党巨大支持,两边下注。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苏联的支持下第一次国共合作,短短数年就荡平了北洋军阀,将英美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的支持重点北京政府拉下马来。英美日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巨大的威胁。

接下来的操作就可以显示出日本这个新崛起国家和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权谋段位上的差距了。

英美等国火速抛弃了北洋政府,转而以江浙财团为抓手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同时,不与共产党翻脸,保留退路,不刺激中国国内的民主主义。并透过蒋介石政府怂恿张学良主动发起“中东路事件”希望以此挑动中国的反苏民族主义,拉开中国与苏联的距离。本来这根本没有日本什么事,张学良反俄只会更靠拢日本,可是日本关东军的某些青壮年军官看不到历史趋势,悍然发动了“9.18”事变谋取军功。短期看东三省沦陷,日本实力大增,可却直接将日本推上了风口浪尖,直接成了中国各个阶层的最主要敌人,抗日成为中华大地最重要的政治正确。巴黎和会后几十年日本政治家对中国和解渗透政策毁于一旦。

在这里提一句所谓的“田中奏折”,不管这份奏折是否存在,但其主要观点:欲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要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一直是中日共同认为的日本侵略国策。其实,这个国策充满了日本人的一厢情愿,有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战略困境:东北和朝鲜是中俄两国的势力范围,日本人根本守不住。只要有一个国家强大,日本就不是对手,哪怕占领了也会失去。日本只有在1930年代趁着中国极弱,苏联主要目标是西欧的短暂窗口期才能占领东北和朝鲜。一旦中俄有一个国家缓过神来,日本的所有投入就会灰飞烟灭,比如1945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东亚范围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说实话,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这一战日本根本就不该打,这一战的初衷,是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几十年来西方援助积攒的国力孤注一掷,借着英美对苏联的极度恐惧,逼迫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的既成事实,从而将“田中奏折”的战略困境砍下一边来。至于后来越打越大,直接打到了英美在中国利益的核心长江流域实在不是日本的本意。此时,日本的战略家们还保持了最后一丝理智,国内一直有北上的声音。很多人说日军北上碰苏联是鸡蛋碰石头。但是另外一方面,张古峰和诺门坎也是日本向英美缴纳的投名状,也是日本战后能够得到西方继续扶持的根本原因:反俄。

你侵占我的利益不要紧,把你打趴下了我们还是朋友,因为你反俄。

在东亚,英美放弃在中国的部分利益,承认在东北的既成事实,就是寄希望于日本尝到甜头之后掉头北上进攻苏联,和德国东西夹击苏联。

在欧洲,英美绥靖政策满足希特勒,就是希望德国尝到甜头之后转向进攻苏联,和日本异曲同工。为什么战后德国被重点扶持,因为他反俄。

这就是英国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最核心的逻辑:反俄。其他都是小问题,反俄才是大问题。

1945年,日本战败,二战结束,美英和苏联又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

美英展示了他一贯的政治格局作风,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吸纳共产党进入政府,以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援助,一起组建一个反苏政府,不希望中国产生强大的统一政权。

苏联也希望蒋介石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共产党进入政府,以经济政治各方面施加影响力,希望新政府不要完全导向西方,并希望中国不产生强大的统一政权。

两者共同的希望:如果矛盾实在无法调和,将中国南北分裂,北边的共产党与南边的国民党成为苏联与西方对抗的前沿。就如同南北朝鲜,南北越,东西德国一样。

这是西方侵略者妄图分裂中国的第三次尝试。还是老传统,别的地方他们可以打的不可开交,对待中国,他们总能达成共识。

这一次挽救中国命运的依然是中国人民。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几千年的中国人民接受不了分裂,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怀着彻底击败对方一统华夏的愿望开战的。

1948年初国共两党依然缠斗,看不出谁胜谁负,1948年6月柏林危机,美苏角力的重点放在了欧洲。1949年5月第一次柏林危机解除,美苏的目光再次转向东亚,百万大军已经打过了长江。

虽有美国使馆留驻南京,苏联使馆随国民党搬迁广州,美苏皆无重兵干涉中国统一进程,无碍大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政府初期在外交战略上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美国大使馆保持联系,希望发展关系。可美国在中国是否反俄的态度上实在没有信心,拒绝了中国抛出的橄榄枝。中国被迫一边倒,在朝鲜战场缴纳了投名状,彻底站在了苏联一边。接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秉承了先辈的作风,反俄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俄。他们像四十多年前一样,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日本。重建日本,美国驻军,将日本建设成为亚洲的反俄大本营。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日本是不可能和俄国和解的。

