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海霸》(第一篇:白手起家)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四月,福建南安(今属泉州),郑氏家族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一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郑芝龙。

同年八月,荷兰提督麻韦郎率领 3 艘战舰首次入侵我国澎湖,被时任明游击将军、民族英雄沈有容击败......

同年十一月,东南沿海大地震,波及福建大部地区,震中泉州。山崩地裂、城毁人亡......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这个伴随着战火与地震成长的孩童,终其大半生都在与战火相伴、与强寇周旋。

01海盗的崛起

海盗,就是在海上打劫商船的强盗,和陆地上的土匪一样,都是靠武力从事的一种高风险工作。海盗这个职业,自大航海之后就普遍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从事海盗业务,在乱世普遍被认为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郑芝龙,正是明末活动于东南沿海一带这一职业的“优秀”代表。

郑芝龙画像

郑芝龙,小名一官,出生在福建南安一个小官吏家庭,生的眉清目秀。年少时不喜欢读书,性格比较散漫。史载: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从小就跟着舅父黄程游历了东南亚,过程中学习了多国语言,并培养了极强的沟通能力。这为他以后纵横于各方势力、称霸东南沿海奠定了良好的条件。郑芝龙的舅父黄程,是一个靠海上贸易为生的商人,在带着外甥游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郑芝龙精明能干,于是在郑芝龙19岁这年,派他送一批货物到日本,给当时在日本的泉州华侨李旦。正是这次外派,改变了郑芝龙及家族的运命。

明福建行政图

到达日本后,郑芝龙帮助李旦做生意,作为当地最有势力的海商,郑芝龙学到很多东西,很快,他的精明能干受到李旦的赏识,认了养子,并让他独立负责一支船队,专门从事海上贸易。同时,郑芝龙与同样从事海上贸易的颜思齐等人结拜,并推举颜思齐(为最早迁福建人民到台湾垦荒的人,死时年仅三十七岁,被后世称为“开台王”)为盟主,迁福建居民到台湾开垦,颜死后,郑芝龙继任盟主,继续经营台湾。数年不到,郑芝龙便成为巨富,常来往于中国与日本间,并成了日本当地新崛起的青年华侨领袖。

身为华侨领袖,郑芝龙与当时已隐退但仍有巨大影响力的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交往深厚,正是这种集地位和财富于一身的优势,让他的海上贸易越做越大。获得巨大财富和地位的同时,郑芝龙还得到了德川家家臣田川昱皇的认可,将女儿田川松许配给郑芝龙,并于公元1629年生下后来收复台湾的英雄郑成功。(田川昱皇与郑芝龙是老乡,都是福建南安人。田川昱皇的中国名字叫翁立皇,早年也是一个靠海吃饭的家伙,因经商来到日本,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后来为了依附田川家势力,索性改名田川昱皇。)

作为当地的华侨首富,李旦对郑芝龙非常信任,因为没有妻室,1625年李旦死后,他将在台湾的产业和事业全部送给了郑芝龙,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郑芝龙的财富和资源,让他有了自立门户的资本,为以后郑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鼎盛时郑芝龙海上贸易范围

李旦死后,郑芝龙生活重心由日本转到国内,当时明朝政府为了打击倭寇侵犯,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习惯了海上谋生的郑芝龙,在朝廷无法涉及的海上大肆发展对外贸易,劫掠过往的外国船队。

很快,郑芝龙便成为当时纵横东南沿海经济实力最强的海商(盗),并组建了一支人数达三万人之多的私人部队。

但是,披着海盗身份的郑芝龙深知,要想继续做大做强,必须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02将军的诞生

1628年,天启帝死,崇祯上台。闽南大旱,饥民遍地。

老天爷似乎都不给这个满怀壮志的青年皇帝面子。

面对如火如荼的起义军和遍地饥荒,刚上台的崇祯很焦急,吃皇粮的大臣们,自然也很惶恐。

福建就是当时的重灾区,面对饥荒,时任右佥都御史,负责巡抚福建的熊文灿束手无策,迫不得已之下,找到东南巨富、海霸王郑芝龙帮忙,郑芝龙不缺钱、不缺粮,唯独缺一个机会,一个洗白的机会。

明代福建人口迁移台湾路线,图源:《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于是,各怀心思的两人达成合作,在熊文灿的支持下,郑芝龙招募数万漳州、泉州的灾民,给他们发放银两和耕牛,前往台湾垦荒定居,因此事,郑芝龙被朝廷任命为“五虎游记将军”,专门负责"剪除夷寇、剿平诸盗",其实是对自己经营海上贸易、打击对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现代台湾人口籍贯占比

在郑芝龙经营海上贸易的同时,经常与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打交道,总体而言,双方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是随着郑芝龙相继剿灭东南沿海其他海盗,并有了明朝官员的身份后,他的势力便大大加强,双方的关系也从刚开始的荷强郑弱慢慢变为荷弱郑强,这为以后郑成功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

