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在谋害岳飞后继续享受高官厚禄,他最终是怎么死的?

许多人从小便熟背《满江红》,崇尚岳飞赴汤蹈火、精忠报国的英勇精神。他以血肉之躯作抵抗,凭一人之力挑战强权,在保卫国土和人民安全的战斗中从未动摇。

在多次战胜金军之后,由于朝廷内的和议派的压力,岳飞被迫撤军。在他返回京城的途中,深感十年抗金努力化为乌有,流下了愤怒和失望的泪水。但他没料到的是,他的归来并未带来安宁,反而成了秦桧等人构陷的目标,最终含冤去世。

那么,岳飞到底是如何被害的呢?岳飞去世后,秦桧的情况如何?他最终又是如何死去的呢?

一、母亲刺背,毅然从军

公元1103年,一幕奇怪的景象在岳家上演。一只庞大的鸟儿落在屋顶,叫声嘹亮。目击这一现象的父母觉得此鸟与他们的新生儿一定有不凡的缘分,于是为他起名为“岳飞”,字“鹏举”。

名如其人,岳飞日渐长大,展现出了不凡的气质和才能。他童年的业余时间总是埋头于《孙子兵法》和《左氏春秋》等兵书之中。父母最初以为他只是好奇,但当岳飞坚决要求学习武艺时,他们终于认识到这个孩子的决心。

就在岳飞学习箭术,开始拉弓的时候,战争爆发。金军于1126年侵入宋朝,毫无节制地进行抢掠和屠杀。见证这一切后,岳飞决定投身军旅。他出类拔萃的能力很快得到了认可,不仅晋升为队长,还成功捉拿了发动暴乱的陶俊和贾进。

然而,家庭责任让他不得不暂时退回。父亲去世,他选择守孝,直到两年后因生计和国家危局再次拿起武器。当时,金军势力更加强大,已经吞并了辽国,并开始威胁北宋。

在家乡失守、军队溃败的困境中,岳飞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突围,回到了家中。可是家中母亲病重,他犹豫是否还要再次参军,这个时候,岳母在儿子背上刻下的“精忠报国”四字,为他指明了方向。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的故事。

铭记着这一箴言,岳飞第三次踏上战场,下定决心对抗侵略的金军。就在这时,北宋的局势更加动荡,皇帝和大量财宝被金军掳走,北宋灭亡,赵构建立了南宋。

二、从教书先生到权臣的崛起

与岳飞相比,秦桧出身虽然不是豪门,但是他的父亲是个县令,家中也算富足。四兄弟中,秦桧最为出色,但他年轻时并无雄图江山的大志,只求安稳度日,因此担任了教书先生。

狭小的书堂与喧闹的学子,逐渐令他心生厌倦。“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教书先生的工作显然不能满足他逐渐膨胀的抱负了。

觉察到这一点,他决定改变命运,于是报考了科举,以求仕宦之路。秦桧以丰富的学识和出色的成绩一举成名,在太学府中取得了稳定的职位,一时间颇为得意。

在太学府的日子里,他结交了一群怀有雄心壮志的青年,这些也影响了当时尚未定型的秦桧。虽然他在太学府担任着相当于现今大学教授的职位,看似稳定,但谁能抵挡得住对更高地位的渴求呢?

尤其是当他遇到了王氏,这位出身宰相家族的女子,不仅为他带来了爱情,更为他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得到王家的支持后,秦桧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最终晋升至左司谏。

一直到金兵南侵,北宋覆灭,众多官员、宗室、后妃被金国俘虏,其中也包括秦桧。他成为了悲惨的北狄之囚,眼睁睁看着众多皇亲国戚遭受酷刑,伤亡惨重。到达金国之后,3000多名北宋皇族、贵族只剩一半。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连向来果敢的秦桧也不得不妥协,选择了随波逐流以保全自身。

南宋建立,赵高宗登基,不久后,秦桧竟然带着家人回来了。关于他是如何逃脱金人的囚禁,秦桧给出的解释是他暗杀了看守自己的金兵。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大众的普遍观点是,金人或许有意放走他,作为南宋的内应。

秦桧回到南宋后,立即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治国方案,意在推动南北宋的和解与分治,这一建议恰好符合当时赵高宗的意愿,因此他开始大力提拔和重用秦桧。从此,秦桧的政治生涯如日中天,最终官至宰相。