中国倒向苏联,从苏联那里获得了156个项目的重工业援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知乎有个问题,苏联是不是应该后悔给予了中国如此巨大的援助?其实看这一百多年来,苏联或者说俄国唯一一次有机会战胜西方的机会就是中苏同盟时期。中国越强,苏联的实力越强。从地缘政治角度,要对抗西方,人口的巨大劣势是俄国的硬伤。苏联也曾拉拢印度想要避免这个硬伤,可是三哥实在扶不起来。当共产主义理想对苏联的实力加成日渐衰退,单纯比拼国力,没有了中国站队的俄国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

日本战后的黄金发展时代也就可以理解了。有美军战力背书的日本本土绝无安全问题,各种资本大力涌入日本,日本承接了美国的产业战略转移,承担了东亚世界工厂的角色。有美军战力背书,有美国制定的经济规则和控制的全世界海洋运输节点做后盾,日本制造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一亿多人民勤扒苦做,努力奋斗,终于创造了战后最耀眼的经济奇迹。

请注意,这一切都由一个前提,中国被封锁。

中国被封锁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俄国的态度。

50年代,中苏交恶,60年代末,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中国向西方又一次抛出了橄榄枝。

这一次,美国紧紧抓住了机会。1972年,尼克松访华,访华的大礼包就是解除对中国的封锁。中国马上动用宝贵的外汇,抓住关键时间点花43亿美元在西方购买化肥,化纤等关键设备,史称“四三方案”有了苏联援助的重工业基础,再辅以这些外汇买来的设备,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大福度提高,的确良为代表的衣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1979年1月,中美建交,总设计师访美,2月,中越自卫反击战开打。中国投下了国策转变最重要的一票。

越南是苏联的盟友,反越就是反俄,中国用行动赢得了西方的信任。大笔资金,大量援助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了增强中国对抗苏联的实力,绝无仅有的援助了大量美军最新装备,比如黑鹰直升机。

同期,苏联则是每况日下,各个战线持续失血,各种失败引爆国内矛盾,终于,1991年,红旗落地,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可有可无的盟友或者是敌人,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中国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姿态,继续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体系。自1840以来轻视了中国150年的西方面对俄国的重大失败,忘乎所以,垂涎中国的丰富人口和巨大市场,将中国拉入了世界贸易体系。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不要紧,苏联还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还不是解体了。中国会获取高科技,不要紧,用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议扼住高科技进入中国的喉咙。中国会不会像建国时那样再次没收西方资产,不要紧,以美国武力背书,中国不敢。

中国再一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持续至今。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会有失落的三十年,答案林林总总,什么广场协议,什么日本政府的失误。都有道理,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取代了日本东亚世界工厂的地位,那些原本应该流入日本的投资流入了中国。没有了新的资本流入,国内当然一潭死水,这不是哪个政府哪个首相能够改变的事情。与日本国内长时间停滞不前相对应的,是日本海外资产特别是在中国资产的快速增长。这就是所谓“另一个日本”的理论来源。那几十年,中国享受的是日本曾经的待遇,美军把守的全世界海洋贸易节点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美国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是中国制造最坚强的后盾。这就是今日喧嚣西方政坛的“中国搭了美国顺风车”“中国奇迹就是一个大号的日本奇迹”的理论来源。

东方巨龙,腾空而起,短短几十年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还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说法:中国卖八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中国的农民工说:既然这样,那就卖16亿件买两架回来吧。用一架拆一架,研究一下,弄不好我们的后代就有人会造飞机了呢,不能祖祖辈辈都卖衣服吧。

中国人的自强不息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来源。

蓦然回首,西方才发现,真正可怕的敌人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喊出“China”那么振聋发聩,应者景从的原因。

最后来谈一谈现实中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中美关系甚至战争的问题。军事问题我完全就是一小白,错误之处很多,大家一笑置之。

