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建喊话许宏:《山海经》已把中国铜铁资源调查清楚,何必青铜西来?

《山海经》与华夏万古铜铁冶炼史
——许宏等考古专家需要了解的历史
杜钢建

近日在历史和考古领域的一侧新闻引起许多朋友的关注。这就是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的新书《最早的帝国》被禁。许宏曾经是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识代表,他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积极宣传和鼓吹中华文明西来说。他认为青铜器和马车等诸多领域的工匠技艺源于西方。这些观点在过去百年中一直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主流意识。在西方中心论的误导下,中国学术界在各个领域全面倾倒西方,极力否定中华历史和祖先文明。许宏只是百年西倾的众多学者之一。我不赞成学术界的西倾观点,但是也不赞成禁书的做法。学术观点只能靠学习研究来转变。

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西倾观点的危害确实很大。广西甘桑石刻文考古发现以后,学术界有学者将之汇编成书,请某学术界权威写序言。原本大家都认为甘桑石刻文形成于甲骨文之前。但是持有铁器西来说的该位专家认为在石头上刻文字需要铁器,而铁器在周朝后期才传入中国,因此甘桑石刻文不可能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我读此序言后感慨万千。用青铜器铁器西来说的观点对诸多领域的中华上古文化进行否定,其在考古领域的危害着实不浅。

熟悉《山海经》的读者都知道,《山海经》也是一部金银铜铁玉等的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山海经》传承了华夏万古铜铁冶炼史。然而,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家,主流意识完全忽视了《山海经》在冶金历史和金属资源地理分布方面的记载。

关于先夏时期铁资源的分布,禹王和伯益、后稷、大章、竖亥等作了广泛调查,这在《山海经》中有充分的体现。当时,中国的铁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有关记载主要体现在《南山经》和《西山经》中。《山海经》作为《山海图》的文字说明部分,堪称是一部国土资源分布经。可以说《山海经》对当时国土资源的调查记录高度重视铁的分布。

在禹王时期,已经对南极和北极进行过考察,对东极和西极进行过考察。其中关于物产的调查重点之一是铁。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埀,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埀,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勘探结果是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大致相当。东西距离比南北距离略微多出二百里。这里的里数是先夏标准。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根据《山海经》记载,禹王时期出铜之山有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有三千六百九。在禹王时期的考察表明,出铁之山远远多于出铜之山。如此艰巨辛苦的野外考察为什么要重点关注铁资源?怎么能够说当时没有冶铁技术,不知道铁为何物?

根据《山海经》记载,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石脆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羊俞]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

根据《山海经》《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孟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

根据《山海经》记载,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馀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又东北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

根据《山海经》记载,京山,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石肃]。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鼓镫之山,多赤铜。

根据《山海经》记载,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葌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糹昔]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穀、柞、柤、栗、桔、櫾,其兽多豹。

根据《山海经》记载,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丙山。多[竹/圭]竹,多黄金、铜、铁、无木。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阳帝之山,多美铜,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

《山海经》表明,五千年前对于铜铁的国用需求已经非常重要。

《山海经》传承的中国冶金历史至少有两万多年。在伏羲朝时期,就出现铜器的冶炼与使用。在伏羲时期,开始对政府的职权开始进行划分和分工。伏羲朝时期已经出现冶金和城郭等文明标志。伏羲时期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尊事礼仪,龙出纪官,风来作乐。伏羲命降龙氏和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根据《太古河图代姓纪》,伏羲朝时期已经开启冶金陶器和建造城郭的历史。关于人类文明标准中文字、冶金与城郭这三大要素,在中国已经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伏羲造字与造书契的时代属于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考古如果发现25000年前的铜器并不奇怪。

伏羲朝时期,女娲补天冶炼五石,其中有含铅量高的矿石。倭铅乃五金之首。根据《外金丹》卷四《三元秘范》:‘太阳红铅,乃丹中第二品丹材也。太古时,有女娲氏炼五石以补天,所炼之余气结为五彩之霞光,落于波斯国内,化为倭铅,一名倭玉,为五金之领袖,八石之翠帏,产于波斯高山峻岭,鹅卵石中,珠珠粒粒,士人取之,连石槌碎,经火一锻,铅汁坠底,即成倭铅。此铅较之中国福建所产白气铅、函谷所产青铅,杨城所产之黄气铅不大相同。……若真正波斯铅迥异,其色洁白,如十呈银子,打开,其【钅查】圆如珍珠美如燕子窝,以手摸之,却平而不突,化开倾成薄片,用铁敲之,严若琵琶,清亮出群,铿然可听,必令其绝命,方成白金。’”可见,女娲补天的重大工程已经属于冶金工程,其影响扩大至亚洲西部的伊朗地区。

