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之父,呼吁每家只要一个孩子,自己却有2个老婆8个孩子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兰亭序史

编辑|兰亭序史

在我国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可是你知道这个政策,是谁最早提出的么?

当初他呼吁大家,只要一个孩子。可是自己却娶了2个老婆,有了8个孩子。

那么,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计划生育?而他自己又为啥,没有以身作则呢?

人口红利与背后隐患

“有子有女就是好,儿孙满堂才叫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长久的战乱彻底结束,百姓生活终于迎来了宁静。

在社会日渐趋于稳定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人口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政府借鉴苏联人口政策,大力鼓励国民生育

全国各地,无论农村、城镇,鼓励妇女生育的标语、壁画随处可见。

1928年出生的刘玉梅,在22岁的年纪,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

据村子里的接生婆说,刘玉梅在生老幺的时候大出血,差点死在床上。

好在刘玉梅的丈夫,及时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才最终顺利脱离危险。

为鼓励生育,当时全国禁止非法打胎,并严格限制人流和绝育手术。

此外,政府还特意推出“光荣妈妈”政策,生育5个孩子就是“光荣妈妈”,生育孩子数量,达到十个以上,就是“英雄妈妈”

刘玉梅是幸运的,她不但脱离了生命危险,还成为了“光荣妈妈”。每个月能得到,来自政府的特定经济补助

然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很多女人并没有刘玉梅,这样的运气。

由于医疗基础薄弱,卫生、健康观念淡薄,每10万名孕妇里就有1500人死亡

即便女性顺利产下孩子,那些婴儿的死亡率,也达到了可怕的百分之二十

为了降低孕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党和国家极度重视基层医疗,并把妇婴健康和推广新法接生,作为工作的重点。

随着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技术的提升,妇女、婴儿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每年中国人口净增长,超过2000万。其人口增长速度,是民国时期的4到5倍。

在长期内外战争的影响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口只有4亿。

恰逢国际形势紧张,国家工农业建设,以及国防安全急需人力支持,特殊时期人力资源,比黄金还珍贵。

国家军委卫生部和生育部,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口增长,并在50、60年代,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如果继续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到不了21世纪,中国的人口将爆长至26亿。

届时,人口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人口红利背后的隐患,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如今的“计划生育之父”马寅初。

计划生育的提出

快速增长的人口,让马寅初意识到,如果不尽快控制生育,五十年后的中国,将会人满为患

通过在浙江、上海等地的实地调查,马寅初手写了一篇《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发言稿

他原打算将其作为,自己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内容,却遭到了其他代表的,强烈抨击

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强烈,但马寅初还是有所收获——他的发言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

于是他再接再厉,在两年后的北大公开演讲上,提出了节制人口、少育优生的,新人口理论

1957年6月,马寅初把《新人口论》,作为全国人大的一项提案,递交上去。

然而他的提案一经公布,就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

《人民日报》就此专门发布《不许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阴谋》的文章,对马寅初进行不点名批评,政界不少人都给马寅初扣上了,“反动右派”的帽子

马寅初的理论,同样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

当时的百姓深受,“多子多福”、“香火传承”的传统观念影响,在他们看来,马寅初的观点完全是,公然与老祖宗唱反调

加之马寅初本身,家庭背景复杂,有妻有妾,还有8个儿女

自己儿女绕膝的人,却去呼吁别人,只生养一个孩子,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少人嘲讽马寅初,“慷他人之慨”。

1960年,马寅初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从北大辞去校长一职。

十年动乱时期,在周总理的保护下,马寅初得以平安度过。

尽管受到无数恶意的攻击与质疑,马寅初仍旧坚持着,对人口领域的研究与热忱。

1982年,马寅初因自然衰老去世,享年100岁。同年,我国正式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就结果而言,计划生育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资源匮乏、劳动力过剩、医教公共服务压力过大等问题。

正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才有了如今的中国。

相信马老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世人的误解

因为新人口论,马寅初的一生,遭到很多非议

然而,季羡林赞他:

“大丈夫,刚正不阿,敢作敢当”,敢言他人之不敢言;

郭沫若称他是,

“蒸不烂、捶不爆”的铜豌豆。

有人恨他是一胎化的罪人,有人嘲他不许别人多生,自己却儿女成群。

其实就当时国情而言,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

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总结了人口过多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阻碍,与人口增长对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隐患,是为国为民的科学理论

只因与传统观念相悖,遭到了大环境的抨击。

毫无疑问,马寅初是一名,一心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爱国主义者

独生子女政策,也是在马寅初理论的基础上,成形的。

因为时事所需,而把一个提出建议的人,钉在罪人的柱子上,未免太冤枉

而那些奇怪于,马寅初自己不遵守,自己提出的观点,认为他“道貌岸然”的人们,其实有所不知。

在他正式提出,计划生育提案时,马寅初已经是一个,75岁的老人。

马寅初生平

1882年,马寅初出生于,一个酒业富贾世家

然而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出生于传统封建家庭的马寅初,却萌生了“近代化”思想。

他有意出国留学,学习新思想报国。不曾想父母却以此为条件,要求他娶一个,不曾谋面的旧式女子。

传统的包办婚姻,分明与马寅初追求自由的新思想,背道而驰,他虽然有心反抗,但还是不得不,现实低了头。

用自己的婚姻,换取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

马寅初聪明过人,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与经济学博士双学位。

北大校长蔡元培听说后,特意邀请其来北大教书

回国的马寅初和妻子张团妹,很快完婚。只不过他们像两个世界的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起初他对妻子并没有感情,只有作为丈夫的责任。直到女儿出生,马寅初第一次体会到了,做父亲的甜蜜。

他开始试着接受妻子,维系家庭。然而好景不长,大女儿不到一岁,就去世了

两人郁郁寡欢,怀着丧子的遗憾,后续又要了三个孩子。

虽然三个都是女儿,但接受西式教育的马寅初,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然而马寅初的父母和妻子,完全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只有儿子,才能传承马家的香火

四次生育彻底伤了,团妹的身子,好几年过去了,她再没能怀上小孩。

传统观念中,生不出男孩的妇女,是可耻的。

出于愧疚,张团妹主动找到马寅初的父母,商议给马寅初,又安排了一门婚事

马寅初不愿意,可生不了儿子这件事,成了张团妹的执念

她常劝说马寅初纳妾,见妻子被执念折磨的不成人形,马寅初只得接受。

这里提一点,因为马寅初是清朝晚期人,娶妻纳妾按照当时的律令,是合法的。

新入门的妻子,先后为马寅初生下四个孩子,算上夭折的大女儿,马寅初共有八个子女。

马寅初的所有子女,全都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前。

当时中国受到外来侵略侵害,战乱频发,数千万人死于战争之中。那段时期,社会是极度需要,人口资源的。

马寅初在那段时间生育子女,并不能作为之后国情改变,用来诟病他的理由。

后记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正如马寅初,生平的写照。

他明白提出反传统的理论,会招到多少非议,他担心自己、家人的安全,但他更担心祖国的未来。

到2023年,只有我国领土面积三分之一的印度,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今印度面临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脏乱等重重问题

如果没有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如今中国的局面不可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计划生育   人口论   哥伦比亚   孩子   死亡率   提案   中国   北大   观念   人口   妻子   传统   老婆   理论   政策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