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54集字幕 檀渊之盟(上)

农历十月的遂城,已分外寒冷,守城的戍卒一早登上城楼眺望时,满山遍野都是辽军,戍卒急急忙忙向守城将领报告。幸运的是,遂州的守将是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杨延昭面临三种弱势,遂城狭小,武备又弱,还有大军压境,人心惶惶,加之此时天寒地冻,这势必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守城将领杨延昭急中生智,将全城的壮年男子都召集起来,并让他们准备运水工具。时值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杨延昭命令守城将士和百姓往城墙上浇水,军民忙碌了一个晚上,城墙上结成厚厚的冰甲。第二天,辽军照例前来攻城,发现遂城已然变成一座通体透明的冰城,在白日下熠熠发光,这一仗辽军损失惨重,举国大军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遂城,遂城仿佛是铜墙铁壁,成为货真价实的铁遂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冰冻遂城。遂城之战只是辽宋数百场战役中的一场,辽宋之间的战争要一直持续到双方结盟为止。


辽宋之间为什么会爆发如此之多的战争呢,位于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的幽云十六州,本为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但在五代十国的政治乱局下,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夺取帝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契丹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契丹据有燕山山脉,控扼长城关隘,中原王朝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铁蹄下,对于契丹来说,幽云十六州同样重要。


赵冬梅:燕云十六州对于契丹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你想他得到了那么一大块广袤的,原本属于农耕民族的土地,而且那土地上原来都是农民,是耕作者。所以他们等于是得到了一块发展农业的基础,这个对于他国家经济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从战略上来讲的话,长城一线归他了,对契丹人来讲,确确实实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中原王朝与辽朝都认为自己是该地区的合法拥有者,因此,无论是后周,北宋与辽的战争都在所难免。后周世宗在位时期,大举北伐,一举收复了瀛洲,莫州、宁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等关南之地,周世宗对关南地区的收复为辽宋之间的争夺埋下了伏笔。宋太祖对辽采取防御性的牵制策略,来则掩杀,去则勿追,避免与辽发生大规模的直接交锋。不过宋太祖并未放弃最终收复幽云地区的目标,他设置封桩库,将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帛存放于此,积蓄金帛,从赎买到北伐两方面做准备。


宋太宗继承了太祖的遗志,分别进行了两次北伐,但是这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太平兴国四年的高粱河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宋太宗更是狼狈不堪,只身逃往涿州得以幸免。雍熙三年,宋太宗欲一雪高粱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军北伐,同样大败而归。老将杨令公陷入了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坚贞不屈,绝食三日,精忠殉国,昔日的无敌将军,无奈陨落于辽营。


宋史《杨业传》等史书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但是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杨延玉,在雍熙北伐的过程当中,随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另一个呢就是非常有名的杨延昭,杨业在攻打瀛洲、朔州的时候,杨延昭都是先锋,在乱箭射穿手臂的情况下,他仍然奋战不止。


杨家将的英雄事迹,一直感召着后人,距离开封城南10公里的朱仙镇,是宋朝四大名着之一,也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朱仙镇木板年画都以历史名将为主,关于杨家将的内容也是木板年画的主要题材。透过色彩浓重的朴实线条,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昔日战场的刀光剑影。杨六郎,实际上在家中排行老大,他智勇善战,率领官兵先后击退了辽军上百次进攻,令辽军闻风丧胆,辽人认定杨延昭乃天上六郎星宿下凡,所以称之为杨六郎。然而,杨家将虽然勇猛,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大局,两次北伐的失利,使北宋统治集团放弃了积极主动的国防战略,开始实施全面的防御部署。


在遥远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在辽圣宗和他的母后萧太后的治理下,走向鼎盛,与北宋转攻为守相对应的辽朝一方,却开始转守为攻。辽人不能坐视宋人在边境囤结大军,虎视幽云,辽朝开始采取进攻的策略。幽云十六州为石敬瑭所出卖,固然是中原人的耻辱,然而,对于契丹人来说,已经划为自己版图几十年的关南之地,被北周世宗所夺走,也未尝不是一种耻辱。发生于999年的遂城之战,仅仅是辽国大举南侵的序曲。由于辽宋之间的边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试探性的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两国之间酝酿着更大的暴风雨。


1004年,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全面爆发,这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举国南侵,揭开了澶渊决战的序幕。辽国统军元帅乃顺国王萧挞凜,曾在朔州生擒了宋将杨令公,战功赫赫,成为南侵的灵魂人物。这年九月,因为战争的无休无止,显得特别漫长,辽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西路军五万人,目标是北宋的岢岚军,润9月28日,岢岚军会合并州、代州援兵,出战辽军,大败辽西路军。东路20余万辽兵在闰9月15日,大破唐河北岸的宋军,22日,契丹皇帝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与主帅萧挞凜合攻定州。此后,辽军兵分三路,一路向高阳关,祈州和武强一带运动,一路往东南方,骚扰德州、棣州、滨州,以此两路牵制关南的外围,一路全力攻取关南战略要地-瀛洲。


赵冬梅: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悬军深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补给线他跟不上。而且还有了,我们说辽军是悬军深入,还有一个重要标志,他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都没拿下来,大城市一个都没有拿下来。定州那个最大的镇,他是绕着走的,然后他试图打下来河间,就是瀛洲,打得极惨。


辽军在瀛洲遭遇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甚至连僧尼也参与了保卫战,这就是著名的瀛洲攻防战。辽军日夜攻城,击鼓吹号之声传遍四野,火把将暗夜照得犹如白昼,萧太后和辽圣宗更是亲自上阵,擂鼓助威,指挥军队奋勇攻城。战后,宋人缴获的铠甲、兵失、竿牌等物件达上百万件,进攻关南的辽军死者三万余人,无功而返。


瀛洲攻守战的胜利,并不足以解除北宋王朝的危险,当萧太后和辽圣宗进攻瀛洲时,萧挞凜转战外围,于十四日攻破祈州,一直南下,此举让宋廷震惊。兵锋屡挫的辽军,竟然不退反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深入,将要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是北宋都城的门户,也是北宋抵御契丹的最后防线,辽宋之间的决战将在澶州进行。


刘浦江:幽云十六州失去之后,这个长城一线的天然的一个军事防御线没有了,所以这个华北平原是一马平川,所以这个契丹骑兵南下的话。当时北宋,基本上没有很有效的防御手段,所以如果说澶州是失守了的话,这个契丹骑兵要过了黄河的话,那就这个就等于大门洞开了。


烽火一夕九传,辽军大举入侵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宋真宗的耳中,朝廷上下震骇,真宗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可是殿前会议上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相持不下。主和派以王钦若和陈尧叟为代表,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一听说契丹南侵,立即密请真宗迁都金陵,而同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蜀人,则密请真宗迁都成都。面临着大敌当前的生死关头,到底是放弃还是坚守呢,迁都就意味着放弃广阔的中原,中国将重新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这是宋真宗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将目光投向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寇准,寇准认为现在皇帝神武,将臣和谐,如果陛下能御驾亲征,敌军自当引退。如果抛弃宗庙,远徙江南和蜀地,必将导致民心崩溃,大宋的天下也无法保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真宗   华北平原   契丹   王朝   中原   长城   北宋   太后   大军   字幕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