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的一种常见的多发且病程多两周以上的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2%-34%,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因素除与脾胃密切相关,且多与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此病影响患儿食欲、食量,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长此以往会导致患儿继发其他疾病,如贫血、佝偻病等。

西医学对此病的治疗多为补充微量元素、助消化、促进胃动力及对症治疗,疗效并不理想。

而小儿推拿源远流长,是古圣贤在不断的摸索、积累中创造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痛苦微小的一种疗法。

一、现代医学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胀痛、早饱、厌食、嗳气、反酸及恶心呕吐等。

该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通常持续1个月或以上,一年累计发作时间可超过3个月。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亚洲的发病率为8%-23%,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在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且无性别差异同。

此病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根据地区或门诊设置,约占儿科门诊8%,儿科内科门诊40%,且相较于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儿童身体及精神的影响更大。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常以腹胀为主要症状,继而导致食欲不振,食物摄入减少,对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是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罗马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为必须包括以下4项中的一项或多项。

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和上腹灼烧感,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

PDS特征为早饱和餐后饱胀感,早饱即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作数次,餐后饱胀感即进食普通量的食物后出现饱胀的感觉,每周发作数次。

EPS特征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上腹疼痛为间断性,疼痛不放散或不存在于腹部其他区域、胸部,腹痛不因排便或排气而缓解。

但临床上患者常常同时出现PDS和EPS的症状,并且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及机理未明,这种分型方法对临床治疗并没有相关的机理依据,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不大。

消化不良的症状,尤其在PDS中,与肠道症状相关,所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应该结合考虑肠道症状,并且改善肠道症状可能有助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有研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即不同患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其中,胃肠运动异常、胃高敏感性、胃酸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及社会因素等为主要发病机制。

胃肠道动力异常,或者称为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主要,最基础的产生机制,它又可以分为胃排空异常和胃容受性受损两种机制。

胃排空异常,胃排空指的是食物从胃转移到十二指肠的过程,其生理基础在于胃电活动及电-机械收缩耦联。

正常情况下,当食物通过食管到达胃内部,迷走-迷走反射及壁内神经丛反射使胃平滑肌细胞间的Cajal细胞产生的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之后,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胃平滑肌收缩,形成胃的有节律的蠕动,并在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下,将食物顺利地通过幽门转移到十二指肠内。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情况下,胃电-机械失耦联、胃窦及十二指肠不协调运动引起胃排空加速或延迟,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都存在胃排空异常,尤其是固体食物的排空延迟。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进食后的早期阶段存在胃排空加速,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有胃排空加速的患者存在胃收缩性增强。

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处的感受器,产生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近端胃的舒张,以容纳食物的过程称为容受性舒张。

胃的高敏感性主要表现在胃对化学刺激和机械扩张刺激的阈值下降,它包括对酸的高敏感性,胃酸对胃的刺激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活动炎症有关,大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都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

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也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往往早于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的精神异常为焦虑、抑郁症状,他们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我国正常人群水平。

目前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主要是多潘立酮,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药物的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与丙基甲酮苯基相似。

该药物与肠道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了多巴胺对胃肠道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胃动力,促进胃部排空,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曲美布汀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规律性运动,红霉素可以刺激机体自身产生胃动素,进而促进胃肠道蠕动。

但是,红霉素剂量过大可能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过度,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而且红霉素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有研究表明,精神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某些精神类药物也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的来说,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以增强胃肠动力药物和助消化为主,但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的复杂性,通常需要多种药物共同服用,而儿童用药有其特异性,这更是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二、中医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对疳积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疳积的命名和分类上,历代儿科医家对其命名各有不同,分类方法亦各有不同。

中医对儿童生理病理的认识有自身独有的体系,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脾胃不和,不能食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饮食则是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物质的重要途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造成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

根据症状来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中的疳积相符合,疳积根据其阶段又可分积滞(积证)和疳证两个阶段。

积滞较轻,属于疾病的初期阶段,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主要症状,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积证”和“积滞’的疾病名称,沿用至今。

