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建国后五十年代禹县的抗灾救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建设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同时,面对灾难,众志成城,化险为夷,彻底改变了旧社会旧政权的陈规陋习。现摘录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禹州市志》关于20世纪50年代禹县抗灾救灾的史实,如下:

1950年

10月28日,因豫、冀、皖等部分地区淫雨成灾,亟需支援灾区物资,禹县人民为灾区募现金451315300万以及衣、被、鞋、袜等物。

1951年

7月初,蚜虫普遍发生,17万亩烟田中灾达12万亩,棉田虫灾更甚。县政府组织群众用土杀和药杀相结合的办法杀虫,10天内蚜虫全部捕杀。

注: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1951年人民政府发给禹县朱氏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1952年

春受雹、虫、风自然灾害侵袭,夏粮普遍减产45%以上。

1953年

4月11日黎明,全县普降百年罕见的酷霜,灾情普及全县205个乡。麦棵枯萎,80%麦穗在苞内腐烂。面对灾情,群情低落,有的毁麦种秋。国家从四川、内蒙等地调粮,以饱民食,并带领群众浇麦追肥,抢救小麦,发放贷款,搞生产自救,动员民工到许昌做工,民情大振,结果小麦优于上年。

秋,因雨量大,时间长,水位增高。县水文站报告,颍河最高水位达52163毫米,渠堰倒塌,山洪暴发,冲毁村庄和庄稼。

1954年

秋,因雨量过多,部分山区山洪暴发,37899亩农田冲毁,绝收4778亩,粮减产469953斤,并有房屋倒塌和人畜伤亡事故发生。

冬又大雪扑门,副业生产受影响,政府对灾户分别给予救济。

1955年

麦后,久旱不雨,危及秋禾。

6月19日,气温高达摄氏40.2度,为时禹历史最高气温。

是月,棉田普生蚜虫。以十区(浅井)和五区(马坟)等地尤重。

1956年

4月30日晚,全县39604亩抽穗小麦遭受雹灾。浅井、扒村、无梁、郭连、元木、化庄等地灾情最重,其中1010亩小麦被冰雹砸毁90%。部分麦田绝收。

5月30日,棉蚜虫发生,顺店棉田受害达30%,部分棉花枯萎。其他乡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5月至6月,全县连续降雨400毫米。即将成熟的小麦,普遍生芽或霉烂,后经抢收抢救,未成灾年。

6月1日,下午4时许,风雹袭击水泉高乡,大如鸡蛋,小如楝子,风急雹猛,约15分钟左右,该乡12村遭灾,近4000亩小麦严重减产,千亩早秋作物严重摧折。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60%,房屋倒塌45间。灾后,地、县、乡组织工作队赴现场救灾,发放救济款,并调配良种。

风雹(图片来自网络)

8月5日前后,连降暴雨,狂风侵袭,洪水泛滥,庄稼倒伏,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县委要求迅速组织干部冒雨下乡防汛,动员社员从险房中挪出。

9月,全县久旱不雨,气候干燥,土地板结,旱现严重,平原地区土壤水量仅13%,山岗地更甚,耕作播种困难。10月7日,县人委号召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大力推广试用“水耧”。

秋,秋禾多遭虫害。张得区每棵菸苗多达3000个蚜虫。“五四农庄”棉株因受虫害落蕾达50%。县人委要求全民行动,彻底根治虫害。

是年,由于天旱不雨,地处山岗的浅井区和朱屯乡发生草蝗。

1957年

春,传染病流行。主要有:白喉、杆痢、猩红热、疟疾、黑热病、麻疹等八种。患者达1500余人,尤其流感最重。麻疹自去冬到今春在郭连、牛堂和城关流行更广。为此,县组成36个医疗队,突击防治,控制疾病蔓延。

4月7日至9日,刮八级大风。风向由北向南,损坏房屋18362间,受灾麦田13664亩,占麦田总面积的14%。

5月15日前后,全县有20多个区(镇)乡先后发生“行军虫”(又名粟蚕、五色虫)。牛堂、范坡、郭连、元木、张清庄、课张等乡甚重。郭连水泉等乡虫害占麦地面积百分之八九十。为此,县委成立治虫办公室,从各部门抽出28人分六组,分赴虫害严重地区,帮助消灭虫害。

是月,全县又普生蚜虫,造成全县99个乡缺粮,山岗地区受灾尤重。

6月5日至9日,禹县境内遭受严重雹灾,受灾面积约20万亩。县城西部五乡受雹灾尤重。雹大如核桃,最重二斤。受灾麦田4660亩,大秋4550亩,其中1480亩麦子全部脱粒。

山洪爆发(图片来自网络)

7月6日至25日,全县连降大暴雨七次,山洪暴发,河道漫溢。全县大小水库、水塘等决口12座。冲毁村庄(街)五个,受灾7984户,31713人,其中死 72人,伤85人;死牲口22头,猪48头,羊124只;全县受灾农田167139亩,倒塌房坷16702间(条),损失粮食237472斤,毁树4252棵。神屋、朱屯、鸿畅一带受灾最重。加之夏季又遭早、风、雹和虫害,夏作物几乎减产一半,造成解放以来最严重的夏荒,大部分群众缺粮、煤、盐等生活必需品,致使部分人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对此,县委、人委对灾民迅速进行安置,制订一系列救灾方案,开展生产自救,夏丢秋捞,大种早秋、蔬菜,以菜代粮,发展养兔养蜂等多种副业。为此,政府拨救灾款12万多元,还投放了大量预付定金,解决灾民近两万户,助民建房7404间,并发放了大量的衣物等救灾品。

秋,旱情严重。县委、人委动员全县人民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抗旱,白天抗旱大军如赶会,夜间如灯节,盆盆罐罐齐出动,浇地75万亩,抗旱种麦67万亩。

秋,风雹频繁,秋禾大部分倒伏,部分折断、掉粒、落蕾,受灾面积达844088亩。

是年冬到1958年春,全县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麻疹、疟疾。麻疹发病124358例。为此,县人委先后两次发出指示:迅速扑灭流行性感冒等病。

1958年

1958年,禹县妇女炼铁厂里办起“钢铁大学”,21岁的厂长在给技术系讲课

1959年

2月28日,禹县消灭疾病指挥部成立,副校长张子厚任指挥长。

1959年,禹县涌河水利工地的民工文化班在学习文化

4月9日,县大部分小麦发生倒伏现象。后增施磷钾肥好转。

夏秋,大旱120天,经抗旱,稍有收成。

8月1日下午4点至晚10点,火龙庙公社普降暴雨,伴有七级大风和冰雹,树倒屋塌,雹大者如核桃。受灾面积达30019亩。

8月1|日县委指示称:“四害”大量繁殖。7月以来,刺疾、乙型脑炎、百日咳肠胃病、伤寒等传染病发病率日趋 上升,并有人死亡。要求各公社、厂矿、机关扑蚊灭蝇,搞好食堂卫生,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是年至1961年,禹县旱灾严重,1961年尤甚。从1960年秋至19691年夏连续干旱300天,基本不雨。1961年全县小麦单产比上年下降59%,秋作物受灾面积95万亩,占秋播面积总数的87%。

注:四害:"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四害"最终被定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水泉   雹灾   棉田   山洪暴发   蚜虫   虫害   县委   全县   铭记   小麦   发生   工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