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人类设定了未来?灭绝数百年的孤岛文明,触怒造物主的下场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座无人岛的结局或许就是日本的未来!

160平方公里的小岛,仅剩1000多尊石像,没有一个人类。

从与破坏自然到同类相食,复活节岛文明的灭绝,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为人类铺陈的未来。

人类到底为什么总是选择固步自封,自取灭亡?

“世界的肚脐”

在南太平洋东部,距离智利大约3600公里的海洋中,坐落有这么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叫做复活节岛。

其面积不过160多平方公里,与我国随随便便的一个小镇相差无几,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岛,也孕育出了不一样的文明。

岛上的居民们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人,在被外界发现前,他们一直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直到1772年4月22日,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领船队从南美洲海岸路过时,才发现了这个小岛。

因为当天正好是基督教中的复活节,罗格文便将小岛命名为了复活节岛。

但是小岛上的土著们却另有称呼,他们称自己的故乡为“拉帕努依”,意思是“世界的肚脐”,或“世界的中心”。

的确,如若你身处复活节岛,不管从哪个方向望去都是一望无际的汪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波利尼西亚人会将自己的故乡想象成为世界中心了。

但如果你稍微了解些现代地理知识,这种感觉想来更多的会是一种失落的孤寂感,正如复活节岛上那早已失落远去的文明。

复活节岛文明属于岛屿文明,也就意味着这里的自然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它不仅无法发展壮大,人们还要为了生存而时刻努力。

传统观点认为,该岛上的文明是由波利尼西亚人迁徙而来形成的,他们利用农业、渔业和航海技术,开始在岛上定居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早期的复活节岛还算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植物资源丰富,又由于没有天敌,曾经至少有25种鸟类在这里生存繁衍过。

但是人类的生存,必定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牺牲的前提下的,很快海岛上的鸟类就被波利尼西亚人捕食一光。

于是波利尼西亚人大肆地砍伐棕榈树建船,近海的鱼类被捕食光了,他们便利用航海技术去远海捕捉海豚。

除此之外,棕榈树的木材也是他们取暖、造房的主要材料。

但这种大型棕榈树的种子一般要经过半年至三年才能发芽,生长周期十分缓慢,怎么可能经得起这样瞎折腾呢?

波利尼西亚人这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再加上跟随他们一同移民而来的老鼠也会啃食种子,森林资源流失的速度就日益加快,海岛上的土地也变得越来越贫瘠。

自公元900年开始,他们时时刻刻都要考虑食物匮乏的问题,除了家养的鸡和流窜而来的老鼠,岛上再无更多可以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的野生动物。

可岛上的居民越来越多,食物却越来越少,怎么办呢?

当人类处于这种绝境之中时,道德便不再有任何约束力,而吃人,也将成为现实。

摩艾巨像

随着食物愈发匮乏,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们为了争夺资源不免陷入到了冲突之中,原先依靠自然资源而形成的社会体系也就随之瓦解。

后来,数万名的波利尼西亚人逐渐分离成为了12个不同的派系,各自迁移到海岸边占据有利的资源点。

但是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小岛上的各类资源已几乎快要被掏空了,波利尼西亚人的分崩离析也不过是徒劳挣扎罢了。

放眼望去,只剩下贫瘠的土地和漫无边际的海洋,前无去处,后无退路。

但与之俱来的是,一个蛮荒的种族往往会有着某种虔诚的信仰,旧体系的瓦解也往往意味着新秩序的诞生。

波利尼西亚人信奉巫术、崇拜神灵,很早便有雕塑仪式,他们也慢慢地意识到了冲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世纪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一种共同的信仰又将剩余的波利尼西亚人重新连结凝聚到了一起,整个小岛的居民都开始参与到建造巨型石像的工程当中。

这种信仰可能是源于他们的祖先或神灵崇拜,总之他们相信,这种巨大的石像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食物的难题,携带整个族群度过危机。

也是在这种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彷佛又找到了失去多时的安全感,之后他们除了需要完成食物的寻找工作外,又平添了修建石像这一活动。