继伏羲朝以后,炎帝朝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冶金技术。炎帝命大臣赤冀即赤制创株铁,为杵臼,作耙耨钱鲟。炎帝朝时期的大臣赤冀即赤制在湖湘地区冶金制造农具。万年前炎帝朝时期已经使用铁器农具。相莆井灶,以济万民。炸簋刳熘,以蒸以奄,民始播食而不胜。炎帝朝时期还多金货、通有亡,兴交易之道,列廛于国,日中为市,从事市场交易。炎帝朝时期已经有城市建筑,商店排列在城市里。市场交易可以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民众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有亡于是俱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

万年前神农炎帝命令大臣赤冀创株铁,为杵臼,作耙耨钱鲟,相莆井灶,以济万民。炸簋刳熘,以蒸以奄,民始播食而不胜。中国的饮食文化由于赤冀发明各种铁木农具和青铜器厨具而得以大力发展。在神农炎帝时期,之所以能够发明各种农具和用具,因为此前在伏羲朝时期冶金业已经形成。在神农炎帝时期,中国的冶金业和农业开始传播世界许多地方。

神农炎帝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济国用。炎帝朝以模型铸造金属,制造工具冶炼时可以鼓风,可以溶化金属,铸造货币。炎帝朝时期多金货、通有亡,兴交易之道,列廛于国,日中为市,从事市场交易。炎帝朝时期不仅已经有城市建筑,商店排列在城市里,而且使用金属货币。炎帝朝通过使用金属货币,市场交易可以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民众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有亡于是俱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

大湘西郴州地区的历史传承了古炎国的炎帝文化。《列子》汤问和《墨子》节葬都强调,楚之南,有炎人国。郴州地区先前属于炎人国地区。屈原《楚辞》远游曰:“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屈原《楚辞》将炎国与桂国相联系,用桂树表明桂国对炎国的传承关系。炎人国和南州的区域在后来的方国中,郴州古桂国继承了一部分。

根据《路史》记载,炎帝参盧居空桑时期,政策束務乘人,于是诸侯攜,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顥,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产乱,逐帝而居於涿鹿。炎帝榆罔镇不住蚩尤,导致蚩尤作乱。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姜姓。蚩尤兄弟八十人,善于冶金造兵器。諸侯相者二十一。蚩尤伐空桑,废榆罔,于涿鹿兴封禅,自号炎帝。天下所立智士寒心参盧,于是诸侯委命于有熊氏黄帝。炎帝朝末期的蚩尤族群已经制作铜铁盔甲和兵器。

到黄帝和蚩尤时期,黄帝和蚩尤部落都制作铜铁兵器。蚩尤不仅用铜铁制作兵器,而且用铜铁制作盔甲。蚩尤制五兵之器,率领九黎氏族征伐各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个个穿戴盔甲,“铜头铁额”,势不可挡。后来黎氏聚集地逐渐转移到今湖南益阳、邵阳、怀化地区。思游有铁山坝,铁炉冲,炉匠多,遍及湘中各地。湖湘地区以及蜀地有炼铁的耐火材料“浆泥巴”,可做溶铁窝。

根据《汉学堂丛书》记载,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根据《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时期,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所谓黄帝摄政时期,应该是黄帝还没有统一天下建立黄帝朝时期。此时期也可以视为黄帝之初时期。

在炎黄蚩尤时期,蚩尤制作的兵器最为先进。根据《世本·作篇》记载,蚩尤以金作兵。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

关于黄帝铸铜鼎事件在诸多史籍中有记载明确。《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鵕耳。”乃拜公孙卿卿为郎,东使候神於太室。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此事在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中也有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列仙传》记载:“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群臣欲从,持龙髯,髯拔,遂堕。”《路史》记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该书罗苹注“《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明陈士元撰《荒史》卷三记载:轩辕黄帝“八月既望,鼎成而崩焉,寿百十有七,或云三百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修舆封禅礼毕,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太一。于州是鼎,神质文精也。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曰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乃赐号禹,后人称曰神禹是也今石泉军石纽。金简玉字,黄帝之遗诫也。”轩辕黄帝在南方采首山铜、铸鼎荆山阳的历史事件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诸多史籍记载的首山和荆山阳不在北方,而在南方湖湘地区。后世将首山和荆山误解到北方地区。

