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分配制度限高提低扩中、养老金普惠平等封顶保底(全文)

【导言: 本文曾分期发布,为方便网友们查阅,现将全文版发布,共488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请耐心。】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仅仅40多年,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中国今后的目标便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这应该是一个国家层面需要解释清楚的问题。如果笼统地提“共同富裕”,而没有具体的内涵,总让人感觉是很虚幻的东西。

首先,共同富裕应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以中国现在的国民收入为例,假若现在已经实现共同富裕,最起码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所有劳动者,不分任何职业,税后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即,月薪不低于5千元所有家庭,若以3口之家来算,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③特殊原因造成的贫困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可申请国家补助。

从目前看,全国各地最低工资大致在2000——2400元之间;而全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由此看来,当前的实际情况,离这一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第二,共同富裕应有一个时间表。

中国何时实现共同富裕?10年?20年?还是...多少年?若没有一个时间表,单纯提共同富裕,并无多大意义;那样的话,无疑就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全体国民的期盼。国家有5年计划、百年大计,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明确的目标,令国人振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包括共同富裕的目标。

然而,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后的必然结果。

国家整体上经济发达,这只是共同富裕的前提、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应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如何让全体国民都公正、平等地受惠,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好的制度设计是共同富裕的保障】


人们必须明确一点: 一个国家想要共同富裕,并不是经济发达了,自然而然就共同富裕了

若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保障全体国民共同受益,即使国家经济高度发达了,也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严重分化,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失衡,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长久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石

二战后,南美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国,曾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无法摆脱。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因制度设计缺陷,不能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无疑是最重要原因。这就不难理解,在南美一些国家,城市中的贫民窟大量存在,贫困人口众多。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世界上所有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 只有绝大多数人,财富都达到中产水平,在整个社会人口中占比80%左右,才能谈得上共同富裕。这就是橄榄型(纺锤型)社会结构: 中间大两头小,中产阶层占社会主流,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占社会很小比例。

【橄榄树】


【纺锤树】


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富裕是最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共同富裕的目标,自然应早于这一时间。

这样说来,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应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

第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无非就是两种:

1、在职时的工资要逐步提高。

2、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要尽快缩小。

第1种途径,涉及的因素较多,如职业、岗位、职别、贡献等,人们之间收入有差距很正常,不是今天重点讨论的范围,暂且不谈。

在此,先谈谈第2种途径。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先从养老金制度改革开始,因为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佳突破口、第一步

【共同富裕最佳突破口便是养老金制度改革】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应遵循“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的养老金理念,彻底打破养老金与在职工资挂钩的做法,实行普惠平等——全体国民到达年龄后,人人可享有养老金,彼此间养老金可以有一定差距,但不应过大。

“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的养老金理念,是全世界养老事业发展的大趋势。这种公正平等的全人类共同理念与社会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中国一定会早日跟上这种进步潮流。

彻底摒弃在职待工资与养老金挂钩的做法,充分体现“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的养老理念,实行养老金普惠平等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普遍的做法。这既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养老理念与制度,更是先进国家几十年成熟的经验与模式,是世界各国与全人类养老事业的共同目标。

因此,这是中国早晚要走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养老金差距问题、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解决办法——科学、合理、公正、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普惠平等,并不是平均主义。那些一看到“平等”一词,就两眼冒绿光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往往以所谓“吃大锅饭”、“吃白食”、“不劳而获”的污言秽语,给广大百姓扣大帽子,文革余孽作派尽显,既可笑、更可耻。

可是,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文革时的中国。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无良言行,掩盖不了他们卑劣的自私心态,徒增笑耳罢了。

养老金普惠平等,这一现代文明理念,是世界各国、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养老金普惠平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养老金制度实行普惠平等,可采取这样的措施: 养老金实行封顶保底、限高提低扩中制度——限制高收入、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

具体情况可根据不同地区而有所差别,如:

一、封顶保底

①一线城市养老金最高为10000元,最低为5000元。即,无论在职时从事什么工作,人们在退休后,养老金最高与最低之间,差距不得超过2倍。以下几项内容同理。

②二线城市养老金最高为9000元,最低为4500元

③三线及以下城市养老金最高为8000元,最低为4000元

④灵活就业及农民中未买社保者,经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核实,此种情况确属个人退休前无能力缴纳社保,国家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补助,补助金为每人每月1000——3000元

二、限高提低扩中

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应当让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是让极少数人富上加富。

养老金不是极少数人的富养,绝大多数的穷养。

共同富裕目标若想实现,养老金分配制度必须首先改变,让中低收入退休群体,得到更大的实惠——每次养老金上涨,向他们倾斜,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

【养老金差距巨大,主要是体制原因造成的。】


具体办法如下:

1、目前养老金达到6000元以上的,今后不再上涨。

2、养老金在6000元以下的,分两部分: ①4000——6000元,每年普涨300元/月(若5700——6000元之间,直接补齐6千,以后暂时不再涨);②4000元以下的,每年普涨400元/月,直至6千元暂时不再上涨。

