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之思:日本核爆伤亡几何?谁在控制核武器?(二)

大家好,我是倾珉。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以诺兰新作——《奥本海默》为起点,相对系统地阐述了日本核爆伤亡的相关内容,结尾处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奥本海默之后,到底是谁在控制核武器?

诺兰新作——《奥本海默》引出一个问题:在奥本海默之后,到底是谁在控制核武器?

奥本海默,这位曼哈顿计划领导者虽然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原子弹,并且参与了部分相关讨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本海默开始“反核”,因为在奥本海默看来,继续研制威力更甚于原子弹的核武器,只会造成激烈的军备竞争,从而给人类生存埋下巨大的隐患。

只是奥本海默没能阻止氢弹等更具杀伤性的核武器诞生,世界上出现了最令奥本海默担忧的一幕:核竞赛开始了。

美苏核竞赛曾异常激烈

核竞赛、原子外交、世界末日时钟,这些名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里我们主要参考美国政府办公室、《原子科学家公报》以及《科学美国人》等提供的资料来解读这些名词。

核竞赛——左右人类存亡的“潘多拉魔盒”

“核竞赛”即“核军备竞赛”,这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要参与者,双方阵营若干国家为跟随参与者,称霸核战争为核心追求的激烈竞争。

当时虽然有除了美苏两国的其它国家发展出核武器,但是这些国家的核弹头数目远不及美苏两国。核竞赛更多时候存在于美苏两国之间。

美苏之间曾展开了激烈的核竞争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让美国顺利掌握核武技术,拥有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并且美国还利用原子弹推动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可以说,原子弹在成就美国“超级大国”之名方面“居功厥伟”。

这样一款战略武器,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例如苏联,其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获悉美国获得了足够强大的武器,可以结束战争。

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获悉美国有足以结束战争的强大武器

接下来在苏联间谍的渗透下,苏联得以了解到美国在研制核武器,并且在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后,苏联决定也研制核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从不相信苏联,即便是二战站在同一阵营,美国也坚信苏联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对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美国知道苏联也开始研制原子弹后,立即决定加大对大当量核武器的研制。

美国继原子弹之后研制起更大当量的核武器,例如氢弹

这时候美苏其实已经进入了核竞赛阶段。

只不过因为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美国凭借最先研制出原子弹的经验积累,在核武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加上美国过于自信地认为,“苏联核武研制计划会因缺乏铀而失败”,其对氢弹的研制进度要求相对宽泛。

直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

这让美国瞬间紧张起来,决定立即加快氢弹的研制,力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氢弹的国家,1952年11月1日,美国氢弹试爆成功。

1952年时美国氢弹就试爆成功了

此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传到苏联耳中,苏联没想到美国居然研制出了比原子弹还威力强的核武器!

考虑到争霸需要,苏联同样开始自主研制氢弹,于1953年8月成功试爆第一枚氢弹。

在美苏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提供给两个超级大国一些新的灵感,在两国氢弹先后试爆成功后,它们你追我赶地开始谋求核武新灵感的实现,进入更加激烈的核竞赛。

要么要求核弹拥有足够惊人的打击半径,例如将核武器融入于洲际弹道导弹;要么要求核弹的威力足够惊人,例如苏联后来研制出来的“大伊万”,足足将美国的高频通信打断了数十小时。

苏联研制的“大伊万”曾打断美国高频通信数十小时

在核竞赛的背景下,核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打击半径越来越长,它们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中的灾祸,将左右人类存亡。

原子外交——世界上不止有一个潘多拉

至于原子外交,则诞生于核竞赛初期。

当时的美国在核武技术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由于那时候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拥核国家,该国开始思考通过核垄断谋求潜在的非军事利益,例如原子外交:利用核战争威胁以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

核战争设想图

据美国政府办公室记载,杜鲁门选择在二战末期向日本使用原子弹,除了想让二战尽快结束,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这个目的被历史学家加尔·阿尔佩罗维茨详实地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对日本广岛和长崎使用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在战后与苏联的外交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因为核武器本身并不需要强迫日本投降。”

同时加尔还指出,日本在遭受两枚原子弹轰炸后不久便投降的事实,让杜鲁门更加坚定地想要借原子外交,迫使苏联政府在某些方面妥协。

杜鲁门曾希望借助原子外交迫使苏联在某些方面妥协

比如“软化苏联对美国东欧自由选举提议的抵制”,比如“减少苏联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