“疳”有二种含义一是“疳者甘也”,指出这种病是由于多食肥甘所引起;二是“疳者干也”,是泛指患儿全身消瘦,肌肤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症状。

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钱乙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晌,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医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消食贴膏,它是在古方“积术汤”的基础上加山楂、砂仁、莱菔子、芒硝、肉桂、冰片等中药组成的外用贴膏剂,具有健脾消食、和胃导滞等功效。

四磨汤口服液主要由枳壳、木香、乌药、槟榔组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解痉止痛,又可促进消化。

健胃消食口服液主要含有山楂、山药、太子参、陈皮、炒麦芽、太子参等成分,主要起到理气健脾、消食化积的作用。

刮痧疗法属于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刮痧板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刮拭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

通过刮痧手段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行气活血、调养脾胃的功能,且刮痧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功效显著。

目前对疳积的纯中医治疗已不多见,纯中医治疗中也以中成药,或口服液制剂、散剂为主,主要是考虑中药汤剂味苦,患儿对其接受性低,对中成药接受度还较高一些。

消食止泻贴有清热利湿、消积导滞、健脾温中、散寒止泻的作用,在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上主要取其温中和导滞作用。

多潘立酮能有效增强胃部平滑肌蠕动,促进胃排空并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但长期应用单一药物易产生耐受性,加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以补脾益气,健脾开胃,从根本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目前临床对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使用单一西药疗效欠佳,而且过多使用西药对儿童患者肝肾功能负担较大,中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西医疗法结合使用可获得更佳疗效。

三、小儿推拿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穴位或者部位施予一定的手法操作,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方式,达到改善小儿体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与治疗方式。

小儿推拿有别与一般作用于成人的推拿,有自身独特的穴位和手法,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

推拿早在秦汉之前已有记载,直至隋唐时期开始兴盛,而中医儿科学在宋朝时期开始成型,明代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

明代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至清代小儿推拿又有了新的发展的。

到了现代,通过技术进展和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发现,使用特定的推拿按摩手法可加强胃肠动力,以及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增强食欲以帮助消化。

摩腹能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腹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和加强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运板门、掐揉四横纹是传统消食化积的经典方法,捏脊可综合调理各个脏腑,调节气血,促进胃泌素分泌,影响尿淀粉酶活性来提高消化吸收功能。

止泻可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捏脊,运土人水,揉天枢,拿肚角,向上推按后承山,揉左端正,揉龟尾,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摩肚脐,揉足三里,右揉涌泉等。

通大便可清大肠,搓摩胁肋,推下七节骨,向下推按后承山,摩揉肚脐,苍龙摆尾,摩揉腹,按揉膊阳池,揉龟尾,运手背八穴等。

小儿推拿对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推拿对穴位刺激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患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

著名医家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中关于按摩疗法的时候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

推拿是主要通过人体与人体直接接触,手法作用于穴位上,产生刺激量,进而从穴位引经络,从各经脉调节到各相应的脏腑,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从现代医学研究的角度上讲,推拿通过作用于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改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的作用。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独具完整理论体系,防病治病效果显著,堪称中医一绝。小儿推拿是一种无痛苦、减少用药、缩短病程的绿色治疗和保健方法,一直被视为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毒副作用极小、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增多与孩子交流、积累感情,收获亲子的温馨的五大特点。

在治疗期间,嘱其家长合理喂养,正确护理,避免着凉,对于及早痊愈及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推拿直求》记载其功效“胃,揉之运动脏腑之气血,脾胃运纳功能正常、升降相宜,则可保证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生化之源充足。

运内八卦具有行滞消食、宽胸利膈、理气化痰的功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

揉板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的功效,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若长期不得改善,那很容易发展成为小儿府积病。

推拿可明显改善食欲及食量,使患儿摄食量增加,具有运脾开胃,健脾益气之功,同时,推拿治疗小儿厌食具有见效更快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小儿   消化不良   疳积   儿童   功能   脾胃   穴位   胃肠   症状   患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