3、农民一律每人每年增长500元/月。

至于这部分钱从何而来,不妨对比一下数字: 养老金实行普惠平等的国家,工资总额占国家GDP的50%左右,而中国的工资总额只占GDP的8%。

这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思路之一。

另一思路是: 精减机构人员,把不必要的机构逐步取消。

如所谓的“老干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离休所”、“疗养所”等机构。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功臣有充分的资格享受相应待遇,这是国家与人民对他们崇高敬意的体现;建国后参加工作的所有退休人员,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说“我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如何如何”——除非是国家特别认定的人员,如国家功勋获得者等。但对这些国家栋梁之才,可以用物质办法予以奖励,上述机构已无存在的必要。

所以,不久以后,随着老一辈革命功臣的逐渐离去,这些机构已完成历史使命,取消这些机构已成为必然。国家可借此契机,对公职人员身份进行改革,彻底打破干部身份,在制度上把特权思想根除。

如果把上述机构取消,将节省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样,还有很多事业单位,该取消的一律取消。

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设定一个时间表,全面推行新的养老金制度,废除目前不合理不公正的过时落伍的旧制度。比如,从20##年起,开始执行一套独立的、不同于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其宗旨就是“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向养老金理念先进的国家看齐,做到相对人人平等——彼此间可以有适当的养老金差距,但不应过大。

中国今后二十年的最重要目标,便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全民努力创造财富的前提下,必须要找到改革最佳突破口,消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现象,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如果没有一套有效公正的制度制约,社会财富创造的再多,再怎么极大丰富,也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在制度设计方面,最佳突破口便是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

中国养老金制度,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改革之始,由易到难,比如,首先抓住社会福利中的几大关键、核心问题,进行彻底的改革。

具体表现为: 社会福利中的几大内容,如,取暖费、独子费、丧葬费等,必须实行无差别制度,人人平等,数额完全相同。

这是因为,上述三大福利项目,与任何人在职时的实际工作能力、贡献大小,无任何关系。但是这三大项目,非常重要而又敏感,它们是关乎社会平等、百姓具体生活的最实际体现,理应人人数额完全相同,无差别分配。

这三大福利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没有多大争议的;能不能解决已经不是难度大小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政策制定者的胸襟问题。

养老金分配不公问题,具体的改革方案,必须尽快出台,明确改革理念,指明改革方向。

“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这一现代养老金理念,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是世界各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这就是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正确理念、改革方向。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一养老金理念。这是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今后唯一可走的必由之路。

【转变理念,养老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上述三大福利项目,在养老金制度改革时,应是体现普惠平等理念的很好切入口。

国家,作为最高权力的代表主体,应及时出台相应措施,严禁地方上任何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福利分配方式,废除一切与工作能力无关的福利分配不公政策,实行无差别制度,人人平等。一旦发现地方上各种变相的不公正社会福利分配形式,应严查到底,直接追责当地最高负责人。

目前的中国养老金制度,凸显的种种弊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职务、岗位、职别...等,体现在工作时的待遇上,可以有差别,老百姓完全能理解,并不会要求什么“绝对平等”;但为何取暖费、独子费、丧葬费...等,与工作能力、贡献大小毫不相干,彼此间也不一样,且差距巨大?这才是令广大百姓无法理解、更无法容忍的,必须尽快解决。

这是人文关怀吗?如何体现“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的理念?

【具有天下为公的胸怀,是政策制定者必备的政治素养】


政策制定者,应当具有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具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博大胸襟只有自己首先具备这样的大格局,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接受“体恤人性、人文关怀、普惠平等”的养老金理念,才有可能为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多做考虑,从社会平等、社会稳定、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一更广阔的视角,来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政策或制度

所以,养老金问题也罢,其它社会福利项目也罢,工资待遇也罢...如何合理分配,政策、制度制定最为关键;而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还是政策制定人。

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制定后的政策,到底为谁服务,是为极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

当今的中国,早已不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也不缺乏什么专家;缺乏的是既有专长,又有优秀品格的“双优人才”,即,过去时代所说的“又红又专”。这一提法,虽年代痕迹明显,旧时代感强烈,但其内涵,永不过时。

既有专长,又具备上述真正为国为民的个人素养,才是政策、制度制定者必备的硬性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单纯具备专长而不具备家国情怀的品操,过多地为自身所处阶层考虑,必将误国误民,贻害无穷。无数的事实早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

因而,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政策、制度制定人选,这是国家必须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要想让全民尽快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配制度,而不是仅仅一味埋头苦干,创造财富。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不进行有效的财富调节,即使创造再多的财富,也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公正、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将最终决定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否实现。

【养老金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而养老金制度改革,将是全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突破口、第一步。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必须实行普惠平等,为今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先行一步。

这一步走好了,社会财富分配中的第二个方面——在职收入合理分配,便有了坚实基础。

养老金问题首先解决好了,在职收入问题再解决好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便可真正实现。

今后二十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关键时期。全体国民要辛勤工作,努力奋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国家应及时出台一套合理、公正、科学、有效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这样,中国一定会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分配制度   养老金   全人类   突破口   中国   差距   人文   分配   理念   目标   制度   财富   政策   社会   国家   全文   惠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