三、权谋与宿命的交织

秦桧一手把控朝政之权后,再也难掩其排除异己和提拔集团的野心。这种行为引起了赵构的强烈不满,以至于他被迫离开丞相的位置,赵构更是公开宣布不再任用他。众人本以为秦桧会因此销声匿迹,然而这时,金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完颜晟去世,完颜昌崭露头角,成了秦桧重返权力中心的契机。

回归后的秦桧,不仅导致抗金名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错失了在金国内乱时反攻的绝佳时机,而且他观察到了赵构厌战、张浚好功的想法,暗中与张浚结成联盟。这一系列操作导致前线军心涣散,战局动摇。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并向金廷表达忠诚,秦桧更是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决意处决岳飞和他的儿子。绍兴和议随后在秦桧的“推动”下达成,也正是这个和议为赵构带来了他渴望的“和平”,因而对秦桧的滥用职权视而不见。

有句话说,权力的蛊惑不仅能让一人成功,还能令其家人飞上枝头。秦桧的家族便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他的妻子王氏被赐封夫人,继子秦熺官运亨通,甚至年仅17岁的孙子秦埙还以探花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进入仕途。宰相一家同列史职,实属史无前例。

这种情况也让秦桧有了编纂历史的权力,他借此篡改事实、封锁舆论,抹黑异己,努力塑造自己及其派系的正面形象。然而,历史最终会用公正的眼光审视每一个人的功过,他的名声永久地与奸诈和卑鄙绑在了一起。

事实上,秦桧并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政治家,他的成功和失败,其实更多地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金国愿意支持他,而宋高宗也正需要这样一个顺应其意的合作者。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秦桧的嚣张跋扈。

在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对金国充满了恐惧,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保全现有的疆土上,而非北伐复国或解救被俘的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桧成了他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挡箭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宗越来越意识到秦桧的野心并不小,然而,受限于金人的压力,他只能在心中暗自警惕,对秦桧采取包容甚至宠溺的态度。

直到1155年,秦桧因病卧床,高宗亲自前去探望,却未听到秦桧的任何言辞,只看到了他的滚滚热泪。作为对秦桧长期服务的回报,高宗在他生前破格晋封他为建康郡王,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当天晚上,秦桧去世,朝廷追赠其为申王,并谥号“忠献”。

四、后人终为岳飞平反

对于秦桧的历史评价,最官方的修正发生在他去世五十年后,宋宁宗开禧年间。当时宰相韩侂胄计划北伐,为提振国民士气,便将岳飞追封为“鄂王”,为韩世忠立庙,并且剥夺了秦桧的王爵,将其谥号改为“谬丑”。

这一举动大快了人心,对秦桧的负面评价更是波及千古。

秦桧之所以被普遍唾弃,不仅仅是因为他迫害了岳飞,更核心的原因是他缺乏民族立场,出于个人或党派利益,极力阻挠抗金行动,并推动向金国称臣纳贡。他压制异见,滥用权力,甚至大规模进行文字狱,篡改正史,奖励讴歌和议的文人。

在他的治理下,朝廷和民众都受到了巨大的压迫,其中包括暗地里增加民税,导致许多普通民众家破人亡。

秦桧的结局众所周知,他被塑造成一个雕像,永久地跪在岳飞墓前,以示忏悔与赎罪。有传言称,即便是他的后代也为此感到羞耻,留言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作为一个重视名誉的文人,秦桧一定会对自己不堪的历史名声感到痛心疾首。据说,民间为了发泄对秦桧的仇恨,甚至有人用面团做成他的形象并投入油锅炸之,称为“油炸桧”,后来便演变成了现今大家熟知的油条。

结言

最近,电影《满江红》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宋朝英勇将军岳飞的怀念。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再次将秦桧这位历史上的“奸臣”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

让我们想象一个全社会都以秦桧为楷模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们将如何看待正义和不义?如果大家都开始同情罪人,视他们为受害者,那么,真正的受害者该何去何从?当然,对于复杂问题,我们需要有辩证的思考,但当面对黑白分明的事实,我们也应该毫不动摇地站在正义一方。

历史或许是由胜者编写的,但只要我们不忘记历史的本质,像秦桧这样的叛逆者就永远无法逃脱公众的审判。即便曾经坚不可摧的城墙最终也会化为尘土,历史的真相也将在我们的记忆中得以永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满江红   高官厚禄   谥号   精忠报国   仕途   宰相   南宋   北宋   朝廷   权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