万年前轩辕黄帝在南方湖湘岳阳地区铸鼎。黄帝铸鼎处涉及三个地名:首山、荆山和鼎湖。《史记》集解将首山解释到今山西,将荆山解释到今陕西。集解曰: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阪(今山西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关于鼎湖的地理位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将鼎湖解释到今河南。正义曰:括地志云:“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今河南,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以上对于《史记》记载的相关三个地名的解释明显有问题。根据《史记》的记载,首山、荆山和鼎湖在逻辑上应该属于南方同一地区,三者相去不远。后人将首山、荆山和鼎湖分别解释到山西、陕西和河南,显然是错误的。

万年前轩辕黄帝铸鼎得道也与之前得宝鼎神策的启发有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得宝鼎冕候,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清《壹是纪始》卷一:“术学始于黄帝——《史记》: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在位如其数仙登于天。”当黄帝得到宝鼎神策后即推算出日后升仙的日子。黄帝根据鬼臾区的启示,迎日推策,如数得道。黄帝得宝鼎神策事件表明早在黄帝之前炎帝朝时期已经出现以铜铸造的青铜宝鼎。

黄帝时期已经大量使用金属冶炼的锵钺。根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五正篇记载,黄帝还在博望山修炼三年。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对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愈不定。若何?对曰:后中实而外正,何患不定?左执规,右执矩,何患天下?男女毕迵,何患于国?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左右执规,以待逆兵。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对曰: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战哉,阉冉乃上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何不可矣?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帝箸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尤。反义背宗,其法死亡以穷。”博望山也在今湖湘地区。当时黄帝使用的锵钺是由铜铁等金属铸造的。

黄帝是人类工匠大师组织的总设计师,在诸多领域领导工匠大师们进行重大发明创造。黄帝时期制甲胄、制司南车、记里车、制鼓鼙、制镈钲铙、制旗帜、制五彩旗、制吹角等。黄帝时期还服冠冕、乘车辂、筑城阙、建宫室、立台榭、濬池沼、剏舟楫、杵臼,设棺椁、置冢墓,始傩等等。傩文化自黄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黄帝始傩的地点在大湘西地区。人类文明在黄帝时期得到大力推进。黄帝时期制造的甲胄、制司南车、记里车、镈、钲、铙等均由铜铁的金属制作。

在历史上,最早的金简文书是由黄帝朝制作的。历史上的黄帝有多代。黄帝的金简玉字文书大多制作在金箔等金属材料上。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表明,黄帝的金简文书已经传播到西方和美洲。根据《圣经》的记载,曾经得到黄帝金简天书的有亚当、赛特、以诺、亚伯拉罕和摩西等人。根据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黄帝金简天书的有禹王和孔子等人。

早在万年前黄帝制作了一批金简,传达法律戒令。黄帝金简应该是写在金箔等金属材料上的。根据印加帝国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印加帝国的法律戒令也是制作在金箔上的。根据古文字专家红河白沙先生的研究,印加帝国太阳神殿金箔画表达了古汉字的内容。印加帝国太阳神殿金箔画的全部内容是:上半部,完全彻底的消灭敌人就能实现成功;下半部,消灭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主要说明的是敌人的身形外貌,异族。2006年在约旦的山洞中发现约旦铁书,约旦铁书有70本之多,每本十五页左右,均为铅制书页。根据考古发现的几千年前的金箔书和铅制书等,我认为黄帝时期制作的金简应该属于同一类圣书即天书。

历史文献记载,禹王在今湖南南岳衡山的天柱峰曾经得到黄帝金简。孔子也曾经在南方大湘西地区得到黄帝魁的圣书。禹王和孔子得到的黄帝金简或者圣书的材质应该是金箔一类的金属材质。黄帝时期所藏金书除了在南岳衡山的洞穴隧道里面有,在广东等地的洞穴隧道里也有。

