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朝-大神高手名人辈出弄出惊天动地的那些事!(184)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元封二年(前109)~天汉二年(前99)


我们知道,战争是一种需要调动大量资源的活动,这就对一个政权的组织能力和凝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战争强度越大要求越高。远的不说,就说共和国建立前后,同样的军队、同样的装备,在国民党手上就是一群渣渣,在共产党手上才过了两年就能硬刚世界第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政权的控制力度不可同日而语。

共和国当时的高控制力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不可摧的信仰实现的,但在两千年前的汉朝,饭都吃不饱,识字的人一只手都能数过来,这个时候你和老百姓谈信仰,老百姓显然当你是神经病。但武帝刘彻又是要打仗的,并且不是小打,而是大打,那他又是怎么加强皇权的统治力度的呢?

——那就是用严刑峻法来控制人民,即“恐怖统治”。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大量任用所谓的“酷吏”。

多年前的郅都、张汤、宁成等等大前辈就不用说了,元封二年以来的酷吏,比如元封二年被任为廷尉的杜周。这哥们是典型的外宽內深,可以说是个小号的张汤。“酷”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廷尉狱中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相当于省级以上干部)常年不少于百人;每年案件不下千余,大案动辄牵连数百人,小案也有数十人,把人从数千里之外抓来审问乃是常事——要知道这可是在交通基本靠腿的时代!

这种情况下,审案的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廷尉及京师其他官府的诏狱多时要关押六七万人。囚犯多,看管审讯的人也得跟着多,所以这些部门的吏员数目达到了惊人的十万——此时汉朝的总人口大概不到四千万,光首都的囚犯和管囚犯的人就小二十万了,而且要注意的是这是“诏狱”,关的多是有政治、经济问题的官吏,杀人放火、偷抢拐骗之类“一般意义”上的罪犯还没算在内……


《汉武大帝》中的杜周


正因为如此,此时当官某种程度上成了“高危”职业——司马迁就是这种酷吏政治下的受害者。司马迁官职低微,但当时人即使贵为三公,过得也是战战兢兢。太初二年春正月戊申,丞相、牧丘恬侯石庆病逝——此君算是自平津侯公孙弘之后头一个在任上善终的丞相。石庆出自“万石君”家,家风谨严,所以任上才没被逮着什么要命的把柄,但即使如此也是数次被罚。

武帝选择的继任者,乃是时任太仆的公孙贺。公孙贺一听要让他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反而当场吓尿了……按例,对于丞相,皇帝要亲自交付印绶,结果公孙贺只是跪在地上哭,死活不愿接过印绶。皇帝陛下不耐烦了,拂袖而去,公孙贺没奈何只好接了过来,出门就向人哭诉:“这回死定了!”

丞相这个职位放在别的时代那都是让人趋之若鹜的,此时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也算是汉武帝朝的一大奇景了。


公孙贺受印


酷吏的一大特征是用法严苛,但千万不要把酷吏和“铁面无私”的清官混为一谈。实际上酷吏自己往往并不干净——当然清廉的也有,比如张汤,但这是特例。而酷吏如此行事,自然会惹到一大票同僚,所以这些同僚们也在时刻瞅着酷吏们,逮到机会就往死里报复。比如在太初元年,著名酷吏中尉王温舒被抓住了小辫子,竟被判族灭;同时他的两个弟弟和两个亲家也因为别的事,全都被判了族灭!光禄勋徐自为叹道:“悲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如此看来,这种环境下,除了皇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小老百姓那就更惨了。还记得秦朝时“秦法深刻”,导致了什么后果吗?——大批人落草为寇,其中就包括刘家的老大。所以此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强盗”。这些人说是强盗,但少者掳掠乡里,多者已到数千之众,甚至开始攻城略地,国家形势其实已经相当危险。武帝没辙,最后派出所谓“绣衣使者”持虎符发兵剿匪。要说汉朝的正规军还是挺猛的,政权也还算稳固,数年下来这些盗匪的头头基本都被干掉了。但这些人本来就是官逼民反,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所以余党总是死灰复燃,最后官府也是无可奈何——除非政治环境有所改善,不然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武帝显然不想“治本”,所以他的对策是抛出《沈命法》——治下出了草寇没有发觉,或者发觉了没抓住,二千石主官以下至小吏,统统死刑!但你以为这就能逼着这些官吏用心剿匪?太天真了!实际的结果,捕盗的小吏见抓不住贼还要赔上自己的命,干脆对盗贼视而不见,上面的官员也是抱着同样的心理,也默认了这种视而不见,甚至还主动要求下面人闭嘴。于是就这样上下相隐,盗贼日益增多,而只有上面的皇帝还自以为天下太平。

不过这些官吏中也有异类。直指使者暴胜之诛杀甚多,巡行到渤海时,郡人隽不疑就劝他“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暴胜之听进去了,收敛不少。另外一个绣衣御史王贺逐捕魏郡群盗,多有放过,因此免官。王贺自嘲道:“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这位王贺,可谓一语成谶,因为他有一个曾孙子,叫做王莽……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大事记

世宗孝武皇帝元封二年(前109)

武帝刘彻亲临瓠子,修复河堤。

汉使涉何诱杀朝鲜裨王长,朝鲜发兵攻杀涉何。

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征讨朝鲜。

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击灭劳深、靡莫,兵临滇国。滇王举国降,以其地为益州郡。

以御史中丞杜周为廷尉,廷尉及中都官诏狱囚徒至六七万人。

元封三年(前108)

夏,朝鲜大臣杀其王卫右渠,朝鲜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因作战不力,荀彘被诛,杨仆贬为庶人。

秋,七月,胶西于王刘端薨。

元封四年(前107)

夏,大旱。

匈奴扣留汉使路充国。

元封五年(前106)

春,三月,增封太山。

长平烈侯卫青薨。

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兗、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

元封六年(前105)

遣使通大夏,被昆明所阻。

秋,大旱,蝗灾。

乌孙昆莫娶汉公主、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后昆莫死,其孙岑娶代立,娶刘细君,为昆弥。

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乌师庐继位,号“儿单于”。

太初元年(前104)

夏,五月,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共造《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

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汉,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以接应。

大宛不予汉使宝马,且攻杀汉使。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

关东蝗灾,西飞至敦煌。

太初二年(前103)

春,正月,戊申,丞相、牧丘恬侯石庆薨。

闰正月,丁丑,以太仆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

秋,蝗灾。

李广利军损伤惨重,退回玉门关。

浞野侯赵破奴出军浚稽山接应匈奴左大都尉,被儿单于围攻,赵破奴被俘,汉军全军覆没。

冬,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

太初三年(前102)

春,正月,以胶东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

夏,四月,修封泰山,禅于石闾。

儿单于死,匈奴立其叔父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

为李广利军增兵,再征大宛。大宛贵人杀其王毋寡,投降。

太初四年(前101)

呴犁湖单于死,匈奴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且鞮侯单于放归路博德等。

天汉元年(前100)

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副手张胜谋杀丁灵王卫律,事泄,苏武被牵连。苏武拒不投降,被流放至北海牧羊。

夏,大旱。

赵破奴自匈奴逃归。

以济南太守王卿为御史大夫。

天汉二年(前99)

夏,五月,遣海西侯李广利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得胜。此战假司马赵充国立大功。

李陵至浚稽山,遇匈奴主力,消灭数倍敌人后,突围无望,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惹怒武帝,被判宫刑。

武帝好用酷吏,民间盗贼蜂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太初   单于   公孙   蝗灾   廷尉   酷吏   朝鲜   汉朝   丞相   大神   匈奴   正月   惊天动地   名人   高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