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康熙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因为他将大清成功带入康乾盛世的门槛,而且还因为他在位时间长。他是整个大清在皇位上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位时间长,自然身边的臣子数量多。

大清是满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大清十二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满抑汉”。

不可否认康熙相对而言也是更加重视满人,所以在康熙朝出现了很多满人重臣,比如索尼与索额图父子、纳兰明珠、马齐、伊桑阿、佟国纲与佟国维兄弟、隆科多等。不过在康熙一朝,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汉人重臣,就这样5位汉臣,不仅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而且均有很不错的成绩。

他们究竟是谁呢?

陈廷敬—顺治帝赐予一字“廷”,成就一代名相

在《康熙王朝》中陈廷敬兢兢业业,一心为朝廷办事。在康熙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以后,索尼主动在朝堂上提出要康熙提前亲政,但遭到权臣鳌拜的反对;此时陈廷敬站出来,不畏强权,铿锵有力地说道:“皇上已经大婚了,按照大清的祖制,理应昭告天下,皇上亲政是我们众望所归的事情,更是老百姓都希望的事情。”

鳌拜虽然跋扈,但照样不敢惹陈廷敬。

鳌拜倒台被抓后,大多都坚持处死鳌拜;康熙非常痛恨鳌拜,按理说想要除之而后快;但陈廷敬并不赞同直接处死鳌拜,而是审理据实审理鳌拜案,昭告天下后明正典刑。

可见,陈廷敬不仅不畏强权,而且还深明大义,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康熙很清楚陈廷敬的为人,处处以大局着想。

康熙提出要削藩时,索额图带头反对,理由便是“国库空虚”;而陈廷敬直接在朝堂上立下军令状:一定会筹钱,不耽误康熙削藩。索额图直接抓住陈廷敬的小辫子,提到去年康熙要为孝庄太皇太后重修慈宁宫的时候,陈廷敬说没钱。

而康熙一说削藩,陈廷敬便有钱了。

陈廷敬丝毫不心虚,大义凛然直言:“若皇上修宫殿,我还是那句话‘没钱’;但若是整顿军备,就是在困难,需要挖地三尺,我也要变出银子来。”

如此明是非、以朝政为重的大臣,又有哪位皇帝不爱呢?

陈廷敬虽然位高权重但从不参与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党争,是康熙难得信任的汉臣。最终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因为过度劳累,死在了任上。

陈廷敬可以用“堪称完美”来形容,当然这只是剧中的陈廷敬,在真实的历史上如何呢?当真对得起“一代名相”这个称呼吗?

陈廷敬出身于山西阳城县皇城村,顺治帝十五年陈廷敬榜上有名。因为有一位顺天通州的进士跟陈廷敬同名,都叫“陈敬”,为了区分二人,顺治帝赐字“廷”。

从庶吉士开始,陈廷敬到康熙十四年做到内阁学士的位置上。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擢升为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自此以后陈廷敬便成为廉洁奉公的表率。不仅节俭而且事事以朝政为主,逐步成为康熙身边最为倚重的大臣,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被拜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式成为“陈相”。

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病逝,陈廷敬的去世让康熙很是悲痛,亲自作诗悼念。

陈廷敬为官一生,先后在六部等几个重要部门任职,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绝非一般。当然陈廷敬并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信任,不仅进行了钱币改革、整治贪腐、还进行了吏治改革。

陈廷敬为官53载,先后28次升迁,最终做到了文渊阁大学士的位置上。自明太祖朱元璋废掉宰相后,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都不再设宰相,所以大学士便相当于宰相的位置。陈廷敬在康熙身边半个世纪的时间,成为康熙不可或缺的重臣兼心腹。

在陈廷敬在朝政事务上尽心尽力地同时,在文学上造诣也很不错,他的一生编了很多部书籍,比如《午亭文编》《河上集》等,这是陈廷敬的个人诗集;另外还有很多国家典籍,比如《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康熙字典》等都是陈廷敬主持编纂的。

可以说陈廷敬不仅是一个好官,而且还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从善如流的干吏。

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在康熙朝时期有两个于成龙,一个字北溟,一个字振甲。我们在这里提到的于成龙指的是于北溟,也就是“大于成龙”;而非于振甲,于振甲被称为“小于成龙”,二人均名垂青史。

不过,被康熙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是大于成龙,这篇文章我们暂且称为于北溟。

于北溟出生于山西来堡村,于北溟出生的时候生母田氏便病逝了,继母为李氏,不过于北溟与继母的关系一直很好。生活在这样和睦的家庭中,于北溟从小便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1639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于北溟取了个副榜贡生,因为太原考场的考官徇私舞弊,于成龙便借口父亲年迈辞掉到手做官的机会,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堡村。

