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前言

在古代,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为争夺领土及资源,往往选择武力解决纷争。但是在交战过程中,各国也有某些不成文的约定,以示自己不是野蛮之徒。其中,“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就是一条重要规则。

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由来

这条规则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朝刚建立时,国内仍旧混乱,周武王姬发便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约束人们。在涉及战争和外交的法规中,周武王明确规定两国交战期间不能杀害使臣,这是一种非常仁慈的约定。

周武王之所以会制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当时周朝始终处于建国和完善法制的过程中。周武王意识到,一个文明的国家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则来约束人民,避免国家陷入混乱。如果任由人民为所欲为,枉费了建国的意义。

而外交使臣的地位尤其重要,他们负责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不应遭殃。因此周武王制定了禁止杀害来使的法规,这体现了他推动周朝文明进步的远见卓识。这一规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杀使臣已经成为各国心照不宣的习惯。一次,宋国被楚国军队围困国都。情况危急之时,宋国派出大夫华元前去楚军营寨进行谈判,希望他们解围。华元后来还到楚国居住,相当于人质。

在这整个过程中,楚国并未伤害华元,可见不杀使臣之约已成为定制。华元的勇气和楚国的仁慈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相对文明的外交关系。华元为救国不惜身陷囹圄,楚国也展现出宽宏大量的胸怀。

那么,不杀使臣的约定从何而来?其实这并非出于仁慈,而是各国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可以这么理解:战争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只是相对谈判等手段更激进。但其核心诉求仍是政治,并非毫无原则的残杀。如果想以最小代价达到目的,还是需要遵守某些规则。

具体来说,交战国的士兵处于剑拔弩张状态,难以传达君主意图;而使臣可快速往返双方,传达政治诉求,有利于及时掌握对方态度。如果双方都希望谈判,那么停战就指日可待。即便谈判破裂,也能及时了解对方底线,以便决策。

再者,战争需要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支撑,杀死使臣等于自损力量,不利于最终胜利。故而两国交战期间杀使臣,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这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务实的选择。

花剌子模为何招致蒙古报复

蒙古崛起后,成吉思汗四处用兵,军费不足,便想通过通商获得所需。而强盛的花剌子模正可提供这样的贸易渠道。

成吉思汗派出使团前往花剌子模通商,没想到花剌子模国王贪婪至极,不仅背约杀害使团,还派兵偷袭蒙古商队,抢夺财物。时成吉思汗正在远征金国,暂时无法亲自报复。

根据当时人的描述,花剌子模国王性格残忍,见利忘义。使团一行被杀后,花剌子模国王还将使团头领的头颅当作酒具。这种行为极其野蛮落后,受到了各国谴责。花剌子模国王似乎认为蒙古忙于用兵,不会分心报复。但他低估了蒙古的实力。

于是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去花剌子模,要求对方交出凶手,并就背约一事进行谈判。谁知花剌子模国王早已昏庸无道,居然再次杀害蒙古正使,还凌辱副使。此举无疑是对蒙古的公然宣战和侮辱。

花剌子模两次残杀蒙古使团,令成吉思汗勃然大怒。他认为自己手下战无不胜,花剌子模此举简直是以卵击石。成吉思汗誓言要给蒙古人民一个交代,绝不会吞下这口气。花剌子模的所作所为已严重违反两国交战不杀使臣的国际礼仪,成吉思汗要让其付出代价。

很快,蒙古军队便攻打花剌子模都城,历经艰苦卓绝的攻城战,终于攻破都城,将花剌子模国王和部下俘虏枭首示众。

此战成吉思汗以少胜多,重创花剌子模王朝的联军。此役可见,北约杀使的后果极其严重,花剌子模自食恶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昏庸无道的国王也为此丧生,可谓罪有应得。

南宋为何斩杀蒙古使者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声势大振,对南宋构成了巨大压力。此时的南宋军民士气低落,屡战屡败。

公元1274年,蒙古军队围攻南宋的钓鱼城。他们派出使者前去钓鱼城,希望南宋军队开城投降。此举引发南宋守军的愤怒。

南宋士兵眼见国破家亡在即,情绪激动。他们将蒙古使者拘捕,斩下使者的头颅高挂城门。据说,南宋士兵斩杀使者时异常残忍,使者惨死的场景触目惊心。南宋士兵这样做是为了发泄对蒙古的仇恨以及面对国破家亡的绝望。

接着,南宋军民誓言与钓鱼城共存亡,奋起反抗蒙古军队。村民们说,宋军斩杀使者后士气大增,仿佛打了鸡血,誓与钓鱼城同生共死。钓鱼城之战可谓南宋全国上下最后的反扑。

此举实为南宋的孤注一掷之举。他们清楚杀使者意味着什么,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在所不惜。斩杀使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南宋将士们的士气,鼓舞军心。在随后的战事中,南宋将领张世杰更是诱杀蒙古大汗蒙哥。

可见,南宋斩杀使者是弱者的反扑之举。他们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再有退路。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南宋军民赴汤蹈火,与蒙古军鏖战多年,直至最后一刻。尽管结果依然失败,但南宋军民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

时代在进步,战争越来越人性化

可以看出,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违反“两国交战不杀使者”规则的事件。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道德观念也在进化。到了今天,世界各国对战争已有了更多约束。

现代国际关系必须遵守《日内瓦公约》等法规。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交战国不能杀害无还手之力的平民、医护人员、战俘、谈判代表等。一旦违反,肇事国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制裁。

这比古代的约定更具有法律约束力。目的是让战争不致沦为野蛮残杀,而要保持一定的政治属性,不能脱离政治轨道。今天,虽然局部地区仍有冲突,但相比历史上任意滥杀无辜,可以说人性化了许多。现在即便在交战国中,也存在着更多仁慈之声,呼吁保护弱势群体,不要伤及无辜。这与古代各国为所欲为的做法大相径庭。

同时,现代社会也在反思战争本身。许多仁人志士呼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战争扩大造成更多悲剧。他们的努力正在推动着社会进步,令世界越来越理性、文明。许多国家也建立起了缓解敌对关系的多种渠道,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战争的暴力性。

结语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塑造文明、理性的战争规则,减少无谓伤亡。当然最好的结果是杜绝战争,让和平成为常态。但在战争还难以避免的现实面前,我们仍需在行为上自我约束,以最大程度避免无辜者遭殃。

正如古人提出“不斩来使”的理念一样,我们今天也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理性与宽容,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来使   楚国   成吉思汗   蒙古   使团   使臣   南宋   使者   古人   国王   后果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