而对于同阵营的盟友,美国同样采取了原子外交,但此原子外交与对苏联的原子外交有所不同——美国承诺将盟友置于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以此来换取盟友的忠诚和追随。

只不过在苏联成功掌握核武技术后,美国的原子外交就不太管用了,毕竟美国已经失去了核垄断地位,“潘多拉”不再只有一个。

从这以后,原子外交变了味道:从“利用核战争威胁以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转为“利用外交达成尽量消除核战争威胁的目的”。

新“原子外交”:利用外交达成尽量消除核战争威胁的目的

世界末日时钟——2023年距午夜还有90秒

在核竞赛背景下,原子外交的转变,令很多科学家担心起人类的未来。

《原子科学家公报》于1947年创造了“世界末日时钟”,用以评估核武威胁下人类与末日的时间距离。2023年1月24日,《原子科学家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将世界末日时钟向前拨动,并指出:

“距离午夜(核爆炸)还有90秒!”

《原子科学家公报》于2023年将世界末日时钟前拨至90秒

这一数字意味着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接近的全球灾难。

而造成世界末日时钟异常短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俄乌战争的爆发。在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多次进行核武准备,令人们无比担心核战争的爆发。

不仅如此,《科学美国人》还指出,除了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核威胁,印巴之间也有可能爆发地区核战争,并且这场核战争会导致大多数人类挨饿!

再想想当下中美之间紧张的关系……人类真的太危险了。

那么要如何消除这可能直接毁灭人类的危险呢?简单来说就是得停止核武器使用,或者说,我们需要找出“在奥本海默之后,是谁在控制核武器”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奥本海默之后,是谁在控制核武器?

奥本海默之后,控制核武器的人

原子弹诞生之前,奥本海默控制着核武器,他可以左右核武器出现与否,但在原子弹诞生并被首次用于战争后,奥本海默迅速失去了核武器的控制权。

因为野心勃勃的政客,因为名誉障目的科学家,因为操纵舆论的媒体,因为所有追名逐利的人,奥本海默甚至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这位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科学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核武器失控,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

奥本海默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核武器失控

且更悲哀的是,人类找不到继奥本海默以后掌控核武器的人,因为根本没有人掌控核武器。

包括美国这个核武政策及规则制定者在内的所有拥核国,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彻底销毁核武器。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研究人员莉丝贝斯·格隆隆德指出:

“他们(所有拥核国)被‘威慑’这一抽象目标所左右,但‘威慑’是一种食欲旺盛的生物。”

此外莉丝贝斯提到,乔·拜登总统在参加2020年总统竞选时,就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遗憾的是,美国至今仍然认为“首先使用核武器非常可行”,且并不将这可能引发更广泛的核战争的事实放在心上。

拜登曾在总统竞选期间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拜登更是在上位后向军方屈服,赞成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因为核武器的“威慑”可以让美国得到自己想要的。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对核武器“威慑”的依赖,只会导致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军备控制亟待推进。

《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对军备控制的愿景,因为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借核武器获取权利名誉的人,系统而故意地摧毁。

奥本海默对军备控制的愿景被系统而故意地摧毁

而今,在核武器威力较二战时期早已呈指数型提升的当下,需要足够多的“奥本海默”站出来,推动相关变革,这样或许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毁灭人类的核灾难降临。

这,就是作者基于《奥本海默》观影后的全部思考。


#上头条看懂奥本海默#

阅读同主题另一篇文章请点击这里:

《奥本海默》之思:日本核爆伤亡几何?谁在控制核武器?(一)


参考资料:

[1]《前所未有的危险时期:距离午夜还有 90 秒 2023 年世界末日时钟声明》 约翰·梅克林.原子科学家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2023 年 1 月 24 日]

[2]《奥本海默的军控愿景仍然在我们身边》 安德鲁·法西尼.原子科学家公报[2023 年 7 月 28 日]

[3]《“奥本海默”、炸弹和军备控制,过去和现在》 达里尔·金博尔.原子科学家公报[2023 年 7 月 29 日]

[4]《原子外交》 美国政府办公室

[5]《南亚威胁?局部核战争=全球苦难》 科学美国人.艾伦·罗伯克,欧文·布莱恩·图恩[2010 年 1 月 1 日]

[6]《Nuclear arms race》 Wikipedi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核武器   潘多拉   苏联   核战争   核爆   目的   氢弹   核武   军备   日本   公报   原子弹   美国   伤亡   原子   几何   外交   科学家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