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几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过往

夕阳斜照,古树苍苍。在省会贵阳的核心区,很难想象有豆腐巷这样深邃宁静、干净整洁,充满氤氲气息的老巷。面对头顶浓密的林荫,目视那些斑驳的老墙,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前方,你会一时恍惚,疑惑狭窄的巷子,将会把自己带到何处?

小巷其实一点都不起眼,站在友谊路上,若眼睛儿不尖,甚至都注意不到,有一个正对着新印路的木牌坊,上面写着“豆腐巷”三个方方正正的楷体字。由此往里走,你会碰上那株有百余年历史的皂角树,如果运气好,还会听到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讲述,年轻时如何捡皂角熬水洗头,以至几十年后拄了拐杖,仍然会习惯性地捡皂角的趣事。皂角树是见证,也是象征,春去秋来,人事变迁,它默默地注视和守护着这片土地,铭记岁月里不断变化的人世沧桑。

到此,整个的心不由静下来,虔诚起来,也好奇起来。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不经意间,就来到了豆腐巷7号。古朴的青砖上镶嵌着一道雅致的铁门,往里走则是一个古朴的小院。院子的青色墙砖已有百年历史,和灰黑的屋瓦一样,都昭示着这个地方久远的历史。木阁窗、红灯笼、小盆栽,坐下来喝几杯茶,再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有那么一瞬,整个人仿佛置身乡野的感觉,哪还记得是在现代都市中?

小院的主人邓文恒,正与发小窦和生一起,回忆那些遥远的往事。70多年前,他们都在这里出生,见证此处从偏僻的城市一隅,在岁月里不断变化翻新,以至于今天的模样。沧海桑田,他们各自经历了人生的离乱,一个终于又回到这里,并把晚年全部交给老房子,一个虽然搬到了新兴的小区,却因为牵挂,会时时回来看一看。对他们来说,这是不舍的记忆,更是难忘的感情,历经时间的酝酿后越浓越烈。

简短闲聊后,74岁的窦老伯兴奋地带我重走老巷,并讲述那些零星而精彩的回忆。每个号牌,每一堵墙,他都能细数过去是什么样子,住的是哪家人,以及那些业已尘封的故事。在窦伯的叙述中,豆腐巷的过往慢慢清晰起来,一段散逸的城市记忆,也慢慢得以聚拢。

明朝中后期,随着人口增多,贵阳便有了在北门(黔灵西路与普陀路交汇处)外,增修外城的打算。然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上,西南小城的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也就搁置了下来。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地方,不久后的天启二年(1622年),水西土司安邦彦围困贵阳城,在长达三百多天的时间里,整座城市战火不断、血流成河,不仅贵州巡抚王三善战死,贵州总兵杨益懋更是阵亡于城墙之下,而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也因兵败而自刎。自此,贵阳修建外城的重要性才受到重视,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北门外增砌了六百余丈的外墙,并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豆腐巷所在的位置,正是洪边门附近的一段,在此后数百年的历史时空里,此处一直是贵阳北面的坚固屏障。

时间来到清朝末年,一户姓窦的人家在贵阳城里开绸缎铺而发家,并在民国年间搬到这个贵阳北面外城的城墙处,然后建了一座三进三出的深宅大院。自然,这就是窦和生的祖上。当时,贵阳还是典型的历史老城,城墙则是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和屏障。因要求房子不能高过城墙,窦家不得不把建好的房子,硬生生地往下拆了两米。即便如此,有利的地形还是带来了开阔的视野,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铜像台(今喷水池)处,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的铜像。

