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逝世十年后,薄一波游毛主席故居提出一预言,如今不得不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薄一波是新中国的早期元勋之一。

他曾在建国前后,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立下不朽功绩。

这位老人在其晚年,总是把“要立志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挂在嘴边,用来教育子女和身边的后辈。

1986年,重游毛主席故居。

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和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的薄一波,对身边人作出了一个关于毛主席的重大预言。

闻言,在场所有人无一不点头信服......

游说阎锡山,促成毛主席构想

薄一波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的历史舞台崭露头角,是抗日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以后,虽然在历史大势和时局逼迫下,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同意枪口一致对外。

但其私底下的小动作,却仍是不断。

值此背景下,我们党对于蒋家政权,是既联合又斗争。

尤为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与地方貌合神离的现实情况。

于是,在联合蒋介石的同时,我们又十分注重对各地军阀的统一战线。

确定这样的指导方针后,毗邻陕甘宁根据地的山西军阀阎锡山,就成了我党统战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山西的表里河山地处我国的西北高地,是控遏关中和华北的战略要地。

因此,其既是日军侵华的重点进攻对象,也是我军作为华北主阵地的抗日桥头堡。

另一方面,阎锡山素来与蒋介石面和心不和。

其游离于国、共、日三方势力之间的外交策略,给了我党很大的腾挪空间。

因此,毛主席将山西视为华北的抗日中心和全国抗日的重要支点。

而实现与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成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毛主席亲自点将,委派了薄一波前往山西面见阎锡山,与其洽谈合作抗日的事宜。

薄一波不负众望,成功说动了阎锡山与我党联合抗日。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促使其对我党放宽一定权限。

首先,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能够进入山西抗日。

其次,我党的政工人员能够在山西进行抗日政治工作建设。

事实上,薄一波此举是毛主席预料之外的喜事。

这不仅成功让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悉数进入山西境内;

使我党北上抗日的政治承诺得以实现,极大提升了我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声望与地位。

同时,前往一线抗日,也使八路军在与日寇的战斗中提升和发展壮大。

更为重要的是,我党的政工干部嫩进入山西开展政治运动,建立基层党组织。

到1939年底,山西大部分未沦陷的区县一把手位置,多掌握在我党和党外进步人士的手中。

这无疑为我党山西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二,为了更好维护和配合山西的革命根据地,薄一波还主导创建了与八路军相互配合的山西新军。

这是国共合作的又一产物。

其曾被杨尚昆评价为,“叶挺独立团后的又一壮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无二的”。

这支新军在1937年8月成立。

两年后,他们就已经发展到拥有7万人的主力部队,以及数万人的民兵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的庞大规模。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作为对比,1938年新四军完成整编时,其全员不过万余人。

1938年底,经历一年发展的八路军129师全部兵力也不过5万人。

其中主力也就3万上下。

凭借强大的实力,山西新军成为华北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且,由于其发展主要依赖我党的基层组织和建设。

因此后期,其已经实质成为受我党领导,归于八路军战斗序列之下的人民军队。

薄一波在山西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绩,让毛主席大加赞赏。

在中共七大时,他本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但在毛主席的力排众议下,其最终成功当选中央委员。

主席对他的赏识与器重,可见一斑。

解放战争运筹帷幄

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尤其是蒋介石昭然若揭的、一门心思打内战的反共心理。

中共中央在多次会议商讨后,决定撤销北方局,转而设立晋冀鲁豫中央局。

并确定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两个主要领导人。

而后,毛主席有鉴于薄一波抗战时,曾在山西出色完成重要的战略工作。

因此再度亲自点将,任命其为刘邓的副手,出任副书记和副政委。

临行前,主席曾亲自找到薄一波,与他单独谈话。

当时,毛主席指出了其工作重点,主要是打理好后方,配合刘邓的军事活动,让他们后顾无忧地大胆实行作战计划。

事实证明,他的话,薄一波深深刻在脑子里。

前往晋冀鲁豫中央局后,他立马将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经济和调度人力物资支援前线上。

进行土改工作时,他更是亲临一线调查走访,搜集到了许多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心声和实情;

并将其整理后,写成报告交给了党中央。

彼时,主席在见到薄一波的材料和报告后,十分高兴。

于是点名让其参与后来《五四指示》的起草和讨论工作。

由于薄一波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历;

再加上他素来中庸沉稳的工作作风。

其领导下的根据地土改工作,“不左不右”地平稳进行着。

也正是打理好了后方,才使薄一波有能力去支援前线大军的战略实施。

1947年,刘邓率12万大军强渡黄河天线,直插蒋军的心腹要地,拉开解放军的反攻序幕。

而邓小平进入一线指挥军事行动后,薄一波被任命为代书记,成了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实际负责人。

这也使他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

局势变动后,中央给薄一波的任务是,让其同时支援刘邓、陈粟(陈毅与粟裕)、陈谢(陈赓和谢富治)三路大军的后勤供给。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要知道,三路大军多是要深入敌人腹地作战。

