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要做到“露头就打、寸步不让”,千万不能“假以颜色”

日本还暗地里挑拨中韩关系,把韩国撩拨得跟个250似的。

一般来说,世界大国周边的国家,都不会和大国关系处得很好,但也不会和邻近大国把关系弄僵。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同是汉文化圈国家,按照“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两国关系应该很好才对。

但日本偏偏紧跟美国,甘做美国的小弟;还暗地里做了很多事,包括挑拨中韩关系,把韩国撩拨得跟个250似的。


日本这样做,明显破坏了中国的地缘格局,搅乱了地区安全局面,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

日本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中国该如何对待日本呢?这要从日本人“如鬼魅一样的”民族特点说起。

日本人“如鬼魅一样的”民族特点让很多人厌恶。

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说他“好”,那这个人一般不会是个好人;如果大家都说他“不好”,那他一定是个坏蛋。

日本就是这样,历史上特别多的人说日本“坏”;而这些人有的是他的邻居,有的是欧洲的、有的是美洲的。

丰臣秀吉

比如清朝的《康熙朝起居注》就记载了康熙帝对日本人的评价。康熙帝称日本国为“倭子国”,但这个“倭子国”是有历史根据的;

而日本人对康熙帝的称谓是“上国圣人”;这是满满的崇敬与爱戴啊。这也说明,到康熙帝时,日本还在中国古代的“华夷体系”之中,中国是他们的“上国”。

“上国圣人”康熙帝是这样说的: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帝为什么如此厌烦日本呢?这与当时日本人在与清朝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张狂”与“背信”有关。

康熙皇帝剧照


康熙继位时,大清还是建立不久,很多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好;但大清为了稳定国家局势,对日本的贸易还是非常开放的。

而日本到大清的使者,也能得到大清的厚待,两国关系看起来很不错。

大清初建之时,最苦恼的有两件事:一是国家藩镇割据,许多异姓王让康熙食不甘味,并且台湾的郑经是明明白白的割据政权;二是大清没有“铜”。

没有“铜”,就不能铸造铜钱;铜钱不多,国内贸易就不活跃,影响国家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

恰好,日本有大量铜矿,日本不但铜多,质量还好,几乎都是稀有少见的“紫铜”。所以大清需要铸造铜钱的铜基本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本来日本出口中国的铜是敞开的,两国关系很不错;但康熙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还有觊觎之心的日本不知道发什么神经,限制铜的出口。

这搞得康熙非常被动,不得已排除大量官员到处找铜,最终在云南找到铜矿,才解决了没法大量铸造铜钱的问题。

日本人本来答应好好的,这么突然的“背信”,让康熙恼火万分;而当时的国内局势,又让康熙腾不出手来收拾日本。


所以,每当说到日本人,康熙帝都气不打一处来;每当接到日本倭寇在沿海作乱的消息,康熙都严厉回复。

二战中,日本突袭珍珠港,让美国人震惊,这种不宣而战的偷袭,气得美国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打骂: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看到日本人偷袭美国,同是二战“同盟国”领袖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说:

日本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的民族,只要你露出破绽,他会立刻咬破你的喉咙;日本人的嗜血程度如同最恶毒的吸血鬼;这个民族非常势利,谁强它就跟随谁。

孟德斯鸠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血腥的、嗜杀成性的;日本人还冥顽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溜须拍马、对下级凶狠残暴。

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既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对日本的评价很多,都是二战之前的;二战结束后,因为美国刻意的束缚,也因为日本作为战败国没办法在世界凸显,所以,评论就少了起来。

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美国人对亚洲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亚洲人最好的是新加坡人;其次是日本人;再次是南朝鲜人。至于为什么这样,我想大家都明白。


日本对中国“得寸进尺”的本性,从隋朝就开始了。

日本人的历史记载在史书《古事记》里,其实这就是一部“鬼里鬼气”得故事集,里面全是“鬼故事”;后来又出了一部《日本书纪》,也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

倒是中国的正规史书,记载的日本和中国古时候的交往非常可信,这里面时间、人物、事情等等,记载得清清楚楚。

《汉书》和《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后汉书》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向中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颁发给倭奴国国王“印绶”。

后来,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福冈市志贺岛上的一个农民在拓宽水路时,从一块大石下面发现了这颗金印,上面四个大字:汉倭奴国王。1954年,日本政府将它指定为一级国宝。


可以看出,在汉朝时期,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日本还是服服帖帖的,国王能得到大汉赐予的金印,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哪敢有什么异心。