禹王得到的黄帝金简应该属于黄帝朝早期制作的金简玉字文书。此处涉及到黄帝朝的断代时间的认识问题。如今学术界对黄帝朝普遍缺乏认知和认可。由于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夸大西方文明和贬低中华历史的影响,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许多人还停留在认为黄帝是神话传说。承认黄帝是历史人物的,也还是停留在认为黄帝距今只有4700多年。其实,中国历史文献对于黄帝朝的历代黄帝的姓名和统治时间等均有大量的文字记载。认为黄帝距今只有4700多年的认识来自受到西方中心论影响且又想振兴中华文化的一批民国学者的判断。

第一代黄帝轩辕氏距今约万年前。诸多历史文献记载,轩辕黄帝是距离尧帝时期有4000多年的帝王。尧帝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人物。《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关于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修舆封禅礼毕,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太一。于州是鼎,神质文精也。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曰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乃赐号禹,后人称曰神禹是也。今石泉军石纽。金简玉字,黄帝之遗诫也。”从黄帝到黄帝的孙子再到尧帝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黄帝说过黄帝时期人均寿命约200岁。黄帝的儿子和孙子中均有活过300岁的人物。

在最近的考古发现研究中,黄帝是距离尧舜禹时期大约有5000年前的历史人物。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教授关于虞朝玉版文字的研究成果表明,自黄帝始至虞朝共计5000年。虞朝帝王召子(非凡子)为已故母亲(吉人妣)写的纪念性碑铭,根据王德埙教授的解读,其中有 “自黄帝古今五千(年)”。从黄帝到虞朝舜帝时期的历史大约有5000年。

颛顼朝时期的铁轮马车已经能够驰骋殊乡绝域地区。根据《拾遗记卷一》记载,颛顼时期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国。献黑玉之环,色如淳漆。贡玄驹千匹。帝以驾铁轮,骋劳殊乡绝域。颛顼时代已经有铁轮马车。

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根据《韩非子》记载,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朝时期驩兜在湘西崇山铸鼎属于华夏铸鼎史上的盛世。虞朝时期驩兜所铸鼎数量较多,其中有的鼎在文革时期被毁。

关于铁的记载,在多种史料中都有。在《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以及《山海经》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铁的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禹王时期华阳黑水所在梁州必须进贡的各种物品中有铁。“贡璆、铁、银、镂、砮、磬”。《史记》记载《禹贡》关于贡铁的内容与《尚书》的记载是一致。《尚书》禹贡部分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为什么要求贡铁?因为先夏时期冶铁术已经发达,需要用铁制作大量兵器和钱币。夏朝的玄钺即属于铁器兵器。司马法曰:“夏执玄钺。”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玄钺的使用延续到商周时期。商朝末年武王杀纣王及其家属时分别使用黄钺和玄钺。“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武王已乃出复军。”至于从先夏到夏商周时期使用铁制作钱币,则有多方面记载。贾逵说:“虞、夏、商、周金币三等,或赤,或白,或黄。黄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可见,先夏时期已经使用铁制作钱币。

铁器在先夏和夏朝时期被用于多方面。《史记》记载,禹王等人“山行乘暐。”如淳曰:“暐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此为禹王时期已经使用铁的证据。至今在西南山区雪天路滑,当地人依然在使用履下束缚铁锥头的古人所言“暐车”。禹王时期不仅用铁做暐,而且用于生活多领域。《盐铁论》记载:“禹治水坠簪不顾,簪始见。”女娲时期用簪贯发,取自竹木。炎黄时期用簪制自于铜。禹王作为羌戎人使用之簪已经制自于铁。在夏朝时期,在兵器中已经广泛使用铁。根据史书记载,夏桀是个大力士,常人拉不动的铁索他能轻而易举地拴住。“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

先夏时期大部分铁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也就是先夏氐人所在地区。《尚书》和《史记》记载禹贡要求的铁资源主要集中在华阳黑水所在的梁州,也即氐人的聚集地区。《史记》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集解徐广曰:“邛都出铜,临邛出铁。”邛都和临邛都是先夏时期氐人的聚集地。根据《汉书》地理志,四川一带有甸氐道、刚氐道、蜀前湔氐道。甸氐、刚氐、湔氐都属于氐人的不同部落。该地区在先夏时期就是冶铁基地。以至于春秋时期一些被战败的冶铁氏族作为迁虏时都希望迁徙此地。根据《史记》记载,赵人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希望迁汶山。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程郑是从山东来的迁虏,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宛孔氏的祖先是梁人,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犍为南阳,因通商贾之利,也因铁器致富。

