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马寅初没有提出人口论,没有实施计划生育,现在中国会怎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东亚的生育率以全球垫底出圈。

韩国就不用说了,世界倒数第一,唯一跌破1的国家。

日本也紧随其后。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竟然“后来者居上”。

2022年,中国出生率仅有1.175%,比日本还低!

尴尬的是,日本是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后,才面临少子老龄化。

而中国经济错过了“年轻时代”,如今现进入“老年”还要迎接诸多挑战。

前路可谓困难重重。

马寅初

也正因此,很多人开始批评马寅初:

若不是他当年提出人口论,搞计划生育,现在也不会出现低生育率、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一系列人口问题。

那么,如果中国没有计划生育,现在国家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新中国的生育政策

“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1956年,毛主席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他的人口观。

然而在1949年,主席的观点还是 :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是什么让他在短短几年,就发生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的巨大改变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马寅初这个人。

马寅初是著名学者,时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在50年代初的一次回乡探亲中,看着满地跑的孩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人口压力的忧虑。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增长有多迅猛。

据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4年里,大陆人口总数达到5亿8千多万,净增人口4千多万。

马寅初计算,按此出生率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

按照当时的全国经济发展情况,届时,大多数人怕是饭都吃不饱。

而这般迅猛的生育速度,全得归功于新中国“人多力量大” 的人口观。

这种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结束,大家终于可以安心养育小孩了。

另一方面,是照搬苏联老大哥的生育政策。

因为苏联在二战死了几千万人。

战争结束后,其政府就开始鼓励女性多生,做“光荣妈妈”。

咱们也借鉴了这个口号,提出生5个孩子是“光荣妈妈”,生10个以上授予“英雄妈妈”称号。

除此外,就是抗美援朝的影响。

国家认为,为了当下以及将来的战争需要,得大量生产人口。

为此,当时还出台了奖励政策。

比如按家庭人口分配住房,对生子夫妇发放津贴,对双胞胎、多胞胎给予奖励。

有奖励自然就有惩罚。

彼时,对私自绝育和人工流产者,国家以会以非法堕胎罪论处。

不过出于多方面考虑,1953年开始,就允许人工流产了。

总之,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新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噌噌往上涨。

甚至客观来讲,有些盲目不计结果。

马寅初很早就发现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潜在矛盾。

人多当然是好事,但无度增长则是负担。

尤其在新中国经济还困难重重的时候。

生产跟不上人口,国家绝对富强不起来。

在也正因此,他开始就人口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马寅初明确了人口按几何级数生长的“原理”;

并写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还在1955年的人大会上提出控制人口“三步法”。

第一步,破除“多子多福”等封建思想。

第二步,实行晚婚。

第三步,出台行政措施,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征重税。

后来,马寅初又提出:“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称其为计划经济。”

其观点带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加上当时人口激增的现实,使得中央和社会各界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纷纷关注起人口问题。

然而,随着各种“运动”的兴起,马寅初等人主张节制生育的观点,遭到冲击。

到1964年,中国人口超过了7亿。

这时,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纷纷开始号召节制生育。

可这事儿刚形成一定声势,就被时局打断了。

此后五年时间,中国人口净增将近1亿人!

总和生育率为5.81,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5个孩子。

失控的人口与当时接近崩溃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见状,国家不得不进行消费管制,几乎所有商品均需票证限额。

到了这地步,国家必须得出手管控了。

70年代初,中央提出计划生育,实行“晚稀少”政策。

即,晚生、少生、拉大生育间隔。

政策一出,效果显著。

到1979年,生育率已降为2.75。

可是即便如此,人口基数还是过大,国家的经济压力也没有显著减小。

这种情况下,国家只能做出更严格的“一胎化”政策。

就当时而言,这样做的确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缓解了紧张的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

不过21世纪后,新的问题又渐渐出现。

生育率降低,男女比例失调、老龄化程度加深……

因此,国家才会放开二胎三胎。

很多人把如今的人口问题,归咎于计划生育,批判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等人。

但其实,就那个时候的国情而言,他真的错了吗?

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今天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吗?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数据,从80年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到2014年,中国少生了4 亿多人。

如果按此出生率推算,到今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可能已经突破20亿!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今天我们的人口数量将遥遥领先印度。

人口结构可能比印度还年轻化,大概率也就不会有低出生率和老龄化危机。

可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就一定更好吗?

