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东西才宝贵:幽云十六州是宋朝永远的痛,失去它无险可守

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便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如好莱坞大片的超级英雄,另一个则像是个处处碰壁的倒霉蛋。这个“英雄”自然指的是那个文明昌盛、经济发达的宋朝。那时候,宋朝的GDP可是全球第一,让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而那个“倒霉蛋”则是那个偏安一隅、武备孱弱的宋朝。打仗对于这个倒霉蛋来说,似乎永远都是一件难事。

但是,这些观点都太过片面了。虽然宋朝的军事实力确实比较弱,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尤其是北宋时期,他们可是立志要成为一个与汉唐相媲美的王朝呢!不过,这个倒霉蛋确实有个大问题——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就像是那个超级英雄的“死对头”,一直困扰着北宋。这地方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它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还具有非常特殊的地形条件,就像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反派角色。

翻开历史地图集,视线被山西与河北边境上的一块神秘区域吸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幽云十六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军事传奇。在这里,山河壮丽,地势复杂,就像中原地区的一道天然关卡,只要派上几支精兵强将,就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对这块战略要地的精准描述。

幽云十六州还是个养马的好地方。由于靠近草原民族的居住区域,这里的马匹品种优良,为中原王朝培育强大的骑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幽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养马场,中原王朝想要在草原上横行霸道,那可就难了。

在古代的中原王朝看来,幽云十六州不仅是军事资源的精华所在,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如果这片土地落入了草原政权手中,那中原王朝可就如“敞开了大门,任由进出”。而这个大门一旦打开,中原王朝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而在宋朝的历史上,他们从建国之初就因为这个“痛点”而倍感压力,乃至后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军力弱,所以拿不下幽云十六州;因为拿不下幽云十六州,所以草原民族频繁入侵;因为草原民族频繁入侵,所以军力更加弱。

这个循环在北宋时期一直没有得到打破,直到金朝攻占了幽云十六州,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最终形成了历史上那个“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是充满了屈辱和悲剧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幽云十六州对宋朝来说是如此的关键——它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政权之间的一个重要屏障。

历史达人们都清楚,那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的石敬瑭"赠予"外族的礼物。这位"慷慨"的君主因为这事儿在历史评价上吃了大亏,被贴上了"汉奸"的标签。但这并不完全公平,毕竟他老石家不是汉族人,对中原那片土地并无过多的乡土情,所以没有多少罪恶感。然而到了宋朝情况就大不同了,匡胤兄弟可是根红苗正的汉族血统,立志收复失地,这绝对是意料之中、天经地义的事。

不过刚起步的宋朝面临一大堆烂摊子,北汉这个顽固的政权就是其中之一。北汉是五代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为了逃避后周的追杀,带着人马躲到了太原的山头上。可以想象,这个山头对于后周和宋朝来说是个多么不友好的存在。而且北汉还找了个靠山——辽国,那时候的辽国已经笑纳了石敬瑭献上的燕云十六州。但后周世宗柴荣的神兵天降让这个联盟产生了缝隙。所以对于辽国来说,制造一个宋朝的对手是当务之急,找一个代理人来弱化宋朝的势力,趁机搞垮这个新生的政权。

那么问题来了,宋朝这个先天不足的政权,最大的敌人不是那燕云十六州,而是北汉和辽国结成的"反宋同盟"。然而燕云十六州的收回并不是为了提升收复失地的过程,而是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结果。那么为了这个目标,宋朝的匡胤和太宗两兄弟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想要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就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得深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一探究竟!