窦和生说,当时的贵阳,人口还相对有限,虽是城边上,附近都是荒凉的坟地或荒山,甚至不时有豺狗出没,把孩子们吓得不行。由于缺乏管理,城墙后头都是稀稀疏疏的玉米地和坟头,窦家的墓地,还专门请了人管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一切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屹立了300多年的城墙,竟然被拆毁了。在之前的城墙被拆来铺设马路后,1945年,以热爱体育著称的时任贵州省主席杨森主黔,在修建六广门体育场时,硬是把贵阳城北的城墙石,哗啦啦地拆去搞体育建设。至此,红边门一片再无城墙,贵阳也几乎变成了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其实早在多年前,贵阳就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随着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也更加繁华。与此同时,日军不时对贵阳开展轰炸,“跑警报”也就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往城郊躲避。当时,贵阳城北正是人们躲避轰炸的主要地方,而洪边门一片,则是大家的必经之地。往返的路上,饥肠辘辘的人们,常常在路边的摊贩处买东西吃,其中彭家桥(沙河街、贵乌路、友谊路、和平路交叉口)一对张氏夫妻的豆腐果,一时成为人们最爱的美食。一些青年更是在此谈天说地,甚至谈起了恋爱,于是张氏夫妇的豆腐果,便有了恋爱豆腐果之名。这样浪漫有趣的事,很快影响到更多的贵阳青年,大家纷纷前来品尝,张家恋爱豆腐果更是声名远扬。之后,外脆内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的恋爱豆腐果,仍被贵阳年轻人和过往的外地客人所钟爱,并成为贵阳有名的地道美食,也成为战乱期间为数不多的美好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贵阳老城迎来了更大的变化,1957年,因扩建延安中路,人烟稀少的红边门一片,被用作安置点之一,也才迎来真正的改变。为了给新移民们腾出地方,许多人家不得不把祖坟迁走,窦家就是其中之一。人多了,更大规模的集贸市场也逐渐形成,从窦家老屋一直到九间房(今阿一鲍鱼处),各种摊位络绎不绝,而豆腐则是人们最爱的菜品之一。水豆腐、霉豆腐、臭豆腐、豆腐干、豆腐脑、渣豆腐、豆腐果等,所有豆腐产品在这里都能买到,简直堪称豆制品的大观园。特别是1960年,全国统一按票购买,这里的豆腐买卖也更加繁荣。据说当时有100多号工人凌晨就开工磨豆腐,一到天亮,人们就会来到厂门口排队购买,简直盛况空前。这样,这里便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豆腐行,并有了一个专门以豆腐命名的地方——豆腐巷。

时代在变,地名也在变。上世纪70年代,普陀路、和平路一片几乎没有变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已经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到豆腐厂上班了,豆腐厂也随之逐渐衰退,老厂房被后来新建的房屋所取代,剩下的老房子也拆的拆、补的补,新旧混杂成了另一番样子。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街上到处可见穿了喇叭裤、花衬衣、提着收音机的年轻人,豆腐巷一带也有了歌舞厅等新鲜事物。彼时,豆腐巷还在,但早已没了豆腐满街的盛况。

较之人们生活的变化,豆腐巷的变化其实很小,不过是板壁房和土墙房刷了一下,纸糊的窗户变成了玻璃的,街上的明沟变成了暗沟。那时的人们似乎更加看重精神,物质谈不上多富裕,但精神解放了,“家家都划拳打马的”。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豆腐巷一片也在1998年迎来了改造。在以后的建设中,一些老房子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城市不多的见证和记忆。邓文恒老伯家的老房子,就是巷子里化石一般的存在。

在经过人生诸多的离乱和流离后,他于1990年回到了豆腐巷的老屋,并一砖一瓦地精心打理个人的精神家园,以致成为一个古朴雅致的小院。看看那些古老的砖瓦、古旧的窗棂,甚至于院子里的石凳和盆栽,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历史在变,但小院几乎保持了原样,那些一百多年的砖石,无不透着久远的气息。邓伯不仅关心自己的小院,也关心豆腐巷的变化,并在合适的时机建言献策。如今,随着云岩区“一河一道一片”规划中历史城垣步道建设的推进,这段贵阳外城城墙东北段遗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让天南地北的人们,更能直观地了解这里久远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息。

撰稿:赵毫

图片:郭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和平路   豆腐   贵州省   边门   贵阳   城市   小院   城墙   记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