三国、晋朝、南北朝时代,中国内部比较乱,加上海上交通也不发达,日本根本搞不清状况,也不知道中原谁说了算。

到了隋炀帝时期,也就是日本的“推古天皇”时期,中原终于有个大一统的政权,于是日本马上派出“遣隋使”小野妹子,带着日本真正掌权的“圣德太子”的亲笔信。

这封信一开头就是“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乎”,把隋炀帝搞得老大不高兴。因为这种称呼一方面把自己和隋炀帝并列;

另一方面,“日出处天子”、“日没处天子”,怎么看怎么别扭。

所以,史书记载: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日本被大唐胖揍一顿,老实很多。

也许是隋朝没搭理日本,让日本觉得自己非常厉害;恰好,隋朝两代而亡,凋零的特别快,新成立的大唐在日本看来也没啥了不起的。

“得寸进尺”的龌龊个性,让日本开始冒险,他们联合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共同反唐,结果,唐高宗李治派大将刘仁轨联合新罗,在白江口大败倭国水军。

白江口之战,打得倭国全军覆灭;倭国王子和贵族在岛上惴惴不安,天天跑到海边,看大唐的军队来没来,他们好迎接、投降,因为他们国内已经没有军队了。


而当时的大唐压根没把日本这个破岛放在眼里,也不想再费力去征讨日本,甚至连训斥都不想。日本就这么躲过了灭国之灾。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日本以唐为师,派遣大量“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一切。

而唐朝的史书,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记载日本的内容都不多,反倒是记载朝鲜半岛政权的比较多。这是大陆国家轻视海岛的通病。

到了宋朝,日本和中国的接触还是一样频繁,大量先进的农业、文化技术流入日本,包括活字印刷术。

在宋朝,日本已经是藤原氏掌权,他们已经开始冷处理与中原的关系;像唐朝那样的进贡,在宋朝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表面的交往。

宋朝本来就非常富庶,根本看不上日本;再加上宋朝重文抑武,本身还受北部金、辽、蒙古的侵犯。日本不进攻,压根没受到宋朝一点敲打。

元朝侵略日本失败,还给日本带来两个副产品。

虽然日本从宋朝开始就不太积极进贡,但日本对宋朝还是比较有感情的,因为这是个富庶的王朝,日本也从贸易中得到好处;加上文化的交流,很多方面变得相近、相通。

而这种“不进贡”的做法,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当时的“华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朝贡制度。而制度的破坏者受不到中央王朝的任何惩罚,日本接着就可以更进一步地“得寸进尺”。

宋朝灭亡后,日本人懵了,他们看着中原走马灯一样的变换局势,看着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日本岛内各种势力也活泛起来:原来武力这么有用。

一些日本岛上有武力军队的领主开始争夺领地、资源,互相打得不亦乐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而天皇大权旁落,变成傀儡、样子。

元朝在1274年、1281年,两次侵略日本,但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元朝对日本的侵略,使日本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和亟待改进的地方,日本领主们联合起来在京都成立了“幕府”。

可以说,日本的“幕府统治”是被蒙古大军打出来的,而幕府的集中统治,也推动了日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元朝侵略日本失败,还给日本带来两个副产品。

首先,元朝的失败,让日本人认清中原王朝不适应海战的特点,所以,从元朝开始,大量日本的倭寇在大陆沿海的活动变得肆无忌惮。

其次,由于强势的幕府出现,天皇彻底沦为傀儡;有点想法的天皇想“倒幕”,但实力不够办不到,这引起日本内部剧烈动荡,出现两派“皇族”。

最后还是在镰仓幕府调停下,约定天皇由两派皇族轮流担任即所谓的“两统迭立”。而这种“两统迭立”实际造成了日本南北分治的局面。

我虽蛮夷,蒙古亦蛮夷也,乃欲臣妾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老朱的确非常厉害,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平定了北方,大明政权稳定了下来。

接着要做的就是恢复以前中央王朝的“华夷体系”,像朝鲜、日本、南亚等等地方,都要一个个通知到:现在是我大明政权,大家要知道···

公元1369年,老朱派出七人组成的使节团去日本,准备告知日本国中原已经易主的消息,同时,也准备借机警告日本,约束一下倭寇。当然,使节到日本,肯定是到本岛。

但明朝还不知道日本是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南方是坐镇九州岛的“怀良亲王”主政;当明朝使节经过九州时,被怀良亲王拦下。

这个怀良亲王本来就对元朝不断侵略感到气愤,加上他正和北方争权,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里,所以他把使节团中五人当场就杀了,留下两人回去报信。