氐人在先夏时期居住西南地区,出现一些熟悉冶铁技术的专家和工人。氐人中的大族之一是苻氏。苻氏在生产技术方面是氐人中最先进的一支。苻氏是夏朝十二个王族之一有扈氏的后裔。先夏和夏朝的铁器生产依赖于氐人。氐人与夏族的关系极为紧密,也是支持夏族的重要力量。然而,先夏征伐三苗和夏朝太康失国事件导致一部分氐人被迫从蜀地经陇西至甘肃青海向西方迁徙,从而将冶金技术特别是冶铁技术带到了安纳托利亚地区。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源于氐人的迁徙。赫梯王对冶铁技术人员高度重视,铁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当时铁的价格是黄铜的60倍。赫梯人把铁用于制作兵器和铁甲,逐步在西亚逞强。

除了蜀地是冶铁基地外,在漫长的西迁过程中在陇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都留下氐人冶铁的痕迹。河西走廊地区有铜、铁、锡、铅、锌、砷等多种金属矿产,在天山东部、昆仑山东部、祁连山南侧都有丰富的金属矿资源。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50年)、马厂文化(公元前2350—前2000年)、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800年)和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前1550年)所在地区都留下氐人的冶金基地。河图云“流州多积石,名昆吾石,鍊之成铁,以作剑,光明昭如水精”。《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剑之所出,从流州来。” 宋代朝廷得玉玺,群儒莫辨。李公麟判断是李斯所为秦玺。理由在于该玺用蓝田玉,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玉质坚甚,非昆吾刀,难以切割。昆吾石炼铁所造刀剑成为西域的品牌。

中国冶铁历史悠久,技术高超,质量第一,因此受到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称赞。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记载:“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公元一世纪赫梯国早已灭亡,但是其冶铁技术于公元前12世纪末已经传播西方各地。如果说中国在冶铁方面比西亚赫梯国晚了1000多年,怎么到了1000多年后突然铁质世界最好?老普林尼并没有说西方的铁最好。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冶铁历史最悠久,到公元一世纪已经有至少20000年的冶炼经验。无论是赫梯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其冶铁技术都是随着华夏族群向西方迁徙而带去的,正如西方制陶技术也是由上古华夏族群传去的一样。

从以物证史的角度看,禹王开启的夏朝有大量青铜器物证。禹王的儿子启在崇山接替禹王治理夏朝。此地有青铜夏启盘为证。张家界大湘西记忆博览馆馆藏百件珍品中的夏启盘是夏代慈利县铁炉湾制造的。夏启盘高18.00cm,足高9.00cm,长36.00cm,宽22.00cm,盘长29.00cm,盘宽16.00cm。青铜,敞口。盘身有十六个动物像。有四环,足为四只虎。虎背上各刻一条龙。龙身顶着盘底。盘内有铭文:“子古父天创,落唐舜乳名,鲧开行入舍,口启口口王,方月宝口林,且十口大鱼,市启口子口,口十高口口。”张家界地区发现的夏启盘表明,禹王在今张家界崇山地区开启夏朝,禹王的儿子也曾经在崇山地区生活直至接替夏王。

在张家界大湘西记忆博览馆馆藏文物中,除了青铜夏启盘以外,还有金铜合金的夏代人面鸟身枪头。枪头长14.60cm,宽6.70cm,厚0.70cm。人面鸟身像在正反面各有一个。两面有文字共计8个。该文物属于夏代慈利县铁炉湾制造。其他夏代青铜器还有夏代澧王双人扛更鼓、夏代沣王青铜车、夏代人像天平指南针、夏代青铜马车、夏代澧王青铜人面茶壶。其中夏代青铜马车上坐着的人物头戴平冠帽,属于颛顼法律规定的平冠制度文化的传承。夏代澧王青铜人面茶壶的龙型把手上下有铭文。

在张家界大湘西记忆博览馆馆藏文物中,夏代澧水羊首经纬仪属于红铜含黄金的天文仪器。该器物高36.00cm,口直径10.00cm,足高6.00cm,围径66.00cm。鼎有盖,上有羊首形。口沿外缠有20条龙纹。鼎身满文字,共计铭文402字。文字中有“六甲日,下雨时发生灾难,洪水冲掉,防止人兽不发生灾害。”有“首聚开丹功”、“甲壬日在巽位宫”等字样。该经纬仪属于夏代末期慈利铁炉湾制造。