因此,行动前就需要额外补充和准备大量的人力物资。

例如,为保障刘邓挺进大别山的四路纵队的后勤和预备力量充足。

其需要每个纵队,额外补充2000精锐的有生力量、300辆骡车和配合的民兵3000人。

作战开始后,大军的每日粮饷靡费也是个天文数字。

仅是陈粟这一路大军,每日就需要供给约25万元的经费。

这个价值相当于2.25万斤小米。

为此,薄一波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不仅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动员口号;

还旗帜鲜明地对各级干部言明“只要保障战争供给,中央局的任务就可以打90分”。

最终,在薄一波的组织动员下,整个晋冀鲁豫中央局都被动员起来抓生产、搞经济。

连其民兵游击队都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生产”。

正是有了薄一波在后方的努力支前,才使得三路大军能够成“品”字型,以犄角之势向蒋军腹地推进。

从而取得对蒋军的战略决胜。

到了1948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逐渐大局已定。

中共中央合并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分区,成立华北局。

由刘少奇出任第一书记。

而在解放战争中扮演了华中战局中“萧何”角色的薄一波,则被任命为第二书记和华北军区的政委。

升官后的薄一波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继续投入到后方的生产建设工作中去。

其亲自制定了“安定团结,发展生产”的八字方针。

此举为华北农村的战后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耕耘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筹指挥全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央决定设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由党内著名的经济大师陈云牵头。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调度后方出色的薄一波,顺理成章被毛主席再度点将。

他出任了中财委的副主任,辅佐陈云进行工作。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中财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致力于发展经济,还努力弥合多年战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创伤。

薄一波更是亲临一线,参与领导了稳定上海金融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商人的金融战役,以及调整工商业政策、统一全国财税制度重要改革。

由于出色扎实的工作成效,薄一波在中财委内的声望地位日渐水涨船高。

那段时间,在许多方针、政策的起草和报告中,总是由“陈薄”共同署名签发。

1953年,陈云由于养病而暂时停止工作后,薄一波被任命为代理中财委主任。

他成为了统掌全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在同年的全国财税工作会议上,毛主席为了消除薄一波的顾虑,意味深长地告诉他:

中财委的工作,陈云同志在,你做百分之九十。

陈云同志不在,你做百分之百。

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就只批评你。

这一表态,足以见得毛主席对薄一波的信任与器重。

其实,薄一波为人处世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庸平和。

这在政治工作中,往往能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就拿建国之初的“五反”工作来说。

当时,有些同志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党中央的指导思想领悟存在偏差。

因此在具体的执行,中出了不少问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出现的骚乱。

由于手段和态度过于强硬而不讲情面,上海一度出现了资本家跳楼自杀的惨剧。

这类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人心惶惶之下,上海的经济运行出现了较大的混乱。

中央得知情况后,毛主席立刻派遣薄一波亲赴上海,处理残局。

薄一波中庸和善的待人处事之道很快,就发挥了奇效。

抵达上海后,薄一波立刻修正错误,严令不得使用逼供和扩大化行为。

同时,他亲自上门拜访上海的一众民族资本家,安抚和稳定他们的情绪。

当时,上海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便是后来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荣毅仁。

他家是整个上海最大的工商户,在上海工商界享有极高的威望。

薄一波明白打蛇打七寸,想要安抚住上海的资本家们,就必须首先稳住荣毅仁。

于是,他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商量,准备上报中央将荣家拟定为基本守法户。

主席在看到报告后,深知薄一波的良苦用心,大笔一挥就将荣家确定为完全守法户。

上海经济市场就此安定。

而上海的安定,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薄一波一直工作在经济建设的一线。

毫不夸张地说,他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繁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晚年退休后,薄一波仍然发光发热。

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党史著述的工作中来。

1988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邓小平就积极倡导老干部多写回忆录。

以作为党史研究资料的补充,留给后人。

薄一波积极响应,决定躬行实践。

历时三年,在1991年一部36万字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上卷)问世。

两年后,其44万字的下卷也出版完成。

素以理论造诣著称的胡乔木评价《回顾》是“党史著述中的空前力作”。

这部作品中不仅披露了许多史实,还饱含了薄一波许多的思考。

事实上,晚年的薄一波致力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也正因此,1986年,伟人逝世10年后。

他游历毛主席故居时,回忆起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对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认识的薄一波,陷入沉思。

见状,他身边的秘书忍不住问道:“您如何评价毛主席?”

听闻这个问题,薄一波沉默了一会,然后神情严肃地对身边人说:

邓小平同志说得对。

若没有毛主席,我们党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久。

无论是少奇还是彭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

毛主席的许多思想被愈发证明是对的。

可以预见,毛主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会比现在更高。

听闻此言,周围的人思索片刻,也点头称是。

结语

随着时局的变化,尤其是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

毛主席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许多评价,都被一一证实。

比如,1960年,主席曾向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坦言,未来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

站在当下视角来看,主席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其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也愈发提高。

薄一波当年的预言也成为现实。

事实上,无论是毛主席的思想,还是薄一波“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的理念;

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应对时局挑战的宝贵武器!

参考文献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薄一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解放战争   晋冀鲁豫   华北   我党   时局   党史   民兵   山西   故居   经济建设   伟人   蒋介石   大军   上海   主席   中央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