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他们是长城“守望者”

停稳自己的长安“小面包”,刘生海戴好遮阳草帽,顶着日头,徒步走到一段“土墙”边,时不时掏出手机,对着墙上的坑洼裂缝仔细拍照。

四下无人,耳边唯有风卷走石的沙沙声。

他“照顾”的这段“土墙”,属于明长城遗址甘肃凉州段。刘生海从小生活在长城脚下。三年前,他成为甘肃省武威市215位长城保护员中的一员,从“长城人家”变身“守护长城的人家”。

在这一天的巡查日志里,刘生海写道:“端午节到了,长城边一望无际的洋芋花好像花衣裳,把长城装扮得好漂亮。防风林中飘来淡淡花香,像是给长城洒下的香水……”

自“土墙”往西走,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这里的长城饱经风雨侵蚀、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损害,墙体根部酥碱、墙面掏蚀凹进、表层夯土风化、裂隙等病害多发。

在一道城墙裂隙旁,一群人正摆弄着各类仪器,记录监测数据。“除了传统的人员巡逻,我们对嘉峪关长城的保护也使用了许多科技手段。”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说,巡逻人员配备了巡逻车、无人机,关城古建筑安装有风速仪、测斜仪,墙体里安装了裂缝仪、沉降仪,可以随时巡检长城整体情况和周围环境变化。

距嘉峪关关城景区约8千米处,石关峡长城犹如游龙,盘卧山间。

2022年9月起,这里再次实施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作为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下设的基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山岩画保护研究所在承担岩画和独立墩台、野外墓葬群的保护职责之外,还负责长城文物的保护修缮。

“对于风吹雨淋、人为刻画墙体造成的损害,我们注入PS材料(一种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加固,采取红柳麻丝加筋、麻撮加筋、草泥抹面、夯筑砌补等保护措施。”黑山岩画保护研究所负责人彭志文说。

红柳是甘肃常见植物。过往的漫长岁月中,各地大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修建长城。在荒漠戈壁地区,由于土质没有黏性,工匠们往往会采用芦苇或红柳枝条和砂土混筑的方式。如今,在已修缮完成的城墙段,红柳枝依然随处可见。

夕阳映衬,嘉峪关东北方向的野麻湾二号墩台被涂上一抹迷人的金黄。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原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长张晓东,多年从事长城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这天,站在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的一片荒滩上,他指着远处的长城遗址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各个墩台的位置。

最近,张晓东把不少精力放在了此前和同事一起新发现的墩台——榆树泉墩上。“昨天在山里转了一整天做考察。榆树泉墩是嘉峪关防御体系中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圆柱形墩台,也是最险要的一座墩台。”张晓东说。

在得知榆树泉墩地点线索后,张晓东曾花了一年多时间制作进山路线、确定墩台准确位置,克服沙尘暴、七级大风等困难,完成测量和拍照工作。

双脚迈出的一步一丈,仪器里的一分一毫,像刘生海、张斌、彭志文、张晓东这样的“守护者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座“长城露天博物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方欣 陈斌 刘金海 陈钟昊)

来源: 瞭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长城   榆树   嘉峪关   黑山   岩画   红柳   裂隙   土墙   墙体   丝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