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铜锣峡,名称从何来

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神话”,说铜锣峡是人工开凿的,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铜锣峡特别的直,而且是活生生地把铁山山脉截断了的,一点不像是千百万年长江自己一点一滴地截断的。我们以前听重庆掌故,知道大禹是如何艰难地挖通铜锣峡的,可现在突然钻出个现实版的“大禹治水”,真还有些接受不了。本文肯定无力去求证谁凿通了铜锣峡,说这些,只是想证明一点:如诗如画、又处于交通要道上的铜锣峡,从古到今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铜锣峡卫星地图

铜锣峡,上起于唐家沱,下止于郭家沱,全长约5里,江面宽约300米。在交通完全靠水运的时代,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称它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有人称它为重庆东陲锁钥。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战争以及与战争有关的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蒙古军队打算在万州湖滩横渡长江,然后建立一条由施州(湖北恩施)往江汉平原、再往南宋京城杭州的战略通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蒙军派阿八赤到石洞峡(铜锣峡)来占领有利地形,构筑营垒,企图阻止重庆的宋军支援万州。时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的彭大雅,自知手中的兵力不足以打破蒙古军队的封锁,于是命令播州安抚史杨价派兵火速驰援。当时播州属四川管辖。杨价立即派裨将赵暹率三千兵丁星夜兼程,最终宋军与播州兵组成联军在石洞峡攻打蒙军,一场激战之后,蒙军被打得丢盔卸甲。

明朝洪武四年(大夏开熙五年,即1371年),朱元璋派汤和西征,大夏国第二任皇帝明升自知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于是率文武百官在铜锣峡投降。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率农民军30余万人,乘坐万余只木船,浩浩荡荡地从湖北荆州第五次入川,二月攻下夔门,五月夺取涪陵,六月初抵达铜锣峡口。张献忠很想一鼓作气攻下铜锣峡,但他一看那山、那峡,便知道根本攻不下来,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一边组织士兵呜嘘呐喊佯攻铜锣峡,一边派兵绕道江津,然后由西往东进攻重庆的西大门浮图关,结果,重庆很快就破防了。

据史书记载,明军为阻止张献忠突破铜锣峡防线,他们在长江江面横有铁索,这样,木船根本就无法通过铜锣峡。对于铜锣峡有铁索横江,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试问,多大的铁链可以拦住船只,而能够拦住船只的铁链自身少说有500米(江面300米,加两岸各100米)该有多重?怎么架设?又如何能做到开启自如?道光《重庆府志》里 “铜锣关”的确有这样的记载:“两岩峭壁摩天,峡口石壁间凿有栏江铁锁孔眼,……”的字句,并且峡江北岸还有锁江遗迹,据说是拴铁索的洞,但是,谁敢担保这不是失败后的遗迹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长江索道,特别要注意看它那根承重的主缆,弯得有多厉害,就会明白古人架设横江铁索是不大可能的。关键是要给船放行,还能做到比较方便。

铜锣峡远眺(作者拍摄)

古人说铜锣峡中有“水榷”,这个我能相信,因为这个具有可操作性:“昔人又于此设官榷税,江心石上旧镌‘水榷’二字,大水最险。”(道光《重庆府志》)《说文》曰:“榷,水榷横木,所以渡者也。”水榷,就是拦船的设施,类似于公路上拦车的横杆;结实的水榷上可以过人,因而又被解读为独木桥。试想,在铜锣峡枯水期,于江狭隘处,横一根若桅杆般长短的木杆,拦住上下水的船交税,交了才放行,完全是可能的。这个,可以说是水上的铜锣关。

铜锣峡对于重庆而言,其文化的意义,应该比铁山坪要大一些,或许是因为它处在交通要道上,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要为他写上几笔,因而,他被无数的文人写到诗词或文章里。较早写铜锣峡的,当数唐朝的王维(701-761年),他在《晓行巴峡》里吟诵到:“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据清朝诗人王士祯(1634-1711年)考证,此巴峡就是铜锣峡。写铜锣峡写得较好的诗,大概要数清朝诗人孙宏(字卫效)的《铜锣峡》:

巴流初入峡,山径一帆开。

云傍蓬窗起,波从石壁回。

滩声鸣急雨,风势动惊雷。

日暮哀猿发,重教客鬓催。

这样的诗歌充满了灵性,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巴流初入峡,山径一帆开”,巴水奔涌入峡,一艘帆船宛若剪刀,顺流而下,一下就把崇山峻岭剪开了——剪成了峡,“山径一帆开”,那是一种迅急,那是一种酣畅淋漓。“滩声鸣急雨,风势动惊雷”,这种船过峡谷的现场体验,惟妙惟肖,真可谓是“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上好诗句。

船过铜锣峡(作者拍摄)

长江三峡蓄水之后,铜锣峡里已经没有了险滩、礁石,可以说是畅通无阻,而且,峡谷两岸已经被建设成了旅游景区,温泉、铜锣花谷生态园、峡江步道、锁江遗迹、五垛石等项目与景点,渐渐成了老百姓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空了,你也可以去看看。

峡中健身步道(作者选自互联网)