在张家界大湘西记忆博览馆馆藏文物中,不仅有夏朝夏启盘,还有夏代末期的癸帝铭盘。夏代癸帝铭盘高12.00cm,口直径23.00cm,腰围48.00cm,底直径15.60cm。五彩油漆漆金,双耳,双龙含圆环,四足,盘外有16凤凰纹,盘内边沿有8凤凰纹。盘中有铭文180字,记载癸帝夏桀事迹。

从夏朝初期的夏启盘,到夏朝中期的夏代澧王双人扛更鼓、夏代澧王青铜人面茶壶、夏代人像天平指南针,再到夏朝末期的夏代青铜马车、夏代沣王青铜车、夏代澧水羊首经纬仪、夏代癸帝铭盘,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夏朝在崇山地区的开启与发展的历史。

张家界地区慈利铁炉湾冶金制造青铜器的历史超出学术界过去的认知。其中新石器时期弇兹王黄金剑距今约9750年。剑长68.00cm,剑刃长53.90cm,宽4.50cm,厚1.50cm。剑身有铭文16字。剑柄正反面有人头像。人头脸与慈利县云朝山人物石刻相似。新石器晚期金蟾青铜鼓外层有铭文71个字。此外还有距今约9750年新石器时期金甲皇冠、新石器时期金甲上衣、新石器时期金甲裤、新石器时期金甲靴等文物。这些制造工艺精美的文物表明湖湘地区冶金制造历史至少有万年以上。

禹王在崇山地区开启夏朝,除了父辈封在崇山国以外,还因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已久。距今6万年前,伏羲在崇山开启伏羲朝。崇山地区一直是华夏文明的上古核心地区。禹王的父亲鲧家族在该地区与共工氏家族均属于善于建造城郭和重大工程的工匠家族。崇山脚下澧水沅水流域考古发现多处几十万年前文化遗址。崇山夏都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南方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伏羲氏时期以后,以武陵崇山为核心的大湘西地区都属于崇山国的管辖范围。

根据西方文献记载,相当于中国商朝的中后期,赫梯国的人口发展很快。赫梯国在公元前15世纪末人口达到180万人。赫梯军队于公元前1350年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努坎尼。米坦尼王国是由来自华夏的互人等族群创建的。在公元前1300年时赫梯国人口达到220万人。公元前1283年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形成军事同盟。公元前1246年,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将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埃及卡纳克神庙的一幅雕刻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公元前1180年,赫梯人被巴勒斯基人即非利士人打败,一说被弗里吉亚打败。公元前8史记亚述帝国占领赫梯领土,赫梯国彻底成为历史。由大湘西氐人族群迁徙西土形成的赫梯国将冶铁技术传播到西土。

氐人赫梯国的冶金技术源于夏朝。夏朝第一国都在湘西崇山地区,“崇伯夏都”是该地区历史上的文献记载。明初《田氏墨谱》录《武溪兵屯志》定府城载:“十二风水宝地,首选‘崇伯夏都’,以建府城于此。”笔者作为张家界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曾经多次赴崇山考察。无论在崇山峰顶发现已经风化的古代人工堡垒遗址,还是在崇山脚下澧水与沅水交汇处看到的夏都城郭遗址,都告诉后人,寻找夏朝必到崇山。在此特别推荐张家界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田奇富、李书泰、金克剑、王正鹏、唐天立等专家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他们的辛勤努力和刻苦专研的成果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张家界崇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西方考古发现的赫梯国族群源于华夏氐人互人等族群西迁,并且将冶金技术传播到西方。华夏冶金技术的传承从伏羲朝时期开始,一直没有中断。无论就历史文献记载而言,还是就考古发现的物证而言,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冶金技术的发源地。关于华夏万古冶金历史,具有西倾立场的考古专家如许宏等人的确需要认真反思。出于各种原因否定夏朝历史,无视祖先文明,盲目鼓吹西方中心论的专家应该认真学习华夏工匠文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山海经   炎帝   赤铜   湘西   史记   夏代   夏朝   黄帝   青铜   中国   时期   地区   许宏   杜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