英美相继主导国际格局的这两百多年来,中国的崛起确实是西方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东亚大陆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争斗的一个次要战场,无论是中国,日本,都是配合西方对俄战略的棋子,朝鲜半岛的国家,蒙古更不用说了。美国并没有储备中国问题的人才,几个所谓的汉学家只知皮毛,前些年主要依靠一些在八十年代就跑出中国的所谓中国通充当智囊,章家墩之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回过头来看,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最好时间点是2008年至2012年期间,这也是中国名义GDP逐渐超越日本的时期。这个时间点中国的舆论妖魔横行,花费国家巨额补贴投资的中国国企还没有成气候,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解放军军事装备还没有大规模膨胀。春江水暖鸭先知,同行是冤家,真正在那个时间点试图对中国动手,在东海钓鱼岛挑起无数纠纷的是日本。试图像甲午战争打断中国洋务运动,1937年侵华打断民国所谓“黄金十年”那样,第三次用战争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崛起过程。可悲的是日本不是一个主权完整国家,真正做主的是美国。美国当时深陷次贷危机,给出的条件竟然只是要钱,如果当时打出一套2018年的特朗普的组合拳,中国的崛起之路肯定会更加艰难。据小道消息,2018贸易战前中美谈判美国要价最主要条件之一:中国政府停止对中国国企的补贴。

美国不害怕中国的民企,但是他们害怕中国的国企。中国的国企是中国政府用大量补贴和银行巨量优惠贷款支撑起来的,他们是中国打破西方经济霸权与西方经济角逐的真正主力军和先锋队。

那几年,中国政府用巨大的经济代价赢得了缓冲时间,奥巴马的回忆录明确写道:如果不是08经济危机,我一定会对中国更加强硬。

那时,美国还有一张王牌没有亮出来:美军。

如果不给,也许2008年美军就会陈兵南海。

经此一役,中国意识到这种中美关系的巨大风险。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外贸依赖,继续加大力度做大做强国企,更重要的是,和时间赛跑,紧赶慢赶扩充军备。

自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中国军工卧薪尝胆,十几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厚积薄发。

2011年,歼20首飞。

2012年,辽宁号航母改造完毕,交付海军。

2012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成为美国国策,持续至今。

2013年,运20首飞。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

2015年,东风26导弹亮相。

2016年南海危机,美军航母编队逼近南海,解放军全军迎战,东风21D亮相。

2017年,萨德反导系统在韩国部署。同年,歼20,运20开始列装解放军。

2018年,中国首艘 055大驱海试。南海阅兵检阅094A战略核潜艇。

2019 年,东风17亮相。年底,山东号航母交付海军。

2020年,解放军突破所谓“台海中线”。

2021年,中俄舰队横渡日本海,绕日本一周。歼20列装多支英雄部队。小道消息,中国核武有变化。

2022年,俄乌战争。

十余年的军备赛跑,事情正在起变化。

曾经是西方最后一张王牌的美军,在东亚渐渐落入守势。

遍观美军战史,其主要战役为二战对德国,二战对日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现在和伊拉克战争。

除去二战太平洋战争,其他所有战争,美军都有一个巨大的劣势,以海制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以海制陆,海洋大国需要付出的成本是陆地大国的无数倍,无他,后勤补给压力。哪怕是强如美军,都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后勤补给然后雷霆之力一击必杀,一旦打成持久战,美军战绩很差。

战后美军的最佳战绩海湾战争,是美军全力准备了半年多,空运部队50万和54.4万余吨装备和补给品,海运了340万余吨物资和610余万桶石油(如果再加上600艘船只卸载的海运货物和1.05余万架次卸载的空运物资转送战区的运输,其运输量更加惊人),以伊拉克陆地邻国作为基地开战的。很多人只看到美军42天的摧枯拉朽,却忽视了美军所做的巨量战前准备以及能够让美军从容准备的安全环境。

如果战场换到东亚沿海,中国会允许美国做这样的战争准备吗?区域拒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阻止敌方支援补给进入战区。个人大胆猜测,如果解放军与美军在台海或者冲绳岛屿附近开战,解放军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日军,驻日美军及其海空部队。除了隐形轰炸机,其他战区和美国本土的美军很难对东亚进行成规模的战略支援。但我们不一样,我们能够将全国兵力集于一点,这就是以陆对海的巨大优势。同时,在现代高科技条件和道路系统下,以海对陆传统的最大优势兵力机动性反而成为劣势。舰队从日本到台湾远远不如大陆火车跑得快。

同时,很多人之前很担心的美国用封锁航道的方法逼迫中国海空军远洋决战也是伪命题。台湾,日本,韩国,冲绳美军基地均在我陆地炮火延伸范围之内,你掐我的航道,我打你的沿海。美军真有勇气主力撤守日本拉到马六甲海峡等待解放军来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英法   鸦片战争   中国   俄国   近现代史   苏联   东亚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军   格局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