荷兰贸易范围遍及全球

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进犯金门,郑芝龙率部在金门击溃来犯之敌,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投靠他的人络绎不绝,巅峰时手下兵力高达二十余万。在这之前郑芝龙已借助荷兰的力量,相继扫灭李魁奇、钟斌、刘香等海盗,对内对外的一系列胜利,让郑芝龙成为当时驰骋于东亚海洋名副其实的霸主。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东亚制海权的海商。郑芝龙集团形成了一个以商业利益为目标,集行政、军事于一体的海商政权。

史载:“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舶税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1644年4月局部形势图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不料,弘光政权成立仅一年多即被满清灭亡。次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因拥戴之功被册封为南安侯。达到一生政治最高点,时年四十岁。

然而,郑芝龙兄弟掌握军政大权后,却拥兵自重,不思进取,对日益南下的清军置若罔闻。对此,隆武朝首席大学士、著名学者黄道周极为不满,为表达对郑氏兄弟的不满,黄道周不顾自己不懂军事的弱点,自请带领军队出福建联系江西抗清义军。郑芝龙为了阻挠黄道周,仅拨给兵员数千人,驽马十几匹及可供应一个月的钱粮。黄道周就用这点少的可怜的兵力,带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出仙霞关抗击清军。对于既没有兵力又不通军事的文臣,结果不言而言,最终被清军俘获并英勇就义。

郑芝龙兄弟拥立的隆武帝,是南明唯一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然而自继位以来,虽有锐意进取之心,实际行动却屡屡受制于郑氏兄弟,难有大为,最终郁郁寡欢、绝食而死。

对黄道周的败亡,隆武帝的自尽,郑芝龙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03 降臣的悲剧

公元1645年九月,清征南大将军博洛统兵占领福州,俘隆武帝,隆武朝灭亡。

清军对福州的攻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这与拥有重兵的郑芝龙消极抵抗与私心自用有很大的关系。隆武帝离开福州前往闽北后,派郑芝龙驻守福州城,据史料记载,郑芝龙面对来势汹汹的满清部队,不仅没有积极组织抵抗,反而安排手下将福州的军火运往安海,直到九月十四日才搬完,四天后,博洛在汉奸黄文焕父子的接应下进入福州城,不战而胜。

明福州城

不久,清军相继攻取周边兴化、泉州、漳州等县市。同月,博洛派郑芝龙的老乡、泉州绅士、隆武朝兵部尚书郭必昌持书前往郑芝龙所在南安招抚他,许诺投降后授予闽粤总督。郑芝龙明知这是清廷的权宜之计,但最后还是不顾儿子郑成功及亲信的极力劝阻,投降满清,果不其然,清廷忌惮郑芝龙在福建的势力,将他押往当时已被满清占领的北京城,名为眷顾圣恩,实为软禁。

郑芝龙到达北京后,被编入汉军正红旗,1648年,清顺治帝封他为一等精奇尼哈番(相当于六等爵位中的子爵),1653年,晋封同安侯。同是侯爵,郑芝龙在8年前就已经被明隆武帝封为南安侯,而投降满清8年后,才获得同等的爵位,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表面的优待有加,其根本原因还是郑芝龙儿子郑成功坚持在福建沿海抗清的行为,对郑芝龙优待,有利于说服郑成功投降,进而扫清东南抗清势力。

为了保命,郑芝龙对郑成功及其他郑氏成员的游说是比较上心的,在他的努力下,其弟郑芝豹、侄子郑彩相继投降满清,但唯独儿子郑成功坚决不投降。

北京菜市口

随着南明政权偏安西南,废物皇帝朱由榔逃亡缅甸,清廷在西南的威胁日益减弱,逐渐将重心放在东南以郑成功为为首的抗清势力。经过多年的谈判和游说,郑成功始终不为所动,坚不投降(原因将在《进击的海霸》(第2篇:分道扬镳)中详细阐述)1656年,郑成功亲自督师北上,连续攻克闽安、罗星塔,并进攻连江、宁德等地,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闻知,大怒。对郑芝龙的招抚也逐渐失去耐心,迁怒于郑芝龙,将他从表面的优待变为实际的囚禁,最终在五年后斩杀于北京菜市口。

一代海霸,就此谢幕。

而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沿海的抗清势力,却并未随着郑芝龙的死而画上句号,相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到了让满清王朝考虑推出北京,返回东北根据地的打算......

未完待续......敬待《进击的海霸》(第二篇:分道扬镳)


参考文献:《台湾郑氏纪事》、《明史》、《南明史》、《隆武纪略》、《清史稿》、《闽事纪略》、《清史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海商   南安   泉州   福州   福建   台湾   日本   满清   沿海   海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