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铁血君主遇上铁血宰相,外敌入侵就开打

前言

自古以来,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有“软弱”的印象。面对外患入侵,北宋常以退让求和方式结束战争,这与唐朝国力鼎盛时“越骑断胡虏”的气势形成强烈对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军权制约。这导致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常处下风,无法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软弱的宋朝,外患环生

公元98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作为出身武将的赵匡胤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但他还是在名义上实行了“杯酒释兵权”,军权由文官控制。此后历代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力都不如文官。这使得北宋皇帝想要发动战争时,常受到文官的阻碍和制约。

文官注重保持边界稳定,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一旦爆发战争,他们又倾向于不战而和,退让求合。这与皇帝的军事意图常常相左。在文官劝谏下,北宋皇帝只能听从臣民疾苦,暂时收起战意,这无形中削弱了国家军事威力。

北宋面临的外患主要来自西夏和大辽。西夏位于西北,原为唐朝属地,北宋初年图谋独立。大辽在东北方,其前身契丹族曾一度占领北宋云云十六州。两国都与北宋接壤,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西夏趁北宋内乱之机占领了河湟之地,这片战略要地连接着西北和西南,对北宋形成巨大威胁。如果西夏控制该地,可随时出兵袭扰北宋腹地。大辽北邻北宋,两国关系起起伏伏。大辽乘北宋国内矛盾,屡屡要挟北宋献土封地求和。

如果不从,便派兵南下边境地区骚扰。面对两个强敌,北宋境内处处不安。然而由于军权制约,北宋君主难以组织军队强力反击,只能屈居人下。

在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试图强国富民,但遭到保守派阻碍。西夏趁机攻占河湟之地。王安石主张武力收复,但保守派大臣以河湟天险难攻为理由,劝神宗求和。为达成和约,北宋不得不再次割让河湟之地于西夏。这无异于鼓励西夏的嚣张气焰。

北宋显得软弱无力,引起西夏轻视。这导致国力衰退,边疆危机加剧。神宗在位末年郁郁而终,对外强横的政策没有完成。神宗一生力图强国富民,但面对强敌防守之计终究不及攻击之力。文官道听途说,不知战场艰险,在关键时刻劝君主退缩,导致北宋在对外交涉中屡屡失利。神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也深感无奈。

二、铁血君主宋哲宗夺权就想开战

公元1085年,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哲宗生性果决,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他继位后,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通过武力夺回北宋的失地,重振北宋雄风。

但是哲宗刚登基时年仅11岁,皇位实际掌控在太皇太后手中。太皇太后出身官宦世家,她依然沿用旧政,任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大臣执政。朝中文官当道,军权被架空。年轻的哲宗对此甚为不满,但暂时无可奈何。

直到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病逝,哲宗终于亲政。登基八年来,哲宗目睹北宋屡战屡败,国土沦丧的痛苦历程。他决心扭转这一局面,重振北宋国威。哲宗首先采取强硬态度,下定决心要对西夏用兵。他性格强势,不同于以往听从文官只求边境安定的做法。

哲宗认为唯有大举用兵,打击敌国嚣张气焰,才能确保北宋安全。他还召回年轻时期跟从征战的老将们,重新组建精锐主力军。太皇太后在世时,哲宗就暗中结交厉害将领,准备夺回军权。现在时机终于来临。

为实现军事目的,哲宗起用心腹大将章惇出任宰相,与之紧密配合。章惇是出生军户的权臣,有雄厚的军事背景。他小时候跟父亲在军营中成长,深谙军事之道。曾跟从北宋名将狄青征讨西夏,立下赫赫战功。他性格刚硬,果断捷决,与哲宗志趣相投。

两人都希望通过武力收复失地,重建北宋军威。章惇上台后即废除保守派司马光的旧政,积极备战。他采纳哲宗进攻用兵的主张,着手重新整顿军制、储备军资。

哲宗与章惇联手,终于打破了文官掌控军权的局面。他们出身军户,对战场形势判断准确。哲宗有无限军事抱负,章惇则具备实际组织指挥能力。二人合作无间,将北宋军力迅速提升到巅峰状态,为收复失地积聚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军容强大程度前所未有,足以与西夏一决雌雄。

三、章惇担任宰相,配合宋哲宗出奇制胜

元符二年(公元1093年)六月,在章惇的指挥下,宋军终于大举出动,发起对西夏的攻势。此时距北宋灭亡还有百年多的时间,国力尚盛,章惇与哲宗挥师西征的声势非常隆重。据史书记载,出征军队多达十几万,兵分几路,鼓声惊人。其中哲宗亲自率领中军,章惇则指挥左右翼军作为助攻。