杀使节之事把老朱气得要死,他本想立即发兵,最后被身边重臣劝下:一来海战明军不是很熟悉,不好打;二来,人家还怀疑使节是元朝的,讲不清。

1370年3月,朱元璋气呼呼的派出第二批使臣,这一次他们直接到九州岛面见怀良亲王。结果,这一次怀良亲王没杀使节,还解释了上次杀使节的事情,并表达了想和明朝交往的意愿。

他说:我被元朝使节欺骗过,这一次还以为是欺骗;而日本之所以与蒙古交恶,是因为“我虽蛮夷,而蒙古亦蛮夷也,乃欲臣妾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怀良亲王


意思就是说:相对于中国来说,我虽然是“蛮夷”,但蒙古人也是“蛮夷”呀,蒙古人要我服从他们,想“臣妾”我,我当然要杀他。

总之,经过这么一折腾,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注定好不了;而明朝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开始了“禁海”,严格管控海上的贸易。

而日本内部南北争斗,也是乱糟糟的,直到后来的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才安定下来。而怀良亲王杀大明使节,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搞错了,谁也说不清。

但根据日本人那种“得寸进尺”的尿性,故意的成分居多,因为他们可以类比:中原王朝被蒙古人打得屁滚尿流,而蒙古人两次打日本都败了,那还怕啥?

公元1592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二十年,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李氏王朝;这一次,狂妄的丰臣秀吉都做好打进北京的准备,要把日本都城迁到北京。

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599年,朝鲜的李氏王朝在大明军队的帮助下,打退日本的侵略。

对日本不能假以颜色。要寸步不让。

万历年间的战争,其实是因为丰臣秀吉死掉才算最终结束,日本并没有伤到根本。而这场战争,也让日本看到今后进攻大陆的希望。

明朝、清朝和日本的关系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日本在一步步破坏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一种“朝贡体制”,日本从以前的朝贡,到后来的不进贡,再到明万历年间兵戎相见。


这些都是一步步的,每次日本突破一点,中原王朝没当回事;它们就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用“贸易手段”对付中原。

而陆权国家一般不会打岛国,因为不划算;即使打,风险也很大,因为不一定打得过,毕竟岛国是从海上出击的,海战是他们的特长。

比如英国,欧洲国家很少打到英伦三岛,一方面不好打;另一方面,打到岛上也不划算。西班牙打英格兰,结果失败;拿破仑也打了一下,还是失败。

对于日本也是一样,中国的历代王朝有自己很多事,实在不愿意出力不讨好,打这个“孤悬海外、荒凉贫瘠”的破岛。并且,元朝打了两次,都失败了。


而岛国进攻大陆的决心一直不会变,因为他们只有这一个方向,否则只能永远锁在岛上。

所以,日本在清朝末年,一步步试探,打一下琉球,看清朝没反应,干脆兼并了琉球;打一下朝鲜,看清朝反应很弱,干脆打起来。

最后,在“甲午战争”中,连打带骗地把大清搞败,窃取台湾。再之后,又侵略中国东北;接着是华北;再接着是全中国······

每一次,日本都是“得寸进尺”地,只要他们做出出格的行为没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一定会更进一步。

隋朝试探了一下隋炀帝,看看没什么反应,唐朝初期就进攻朝鲜;被打败后,日本安静了很多年,向中国学习,壮大自己。到宋朝开始试探性破坏“朝贡体制”······

最后到了清末,日本已经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开始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体制,他们还取了个名字,叫“大东亚共荣”。

二战失败后,日本彻底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但日本人的本性压根没变,他们还在不断试探,试探的事情就从“不承认二战罪行”开始,还阴恻恻地搞“拜鬼”活动。

如果这些行为,周边国家不反对,日本就会搞得越来越大,向着军国主义一步步接近。


尤其在试探中国方面,日本更是想尽了办法。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日本派出搜救队来支援,这本来是件值得称赞的事,中国各方面的报道也给与日本很多正面的宣传。

就在这时,日本要求“派日本航空自卫队”飞机送物资来中国。

开什么玩笑?这还是二战战败国吗?还记得自己是当年的侵略者吗?中国怎么可能让日本军机进入中国领空。

当中国明确拒绝后,日本摸摸鼻子不说话了,它们探到了中国的底线,知道了中国的态度。

现在,日本正在排核污染水,这也是在试探,是得寸进尺。如果世界反应不大,日本就会一直排下去,把自己的灾难转嫁到全世界。

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对它们必须寸步不让,不能假以辞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日本   大明   寸步不让   明朝   蛮夷   王朝   中原   使节   露头   得寸进尺   元朝   亲王   宋朝   日本人   美国   中国   康熙   颜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