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一般高7到10米,都是由重达几十吨的石头雕凿而成。

而当时波利尼西亚人的工具只有一些粗糙的石器,可想而知这是一项多么声势浩大而又艰难的工程。

为了运输石像,他们又砍伐了大量的木材作为滚轮,有些距离远的地方甚至在十几公里开外,需要的木材数量就更多。

就这样,森林资源又进一步地被波利尼西亚人破坏殆尽,但他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味索取,才是导致食物匮乏的罪魁祸首。

数百年的时间转眼间过去,波利尼西亚人仍旧在继续着他们的造像文化活动,而另一边,也依旧在贪得无厌地向自然索取着一切。

进入15世纪后不久,大棕榈树便在这座海岛上彻底绝迹了,波利尼西亚人也因此而彻底陷入了绝境之中——岛上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提供蛋白质的食物了。

自此开始,他们才终于意识到造像只是一件徒劳的事情,只有蛋白质、能量才是实打实的东西。

于是他们愤恨地推倒石像,那些尚未完工的也被弃之原地,这些本是精神支柱的石像,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品。

但是发泄完了,生存依旧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波利尼西亚人经过千辛万苦打造而成的千余尊巨像,不仅是他们曾经生存下去的精神动力,也是这一族群走向堕落的见证。

而巨像愈加沉重,那一段历史就愈发惨痛。

人们在没有了精神信仰并处于绝境时,所做出的事便不能再单纯地用道德二字去判断。

没有食物后,岛上再度掀起了纷争,流血事件几乎每日都有发生。

也是在这时,饿昏了的人们发现,原来人体就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好不择手段,选择残食同类。

发展到后来时,人吃人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残肢断骨随处可见。

这个原本还颇为壮大的族群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到18世纪时岛上就仅仅只剩下了不到2000人。

而随着复活节岛被外界发现后,这个小岛上居民们的命运又将再一次被改写。

危机,能否提醒我们?

1772年4月22日,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发现复活节岛,但此时的小岛早已面目全非。

岛上一派荒凉,只剩下四处伫立的巨型石像、乱石块,和一些容易生长的甘薯。

此时岛上的居民人数也大大减少,他们不必再像以前一样为了为数不多的食物而大打出手,甚至还会热情地向登岛的欧洲人分享食物。

可这种少见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自1805年起,便开始有一些西方殖民者在岛上抓当地居民做奴隶。

而真正对岛民们造成致命影响的,则是于1862年发生的一件事。

1862年,秘鲁海盗乘船抓走了复活节岛上的1000多名居民,他们被运到秘鲁卖给了当地的奴隶主。

后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秘鲁政府不得不出面命令奴隶贩子将这些岛民放回,但是这批人因为各种原因在途中早已死了九成,只剩下100人左右。

他们在被送回复活节岛途中时,又不幸地染上了天花,抵抗力差的人在船上就病逝了,等终于到了家乡后,只剩下了15个人。

作为1000多人中幸运的15个人,他们回归故土后的心情想来应该是非常激动的,但跟随他们一同归来的,还有天花这种疾病。

最后,在这种疾病的肆虐下,岛上所有的酋长、祭司都死去了,直到岛上剩下数百人时,情况才有所稳定。

时至如今,复活节岛已被纳入了智利的所属范围内,但它仍孤零零地坐落在太平洋东部,彷佛要向我们诉说些什么。

岛上那些废弃的摩艾巨像和遗留下来的废墟,都在默默地见证着曾经繁荣而又逐渐衰落的文明。

复活节岛如同一个宿命般的警示,提醒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它也是对人类贪婪和短视行为的一种警醒,告诫我们不可过度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再反观今年日本政府作出直接将核废水排向海洋的决定,不禁令人反思,为何人类总是固步自封?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他们认为无论从经济还是技术角度考量,将核污水排放入海都是目前最安全和可行的处理方式。

他们声称,这些核污水经过处理后,放射性物质浓度已经被稀释到符合国际标准,并且相信海洋能够稀释和分散这些放射性物质。

然而,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和担忧。

他们担心排放核污水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特别是对渔业和海洋资源的影响。

这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500年前的复活节岛文明走上衰落就是因为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破坏自然资源。

从孤岛到福岛,难道日本还要重新上演一遍悲剧吗?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而努力。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日本   智利   海岛   波利尼西亚   人类   棕榈树   石像   造物主   自然资源   复活节   孤岛   岛上   小岛   蛋白质   下场   食物   居民   海洋   未来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