铜锣峡,重庆人都很熟悉,但是,关于铜锣峡得名的原因,却没有几个重庆人能说清楚。

铜锣峡,位于重庆城东边三十里,它是长江奔向东海的通道,历史上,它曾被称为石洞峡、黄葛峡、石鼓峡等。

铜锣峡曾叫黄葛峡向来有异词,有人引用《重庆府志》的说法来证明黄葛峡在黄葛渡:“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反对的人可能只读过《水经注》的极简引文:“江水又东,右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事实上,只要把这一段读完整,就不会反对了:“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东,右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江水又左径明月峡,……”黄葛峡可能有两个、三个,而阳关却只有一个,再者,邓芝治所在今朝阳河,往下便是黄葛峡了,怎么会错呢?铜锣峡再往下,作者叙述的是明月峡了,上、下两者皆可证明此黄葛峡即今铜锣峡。

相对于黄葛峡 ,铜锣峡曾名石洞峡的争论就要少许多了。道光《重庆府志》说:“阳关,《寰宇记》:州东北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先主置关之所;《志》:今亦名石洞关。”有人说,这个石洞峡在今江北城外梁沱,俗称罐口的地方。其实,古人有大量资料证明“州东北二十里”的石洞峡就是今天的铜锣峡。《读史方舆纪要》(成书于1679年)说:“涂山……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围二十里,尾接石洞峡,峡东西约长二里许。”同书在解释铜锣关时说:“铜锣关,府东二十里。据铜锣峡之险。又石洞关,在涂山石洞峡口。相传先主所置。”既说铜锣峡,又说石洞峡,仿佛是江北的人称铜锣峡,南岸的人称石洞峡——下边陶澍的说法可以作证。其实,即便是江北梁沱处有石洞峡,也不能否认铜锣峡曾名石洞峡。离城二十里、先主置关之所、峡长二里,这些都只有铜锣峡才符合这个条件。许多人解释历史地名,一遇到两个三个,便非说只有一个,如此一来就经常闹笑话。

铜锣峡最稀有的称呼是石鼓峡。陶澍(1779-1839年),说:“自江北厅解维,……二十里,铜锣峡。其南则石鼓峡,悬崖上有锣鼓形,故名,或曰水声似之。”这个说法与前面《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读史方舆纪要》称石洞峡,而陶澍则称石鼓峡。石鼓峡仅此一见,我真的怀疑是陶澍写错字了。

关于铜锣峡得名,大约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铜锣峡里多圆石,形似铜锣,故名铜锣峡。《大清一统志》说,铜锣峡“在巴县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石如铜锣状。”

二、因峡壁有圆石如铜锣,故名铜锣峡。上一条说的是“下有石如铜锣状”,仿佛是说峡谷底有圆石,而《蜀中名胜记》说的是峡壁上:“有圆石高悬”,陶澍也是这么说的:“悬崖上有锣鼓形”石头,因而这可独立列一条。

三、峡中江水撞击峡壁,发出类似铜锣的声音,因而取名铜锣峡。此说来源于《蜀中名胜记》:“又二十里,有铜锣峡,以水响声似之,是涪、岷水会处。峡有关,冯当可葬其上,有圆石高悬。”

四、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综合了两种说法,先说峡中有石若铜锣状,再说江水撞击石头,发出类似铜锣的声音,所以叫铜锣峡。前边陶澍的观点就是,既说了“悬崖上有锣鼓形”,又说“或曰水声似之”。

这四种说法中,前三种的确是各有各的道理,一般人很难判断孰是孰非;第四种说法,我认为就是墙头草、和稀泥,不值得评价。

关于铜锣峡的得名,我投票给“水响声似之”。我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其一,我到铜锣峡里的江边去过,因听说过峡中有圆石像铜鼓,所以特别留心观察石头,结果令我失望,根本看不到像铜鼓的石头。其二,对“水响声似之”,我有我自己的感受。我从小在长江、嘉陵江边长大,六七岁以后还曾随父亲单位的船、哥哥单位的船到过重庆好多地方,因此知道要想听到浪涛拍打出铜锣般的声音要什么条件。一般的波涛拍打峡壁发不出铜锣般的声音,唯有波涛拍打在峡壁有洞穴的地方,才能发出那种低沉、有共鸣、类似于铜鼓的响声。创造这种声音的浪涛与洞穴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否则,也发不出铜鼓声。还有一点,要想听到这种声音,必须靠近发声的地方,否则,这种类似铜锣的响声会被其他涛声淹没。当初,为铜锣峡命名的人,或许是因为船停峡谷中,正好听到浪涛拍岸,发出这样的声音,因此将峡谷命名为铜锣峡。

铜锣峡(作者拍摄)

以后,有机会乘船旅游某个地方,倒不一定是峡谷,只要有相应的条件,你就可以听到类似铜鼓的声音,那时,你会相信我说的是真的。最后,我不得不告诉细心的读者,本文中,鼓与锣被混为一谈了,也许在古人的眼中,石锣与石鼓并没有什么区别(陶澍就是锣鼓并说),它们仅仅是一个喻体而已。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铜锣   石洞   阳关   铜鼓   石鼓   长江   重庆   峡谷   说法   声音   名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