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将何去何从?徐向前1句话道破天机,与苏联有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彻底改变中国内部政治局势。

然而,这一事件的功臣,除了大家熟知的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抓蒋逼蒋抗日”。

其实还有刚刚结束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正是他们的付出,才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也不禁令人疑惑,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又将何去何从呢?

对此,徐向前曾一句话揭露残酷真相......

危机重重,暗潮涌动

1935年,红军经历了2万5千里的艰难跋涉后,抵达陕北。

此时,红军人数不过1万左右。

要知道,红军鼎盛时期人数超10万。

损失可谓惨烈。

不幸中的万幸是,此前,陕北已经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到达根据地后,部队终于能够稍作休整。

而一到陕北,中央首先解决的是,陕北根据地某些工作问题。

刘志丹

其次,中央冷静处理了张国焘率队“南下”的问题,希望他能够迷途知返,返回根据地跟中央部队汇合。

最后,为了缓和根据地内部的阶级矛盾,扩大生产,中央通过了《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

在解决了红军的生存问题后,中央开始将目光集中在抗日救亡的工作上。

当时,红军陕北根据地周边还有不少地方势力在盘旋。

他们镇守一方,手握重兵,对抗日工作都持观望态度。

阎锡山

其中,坐拥山西的阎锡山实力强劲,又与国民党牵连不断,给红军东渡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与此同时,张学良杨虎城也奉命率军攻击陕北“剿共”。

在重重危机之下,红军发出了《五·五通电》,告知全国共产党愿停战共同抗日的意愿。

不少对日军心怀不忿的将士们都颇为动摇。

见此机会,毛主席利用俘虏的晋军团长郭登瀛给阎锡山带信,恳切表露了愿意共同抗战的决心。

此次阎锡山虽未复信,但在不久之后,其便下令取消了对陕北苏区的封锁。

这也算变相表明了他在抗日问题上的态度。

联合逼蒋,力挽狂澜

另一方面,中央积极与张学良、杨虎城联络,希望以他们为突破口,促进国共双方停战。

张学良、杨虎城

事实上,蒋介石一再强调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动机,早已让张学良难以信服。

众所周知,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

这让他身败名裂,心里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几重考虑下,面对我党抛来的橄榄枝,张学良无法不重视。

除了针对张学良的统战之外,中央对东北军的士兵们同样也采取了策略,发表了《致东北军将士书》等号召文章。

当时,张学良所率领的东北军,大部分都是“九·一八”事中跟随他的旧军。

这些人对自己将家乡拱手让给日本人本就心怀不忿,懊悔不已。

在得知我党希望停战,以共同抗日的主张之后,不少东北士兵情绪激动。

他们质问张学良,为什么不打侵略中国的日本人,而要打自己的同胞?

将士们思乡心切,都渴望杀回东北,不愿意将枪口对准同胞。

张学良对此头痛不已,心中对我党的提议更是默默认同了几分。

而另一边,对杨虎城率领的西北军,统战效果也同样显著。

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拍即合,数次劝说蒋介石先放下内战,一致抗日。

然而,一心想打倒我党的蒋介石,哪能看清如今的迫切局势。

他甚至称张学良的劝诫行为是叛徒行径。

张学良和杨虎城苦劝无用,几番思索之后,一场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兵谏”事件开始酝酿了。

因为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剿共”不利,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赶到西安,准备部署第六次“围剿”计划。

当时,张学良求见蒋介石,再次恳请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然而结果是,他又一次被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

无奈之下,同年12月12日这天凌晨,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带兵闯入蒋介石下榻的华清池,将人活捉。

蒋介石对于二人的行动十分吃惊。

他一向骄矜自满,根本不曾想过下面的人会以武力反对他的主张。

当时,张学良对蒋介石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中就包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内容。

谁料,被抓后,蒋介石都还在嘴硬。

扬言说,要他联合我党抗日,除非是张学良把自己杀了,总之就是不同意。

对于蒋介石这种无赖行为,张学良也无法。

他不能杀蒋介石,只能将他软禁起来。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一片哗然,国民党内部惊慌不已,暗流涌动。

好在这次事件最终在周总理、张学良等代表的斡旋之下,得以和平解决。

张、杨二人“兵谏”成功,成功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

但是,他们的结局却都很凄凉。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重掌权柄,立刻对他们发难。

最终,他们一个被软禁致死,一个被残忍杀害,令人唏嘘不已。

如此看来,西安事变整个前因后果和过程都充满不确定,甚至危机重重。

也正因此,有不少人会有所疑虑: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走向会如何?

如果失败,结果惨痛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主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那就是,共产党中央开展的统战工作。

是他们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徐向前将军曾说过,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按照红军原本的轨迹,应该是继续“长征”。

事实上,红军抵达陕北之前,就面临军事补给和缺食少粮的双重危机。

到达根据地后,这些危机还没有得到解决。

然而,陕北的经济条件本就比南方差了不少。

再加上红军初到此地,社会关系、群众矛盾等还没有摸清楚,一时之间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我军还数次打败张学良率领的“剿共”大军。

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红军是多么勇猛。

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中共中央做出了立足陕北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的联系。

因为陕北地理位置靠近当时被苏联控制的外蒙古,通过这个路线,可以与苏联打通联系。

而且,北上既能更好地接受苏联的援助,又能直接抗击日军,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这个计划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最终也没有完成。

但是中央对于红军的去路和发展,是考虑得相当清楚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中央在陕北根据地的建设,也为以后中国的革命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章

田猛.论西安事变前中共立足陕北的原因[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8-90.

张发. 西安事变之前中共中央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西安事变   苏联   红军   陕北   东北军   中共中央   国共合作   不忿   我党   根据地   内战   天机   蒋介石   何去何从   中国   危机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