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贴身侍卫发一毒誓,至今18代后人已执行393年

前言

袁崇焕,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位杰出的将领。然而,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最终遭遇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命运,成为为数不多被下令凌迟处死的大将之一。

通常情况下,被处以如此残酷极刑的人往往会导致民心的背离和对其的深刻仇恨。然而,在袁崇焕受刑的法场上,发生了一幕令人感动的情景。

他的贴身侍卫们,在他面临死亡的最后时刻,纷纷站出来,并发誓要为他复仇。这个誓言,竟然延续了393年之久,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

侍卫所许的毒誓究竟是什么?身为名将的袁崇焕又是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一、科场高中进士,万历后期任广东知县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顺德府杏坛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接受良好教育。18岁时参加乡试,一举夺魁称第一,获得举人身份。

万历四十年(1612年),19岁的袁崇焕趁着壮年之力,前往京城应试。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学识和决心,终于在一众才俊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是这届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的袁崇焕心中无比激动和自豪。站在金銮殿接受皇帝点拨的时候,他坚定地决定要做一个忠诚的臣子,报效国家。

由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仕途后,袁崇焕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日夜研读典籍法规。三年后的殿试,他顺利通过,被分发到家乡附近的广东省,担任邵武知县。

任内袁崇焕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他整肃地方风气,严惩恶霸势力,使本地政务清明。他兴修水利,激励农业,使该县成为区域内的富裕之地。

但最关键的是,他非常重视武备,大力训练乡兵,使邵武防务于万历末年处于领先。他自己也研习兵书,学习战阵用兵之道,奠定了日后成就大将的基础。

可见袁崇焕不仅文采过硬,对武事也颇有心得。他没有因科场入仕便安逸下来,而是将知县的实际工作做到极致,真正成为一代贤能。这为他日后在军事上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漕运总兵时期,兼理后勤供应

天启元年(1621年),袁崇焕升任漕运总兵,这一转折点成为他仕途巅峰的起点。

任内袁崇焕手持兵权,大力训练水师。同时他采取激励措施治理水运,使气候多变的河道保持畅通。袁崇焕明察秋毫,发现漕运系统多年渗入的腐败问题,于是严查弊案,惩治不法之徒。

在他的治理下,漕运日趋顺畅。这为运输军需提供了强大保障,使明军得以北上抗击后金,在数场战役中击退来犯之敌,斩获颇丰。

可见漕运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性。一国舟车所至,动脉所系,后勤之源必固本固基。正是袁崇焕将这一点落到实处,明军才能以不败之姿屡屡战胜。

天启四年,袁崇焕升兵部右侍郎。任内他主抓军需调配,将江南粮食经水路源源输送到北疆前线。袁崇焕亲自检查,确保全程畅通无阻。在他的组织下,朝廷对抗后金的军事行动料理有度,各项准备得当,后勤保障到位。这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使明军连战连捷。

三、举荐熊廷弼,借锋从龙

天启五年(1625年),毛文龙在宁远大败于后金,明朝北疆危机重重。

崇祯帝决心重用袁崇焕收复失地。当吏部建议由宣大总督熊廷弼主军时,袁崇焕极力赞成,并向崇祯极力推荐熊廷弼担任辽东总督。

其实,袁崇焕此举深谋远虑。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在漕运和兵部有所建树,但终究军功尚浅。要想北上抗敌,必须依靠真正的猛将。

熊廷弼此人殷实中原之家,性格刚毅,统率严明。他在北疆与后金交手多年,战绩彪炳。正是明军急需的人才。

袁崇焕准确抓住这一点,决定借重熊廷弼之力。他带兵加入辽东,表面上是增援,实则打算汲取熊廷弼的经验,学习他训练军队的方法,从中崭露头角。

果然,在熊廷弼麾下,袁崇焕见识到了真正的铁血军纪和训练体系。他于是派心眼于此,缜密记载观察所得。同时建议采取主动出击之策,誓师出征。

在连番作战中,明军大破后金。袁崇焕也终于积累了实战经验,从一名后方将领蜕变成军事统帅。这一谋略的确奏效,使袁崇焕的军事生涯增添声色。但他也因此激发了崇祯皇帝的猜忌之心。

四、述职时五年平辽添油加醋

1627年,明军在熊廷弼指挥下连战连捷,袁崇焕以辽东巡抚的身份入京述职。当他面见崇祯时,袁崇焕信心满满地承诺:只要给他5年时间,就可以收复辽东之地!