老将王厚率先军取得青塘大捷,一举收复了邈川、青唐等失地。王厚为哲宗麾下大将,素有“拔山超海”之勇。此战他亲自冲锋陷阵,一鼓作气击溃西夏军,为后续主力部队占领青塘创造有利态势。该地背水一战,王厚指挥有方,终于卷土重来。此战重创了西夏的军力,为宋军占据战略主动做好了准备。

次年,宋军继续进攻,章惇采取积极应战措施,建立战时政府和指挥系统,确保军需后勤供给。他派心腹将领严格管理军营军纪,保障粮草运输,调配精锐部队轮番出战。章惇还采用讨伐战的方式,设置重赏诱敌投降。在他的策动下,不少西夏士兵背叛本国,来归降宋军。

宋军在章惇指挥下,接连取得胜利。西夏军队久攻平夏城不下,伤亡惨重。西夏无力再组织反击,只能退回国内自保。

歼灭战一打就是一个月,章惇伏兵设埋伏,与西夏残军血战到底。最终,西夏剩余军队溃不成军,只能丢盔弃甲逃回国境。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平夏之战。章惇指挥有方,出奇制胜。加上哲宗的全力支持,宋军终于扭转了长期守势的局面。通过战胜西夏,北宋收复了重要的河湟要地。这是北宋军力强盛的体现,也增强了国力实力。章惇与哲宗的第一次合作,取得巨大胜利。

四、收复河湟之地,声东击西两败西夏

然而好景不长,1097年,西夏军队重新编组,以百万大军反攻平夏城,意图收复失地。西夏君主怒不可遏,誓要卷土重来。他们迅速调集各路兵马,组建号称百万大军,声势浩大地反攻宋朝。 西夏大军来势汹汹,气焰嚣张。面对压倒性兵力进攻,宋军局面险恶。节节败退的宋军士气低落,心生畏惧。局势对北宋极为不利。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军,章惇冷静指挥,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其他要点,吸引西夏军分散兵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西夏的一路军队。他派小部队四处骚扰,迫使西夏大军 分兵对峙。趁西夏各路军队脱离联系,章惇迅速组织猛攻,生擒西夏大将,其余敌军溃不成军。

在天都山、石门口等地,宋军利用地形优势打败西夏军队,击毙和俘虏大量西夏军官。西夏军伤亡惨重,再次退兵。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平夏之战。宋军完胜的战果再次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此战章惇运筹帷幄之中血破敌,出外敌不意。西夏大军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很快溃败。这场胜利再次刷新了北宋军力的纪录。在章惇的指挥下,哲宗的军队所向披靡,击败外族入侵。西夏的反击被宋军完全瓦解。通过连番大捷,北宋牢牢掌控了河湟险要。

五、大辽调停宋夏停战,宋朝终露军事雄心

饱受打击的西夏向北邻大辽求援,希望联手对付宋朝。大辽曾屡次要挟宋朝,对西夏的求助十分欢迎。大辽可趁机向宋朝讨价还价,获取利益。如果助西夏一臂之力,可大大削弱宋朝实力。大辽决定助西夏为害宋朝,共同瓜分宋朝领土。

但出人意料的是,宋哲宗和章惇此时强硬表示,若大辽助西夏,宋朝将同时对大辽宣战。哲宗愤怒表示,大辽若敢援助宋朝死敌,就是与宋朝为敌。作为报复,宋朝不但要灭了西夏,还要同时开战大辽。章惇更是誓言一鼓作气收复云云十六州,多次令辽使大惊失色。

大辽君主感到震惊,明白这已不是过去那个软弱的宋朝。如今宋朝有雄厚国力和旺盛战意。一旦开战,对大辽也将是沉重打击。考虑到自身利益,大辽选择暂时中立,转而充当宋夏的“调停者”,劝说两国停战。在大辽斡旋下,宋朝与西夏停战,以宋军占领平夏城结束战争。

宋朝此举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大辽不敢轻举妄动。大辽明白宋朝有能力同时对付两个强敌,不敢贸然参战。宋哲宗与章惇联手的强硬态度,终于让大辽不

结语:

宋哲宗和章惇开创的军事高光时期虽短暂,但为后世留下强国必须重视军事的启示。他们通过果断应对外患,改变了北宋长期软弱的印象。这一时期的胜利展现了北宋巨大的军事潜力,如果后继有人,北宋兴许可以在军事上更加鼎盛,避免最终的失败命运。

可惜宋哲宗英年早逝,继任的宋徽宗不再顾武事,导致北宋再度弱化。宋哲宗与章惇强势执政的历史,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他们代表了北宋久经磨难后反撃的精神,也给这一朝代留下短暂但光辉的战争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北宋   神宗   外患   军权   外敌   文官   失地   西夏   宋朝   宰相   君主   军队   时刻   军事   高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