满清入主中原后,于北溟在崇善寺潜心苦学四年,于顺治八年参加乡试,但是落榜;其实这一年,于北溟已经35岁。

之后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家里开支大,于北溟为了生计,不得不暂时放弃科考。

父亲病逝后,于北溟于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被授予广西罗城县令的职位。

罗城县位于峻岭之间,虎狼纵横,瘴气盛行;不仅环境恶劣,此处也是各民族杂居的地方,经常会出现盗窃、抢劫的事情,跟随于北溟的四个仆人都受不了全部离去,只剩下于北溟一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逃避,反而为了当地百姓的生计而想尽办法,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不仅如此,于北溟还在此处办学校、设养老院,整顿吏治,很快当地的百姓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正因为于北溟在罗成县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得到广西总督的赏识。康熙六年于北溟擢升为合州知府,这一年于北溟已经52岁,在于北溟离开罗城县的时候,百姓们都非常不舍。

合州跟罗城县的情况差不多,于北溟的“招民垦荒”的计策很成功,两年后被擢升为黄州府同知。因为在黄州的成绩很不错,得到了湖广巡抚的赏识,被再次推荐。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九年,于北溟被擢升为直隶巡抚之前,不管是在黄州还是在福建,于北溟都被奉为“廉洁”的表率,福建巡抚称于北溟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于北溟在直隶巡抚任上,被康熙赞其为“大清清官第一”;不久便被擢升为江南江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其实这一年于成龙已经65岁。

虽然大学士纳兰明珠担心于北溟会威胁到自己,所以不断找机会弹劾于北溟,但康熙很清楚于北溟的为人,并没有轻信那些弹劾之人的话。

康熙二十三年,于北溟病逝在任上,年仅68岁。

于北溟病逝的时候,屋内除了几只瓦罐、粗米等,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江宁的老百姓得知于北溟病逝,很是伤心抱头痛哭。

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赐予谥号“清端”,实至名归。

靳辅—治河能臣

1633年,也就是崇祯六年,靳辅出生。

1649年,也就是顺治六年,17岁的靳辅入仕途,为笔帖式。

两年以后进入翰林做编修,从顺治八年一直到康熙九年,靳辅先后做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通政使司右通政、国史院学士,康熙九年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侍郎。

可以说康熙九年之前,靳辅都跟治河不沾边,一直都是在京城任职。

但康熙十年,靳辅开始外派待安徽做巡抚,在巡抚任上六年的时间,做了几件让百姓们拍手称快的事情。

康熙十六年,康熙将靳辅任命为河道总督,外行人治河,能行吗?

靳辅用了15年的时间,告诉我们:外行人也能治河,而且还能成为治河能臣。

靳辅刚上任河道总督时,不管是黄河、淮河还是运河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朝廷上下这么多的官员都束手无策,没有治河经验的靳辅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吗?

不过靳辅从上任开始,便胸有成竹,做事雷厉风行。

用两个月的时间观察河道,一天上八条奏疏,将自己亲自调查的河道情况上奏康熙。靳辅不仅亲自调查河道情况,而且听取了很多人的意见与建议,由此而制定了治河策略:

运河、河道共同治理

在靳辅的策略下,治河初见成效;

即便是如此,靳辅治河的策略还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康熙还是决定听听靳辅本人的想法,于是便将靳辅召进京城商议对策,最终康熙同意了靳辅的建议,

康熙对靳辅的信任与支持,让靳辅对治河更加有信心。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七年,靳辅的治河虽然再次成功,但朝堂上仍旧争论频仍,靳辅也越来越被动。

康熙二十七年以后,靳辅已经进入晚年,但靳辅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江南道御史郭琇,弹劾靳辅浪费朝廷银两,用人不当;

给事中刘楷弹劾靳辅用人不当,治河无成

.....

一时间靳辅成为众矢之的,靳辅自然不服气便为自己辩解,对这些弹劾自己的人一一进行驳斥,揭露了这些人弹劾自己的真实目的,是因为靳辅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康熙也认识到靳辅的处境,于是便召集文武大臣们就此事辩论,一派为靳辅开脱,一派则是攻击靳辅。其实真正与靳辅站在对立面的,就是小于成龙(于振甲)。

康熙作为千古一帝,自然看的很清楚,于振甲并不懂河务;不过靳辅也有些固执,所以这次辩论的结果是靳辅被革职。

但靳辅刚被革职,便发生了这样两件事:漕运河道阻塞,需要靳辅去解决才合适;中河已经开通,这实际上是靳辅的功劳。这让康熙很为难,于是派人去调查,结果是按照靳辅原定的策略继续治河,其实康熙这样做,基本上已经肯定了靳辅的功劳。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阅河,让靳辅同行。

康熙三十一年,靳辅再次被启用,尽管此时的靳辅已经年迈,但仍旧想治河,毕竟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靳辅提出了很多治河的宝贵建议,但同年七月靳辅病重,四个月以后病逝,终年60岁。