其实当时后金军力日益强大,想要5年内收复辽东还非易事。但袁崇焕可能因连战连捷,判断失误过于自信。他不懂得谨慎保守来述职,而是轻易做出如此大言不惭的承诺。

这其中缘由有三:第一,袁崇焕看到战局移动想要趁势逼迫敌人。第二,他渴望在崇祯面前夸示政绩。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他的自负和骄傲让他忘记了政治的艰难。

但这无疑给自己架起了高台,让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一旦战事不利,皇帝定会严加追究。这为日后遭遇不测埋下了祸根。一个人即使再得力,也不能妄自尊大到居功自傲、敢妄言领土收复之期。

且明军连捷也非全因袁崇焕之力。但他此次述职只字未提盟军举荐他的熊廷弼等人,全部归于己功。这已然是功高震主的表现,让许多朝中官员对他颇有微词。

五、遭遇反间,被囚禁多月

1629年,皇太极进攻锦州,明军抵御不力,付出沉重代价。锦州守将郑芝龙则推罪于袁崇焕,暗示袁与后金勾结通敌。

崇祯帝大惊失色,他本就多疑,一听此言大怒。但也深知郑芝龙言重了,不敢贸然处置。于是先命袁速归京师述职,待观其反应。

袁崇焕闻讯大惑,不明缘由。但仍迅速赶回京城,准备向皇帝说明战况,证明自己对国家忠心不二。

可一到京城,他就被皇帝派人收押入狱。此时反间计已初见成效,崇祯终于确信袁崇焕必有问题。

袁崇焕入京后,被囚禁达9个月之久。期间他上书数十封,力证自己清白忠诚。可崇祯帝却丝毫不看,置之不理。

九个月中袁崇焕饱受折磨,他不明白明明立下战功,为何遭此待遇。但他仍坚持为国尽忠,没有分毫背叛之心。只盼朝廷早日醒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

六、遭鸡犬不留之祸,行凌迟之刑

崇祯三年八月,毫无理由的囚禁已持续大半年之久,袁崇焕心知大限将至。

他整理遗书托付家人,并留下“生亦忠死亦忠,唯我不能自明耳”的话。

这句话成为他的座右铭,无论遭遇怎样的不白之冤,他都将以最大的宽容面对,并祈盼有生之年洗清此冤。

八月初六日,袁崇焕在牢中得知必死无疑的噩耗。他镇定地与家人诀别,留下遗书,整理妥当后,只待命运降临。

他闭目静坐,回想起生平历练和奋斗历程。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自己对国家忠心不改。正义的天道必定昭雪冤屈,国人终会醒悟。

八月十六日,京城菜市口。袁崇焕跪在这里,等待凌迟的刑具将自己肢解。他并不惊恐,只是心中默念“生亦忠死亦忠”八个字。这已成为他面对命运的底气。

当第一刀切入肌肤时,他只是皱了皱眉头。二十刀过后,他仍旧挺直脊梁端坐。

围观的百姓见他不乱,竟争相向刽子手买他的肉吃用。乱哄哄的人群如同饿狼,麻木而残忍。这让袁崇焕不胜唏嘘,人心之险恶当如斯甚?但他也谅解百姓遭战祸苦难,欲发泄愤懑无门,才会沦落如此。

七、佘家卫士秘密收殓忠骨

当天深夜,袁府家将佘义士顶着杀头之罪,抢在刽子手前取走袁崇焕的头颅与残骸。

他小心翼翼地用布将其缠裹,装进木箱中。同时让手下扮作商人,用马车运回家中。

为了掩人耳目,佘义士还把藏匿之处命名为“义园”。这座小小的园林外人无从看出蛛丝马迹。

佘义士每日来此墓前上香,默默祭奠。他始终记得袁大人生前嘱咐,一定要将他骸骨运回故乡安葬。他发誓要完成此事,哪怕身家性命难保。

为防有心之人盗墓,佘义士还设下机关,日夜巡逻此地。他教导子孙不能仕宦,只忠心守护墓土,世世代代相传。

八、焦颖与母接力守护,393载情义长在

直至今日,佘家后人已守墓达393年。佘幼芝作为第17代守墓人,不惜与丈夫离异,也要履行先人遗志。

她白手起家,以种菜为生。即便生活艰难,她也从未动用任何修葺墓地的捐款。所有修墓费用都出自她的血汗钱。

佘幼芝凭一己之力筹措资金,逐步修缮墓室。她从拾荒中学会砌墙泥瓦,自己动手将墓室四周用水泥砌实,确保安全。

每逢重要节日,佘幼芝都会到墓前打扫静坐。她时时告诫自己,绝不能辜负先祖嘱托,也不能亏欠袁公的恩德。这份责任感支撑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020年,佘幼芝去世,其女儿焦颖成为第18代守墓人。当年那句“忠魂依旧守辽东”,已由佘家17代子孙化为390载的坚守。他们用生命在演绎着忠诚。

结语

时过境迁,我们不应囿于一时的好恶。而要审视历史全貌,平静地作出判断。今日之所以可以讴歌袁崇焕,正是因为有时间的积淀,甄别是非。

人随心变,时过事迁。今日袁崇焕之被害,已成昨日黄花。他那壮烈绝唱的忠魂,将与佘氏後人的坚守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象征。

让我们祈盼和平年代的延续吧。当历史被时间冲淡,人们便会懂得宽恕。届时,袁崇焕们的血泪,也可在大同的太阳下融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崇祯   辽东   连战连捷   漕运   任内   京城   天启   义士   北疆   侍卫   贴身   后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