印度是当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结构也非常年轻。

但现实证明,他们也并没能吃到人口红利。

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低下。

毕竟以印度的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教育问题。

同样的,中国如果再多出大几亿人,以今天的体量未必能消化得了。

言外之意,这部分人很难形成优势,反而会成为教育事业的负担。

人口整体素质大概率被拉低,生产效率低,又谈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呢。

与此同时,人口多了,就业市场过于饱和,劳动力则会更加廉价。

大家卷得更厉害,就业升学的压力更大,贫富分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我们的消费者市场,也不会因人口增多而更加广阔,反而可能缩水。

别以为人口基数大,消费者市场就一定大。

要知道,一国的消费能力不仅与人口相关,还要受到教育、工资、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而印度,又是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我国14亿人,市场增量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除非提高个人收入,市场根本没可能继续增长。

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人口,只会增添资源压力,降低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阻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加重的环境污染、资源压力、交通压力增大、就医困难等问题。

别忘了,我们的前提是如果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中国人口接近10 亿,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比如,一家三代挤住一起的住房困难,买米买布还需要票的资源短缺,劳动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极差等等。

就凭当时这个经济紧张程度,继续超速增加人口,不仅会带来社会治安问题,还会消耗大量资源。

前期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又要怎么实现工业化?

毫不夸张地做出预测,改革开放也带不飞这样的中国。

那么,我们哪有机会在新世纪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吃到人口红利?

诚然,人口是经济的基石。

更健康的人口结构,肯定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胎化”的计划生育,的确为当前的人口问题埋下了隐患。

但不可否认,该政策缓解了当时急需解决的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

其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基础。

何况,以中国当时的能力,还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所以这个政策,很难用单纯的“好坏”来衡量。

如果非要挑刺,只能说它或许推行得晚了些。

中国若是在五十年代开始施行计划生育,就更加完美。

那会儿,人口压力没那么大,可以实行温和的二胎三胎政策,不至于发展到一胎的严格。

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

更何况,这是相对完美的局面。

可世上本就很难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就像我们当初如果不利用土地融资,怎么推动工业发展经济?

但它也带来今天的房价泡沫、地方债等问题。

发生的已无法改变,每个时代都有它面临的问题、考虑的重点。

我们能做的是想办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几十年前,我们苦恼人口太多,超速增长。

今天,新生人口下降,老龄化严重又成了新的烦恼。

纵然其中有计划生育的原因,但也并非全是它的问题。

这些年,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能不能解决问题也还是个未知数。

生育意愿之所以连续下降,大家都心知肚明。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各方面的成本,实在令人难以负荷。

当今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已经那么高。

住房、医疗、食品等等价格高居不下。

有互联网机构统计显示,中国居民负债规模已超200万亿,有近半人口处于负债状态。

年轻人普遍经济实力不够,养活自己已经不易。

生孩子的生育费,又会添一笔高昂的花销。

再加上,乱收费的托幼和培训机构比比皆是。

孩子看病的花费往往比成人还贵,就算生得起也不一定养得起。

同时,生孩子还要占用时间精力,增加年轻人在职场的压力。

尤其对女性相当不友好。

由于生育周期长,女性很容易受到职场歧视,面临岗位变换、薪酬待遇下降等困境。

如果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严重拉低自身生活质量,那么为什么还要生育呢?

再加之,严重的老龄化,让很多独生子女不仅养自己、养孩子,还得赡养老人。

对普通家庭而言,年轻人承受的压力实在难以想象。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大家的心头之患,国家再怎么号召鼓励生育都是治标不治本。

愿意生的大多还是不差钱的富裕家庭。

只有想办法降低房价、医疗、教育等成本,提高年轻人收入,保障就业出路,提高社会保障才能真正让人放下顾虑。

否则没钱还要孩子,那只能害了孩子又苦了自己!

除了经济成本这个客观因素,生育意愿还跟当代年轻人的婚姻生育观念有关。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亦然。

从前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一套观念已经不符合很多年轻人的三观。

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

大家考虑问题也更加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而不是盲从社会、道德或条文等。

结不结婚、生不生育,生一个二个三个都是个人自由。

就算要生,追求的也是优生。

其就代表着,要求也更高。

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

结语

从建国之初的鼓励多生,到70年代末的计划生育,再到80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如今的二胎三胎;

可以见到,生育政策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和人口发展规律不断变化完善。

不管怎样,高出生率的时代注定一去不复返了。

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更多地思考眼前的问题。

参考资料

乐楚.新中国生育政策: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J].文史博览,2016(02):5-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计划生育   人口论   生育率   出生率   印度   社会问题   日本   国会   新中国   中国   人口   年轻人   压力   政策   孩子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