话说回来,北宋前期的这支宋军可是出了名的凶猛,想当年唐河一战,面对契丹铁骑,他们丝毫没有恐惧,一路砍瓜切菜般斩下两万颗敌首。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可见这支部队在当时的威慑力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如果您觉得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您一定知道,从安史之乱到五代时期这一段历史的主旋律就是"藩镇割据"。这些藩镇名义上归顺中央王朝,实际上却是各个握有重兵、相互攻伐、唯我独尊。所以那时候武将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并谈不上什么"军民鱼水情"。而赵匡胤领兵作战身先士卒、勇猛无匹,他就像个磁场一样牢牢吸引着这支部队。

据可靠记载,赵匡胤在战场上可是个拼命三郎的角色,"飞马斩将"、"吓退敌军"、"单挑敌阵"这些英勇事迹都是他干的!这么看来,赵匡胤绝对有资格领导这支强大的宋军南征北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争议始终未曾平息,那就是那场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让宋朝的军事力量从此走向了衰落。

有人说,赵匡胤是个没有自信的人,他害怕手下的将领们造反,所以才用一杯酒轻轻松松就把兵权给了解除。但这种说法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赵匡胤真的是因为害怕才这么做吗?还是他其实胸有成竹,自信满满,认为将领们根本不可能对抗他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要知道,赵匡胤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可能让那些老将们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呢?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为什么要收缴兵权呢?难道他真的只是为了削弱宋朝的军事力量,保障中央朝廷的安全吗?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太过牵强。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匡胤的真正目的并非如此。

宋太祖曾经设立了一个叫“封桩库”的小金库,他私下里对亲近的大臣说:“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使得我们的人民被限制在边境上受苦,我很同情他们。等这个金库里的钱财满了三五十万,我就派使者去和契丹人谈判,如果能让他们归还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我就把这些钱财给他们作为补偿。如果谈不拢,那我就用这些钱招募勇士,直接打回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拍案叫绝了。原来赵匡胤收缴兵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削弱宋朝的军事实力,而是他想把原本属于各军头的军队集合起来,改造成一支直接听命于他的中央军。有了这支军队,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北伐,直取幽云十六州。这哪里是胆小怕事?这分明是雄心壮志!

可惜的是,赵匡胤在49岁时因病去世,他的这个雄心壮志也随之破灭。接替他的是那位著名的“高粱河车神”宋太宗,正是他葬送了宋朝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可能。

话说这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传说中的“烛光斧影,太祖三弟”,跟他的老大哥赵匡胤相比,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他可就显得不那么靠谱了。按理说,当老大的都已经把大位占了,那老二还能有啥办法呢?除非是从老大那里硬抢,但就算你是老二,抢过大嫂,抢过侄子,抢过老大哥的位子,那也总得有个说法吧。赵光义于是乎就寻思着:既然从老大的位子上找茬儿挺难,那就让外头那些小国小族来试试咱们的刀锋吧!如果能在这上面打下啥成就来,有了让人认怂的资本,那老大的位子也就是我的,对吧?抱着这个逻辑,赵光义就在那会儿跟北汉打了一场大架。

那时的北汉已经半死不活,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结果被赵光义一通猛捶,只能跪地投降。这个时候的赵光义按说应该收收手了吧?可他不,觉得自己老哥都拿不下的北汉被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那就继续往前冲,直接跟契丹人叫板,梦想着能够横扫燕云十六州。结果呢?在高粱河那一战,被契丹的俩兄弟——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给胖揍了一顿,连赵光义自己都慌得一批,驾着驴车跑回了开封。这一战把宋军精锐几乎拼了个精光,幽云十六州也就此成了他们永远的痛。

赵光义把军队拼光了,他本人在武将中的威信也瞬间跌到了谷底。这可如何是好呢?赵光义就琢磨着得扶植一批文官来撑场面。毕竟嘛,文官再怎么着也就是动动嘴皮子,武将可是能抄家伙跟你干起来的。这么一搞,北宋的重文轻武之风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再说说契丹这边儿。幽云十六州可是他们的命脉所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实行了一套相对优待汉人的政策,让这些汉人在契丹王朝里也能混个一官半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韩德让,这位老兄甚至做到了契丹的宰相。当然了,这些人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逐渐认可了自己是辽人而非宋人。于是乎,当他们有机会回到宋朝的时候,对于本地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了。

以上因素作用下来,北宋要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就只能是做白日梦了。而未能收复失地的北宋也从此走上了衰落之路,开始了冗兵、冗财、冗官的“三冗”生活,内部党争不断,最终还把大好江山都葬送在了金人的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宋朝   契丹   后周   王朝   中原   兵权   北宋   政权   草原   宝贵   东西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