靳辅去世后,康熙下旨在黄河岸边为靳辅修建祠堂,供后人供奉祭奠。

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别人都是官越做越大,而他却是越做越小,脾气非常倔强。不过在康熙宠臣周培公的推荐下,康熙认识了能帮自己平台的能臣姚启圣。康熙亲自将皇考顺治帝“永不叙用”的折子给烧掉,重新启用姚启圣。

姚启圣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终究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与施琅一起成功收回台湾。

姚启圣功成名就后隐退,康熙将西湖的一处行宫赏赐给了姚启圣。

当然这只是剧中的姚启圣,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确实因平台而名垂青史。

姚启圣是绍兴人,从小就喜欢做一位豪侠。

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名,正式进入仕途,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

康熙十三年,姚启圣与儿子姚仪,跟随康亲王杰书一起征讨靖南王耿精忠叛乱。凭其功劳与次年被擢升为浙江温处道佥事;

康熙十七年,姚启圣与其子多次立功,而被擢升为福建总督。

之后的时间里,姚启圣参与平台:

康熙十八年,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等人,姚启圣被擢升为兵部尚书;

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攻克海澄、金门等地,被康熙授予骑都尉,世袭罔替。

次年姚启圣回到福州以后旧疾复发,很快便病逝了。虽然姚启圣在生前因为修建船舶、器械等虚报47000两银子,按理说应当被追回。但是康熙念在姚启圣平定耿精忠叛乱、平台的功劳上,便免掉了。

施琅—“海霹雳”

其实施琅一开始并非是满清的臣子,而是郑成功身边的一员虎将。两次降清,最终成为满清平台的关键。

施琅出生于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农民家庭,父亲施大宣乐善好施,所以名声很不错。施琅从小就面大额宽,父亲施大宣觉得这个富贵面相,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封侯拜相。果不其然,施琅确实如父亲所言。

施琅从小便学习兵法,而且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年仅17岁开始便成为明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身边的部将,因为作战勇猛,多次立下战功。

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但儿子郑成功坚持抗清。

因为郑成功的招揽,施琅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开始抗清,很快便成为郑成功身边的一员虎将。

但是因为施琅与郑成功之间发生矛盾,施琅的父亲以及弟弟全都被杀,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再次降清,并决定与郑成功为敌。

其实施琅再次降清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在调任京城为官时,生活得很清贫,还要靠妻子做手工来补贴家用。康熙元年,施琅被擢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此时郑成功已经病逝,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承袭延平郡王之位。

自郑经承袭延平郡王之位后,内部发生矛盾,郑经没过多久也病逝了。

冯锡范扶持年仅11岁的郑经之子郑克塽为延平王,施琅得知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便在康熙三年上书康熙攻打台湾,但未准。

康熙七年,清廷招抚郑氏集团失败;施琅再次上书攻打台湾,但是施琅的这一建议,被鳌拜等人否定,施琅的建议也被压了下来。施琅不仅没得到机会攻打台湾,还被留在了京城长达13年的时间。

在这13年的时间里,施琅虽然无用武之地,但他虽是关注台湾的动向,研究风潮海信,耐心地等待自己被重新启用的一天。

终于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除掉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后,决定收台湾。在李光地与姚启圣二人的极力推荐下,施琅得到康熙的重用,复任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厦门全力负责攻台事宜。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水师,郑克塽率群臣降清。

施琅也因为收台湾而彪炳史册,成为朝廷的大功臣。

紧接着,施琅开始招抚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八月十三,施琅到达台湾,刘国轩等人齐全部降清。施琅登上台湾后,主动前去祭祀郑成功父子,并且对郑成功父子治理台湾所做出的的成绩给与了极高的评价。施琅能有如此胸襟,以大局为重,确实非常难得。

攻台后,朝廷对是否留台存在很大的争议。

作为收台的主将,施琅极力劝说康熙要留台,终于说动康熙以及朝中的大臣,康熙下旨在太歪设府县,屯兵驻扎。

康熙三十五年,施琅病逝,康熙赠与谥号“襄庄”,意义深远。

结语

除了陈廷敬、大于成龙、靳辅、姚启圣、施琅这五位彪炳史册的康熙朝汉臣外,还有李光地、高士奇、周培公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臣,只是相对而言这五位汉臣的贡献极大,而被我们所缅怀。

在满清“重满抑汉”的背景下,这几位汉臣能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并且建功立业,确实非常难得;可见他们本身能力过硬,才得到历史的承认:

陈廷敬虽然是汉臣,但成为“一代名相”,堪称“完美”;

大于成龙虽然大器晚成,但却成为廉洁奉公的表率,被康熙赞为“清廉第一”;

靳辅虽然一开始与治河不沾边,但外行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治河能臣,确实很难得;

施琅与姚启圣都是收台的功臣,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名垂青史。

#暑期创作大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康熙   成龙   巡抚   大学士   顺治   总督   福建   台湾   河道   大汉   厉害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