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的“一杯茶”里有哪些滋味?


热心人多,是淮北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鲜明特征。


大运河古道边的淮北人性格热忱豪爽,多是直肠子、热心人。有一个数字能够反映出淮北人急公好义的群体性格:自“中国好人”开评以来,淮北市已有175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每10万人口拥有“中国好人”数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屈一指。


千万别小瞧热心人。热心人的热量,那就是基层善治的巨大能量。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一杯茶”调解法,就是由一群热心人鼓捣起来的人民调解的品牌。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今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淮北的这“一杯茶”里,滋味浓厚。

“当人们走出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便进入了公共领域。从‘物质’的‘公共领域’这个角度看,茶馆扮演了与欧洲咖啡馆和美国酒吧类似的角色。”


“茶馆讲理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个公共场所处理争端,实际上是在公众的密切注意之下,使判决者或调解者必须尽量‘公平’行事,否则,民众的舆论会对调解人的声誉不利,这也就是‘吃讲茶’成为社会调解的同义词的由来。”


上述,是学者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中的判断。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讲理已有六百多年传统。


临涣镇的饮茶习俗,已入选省级非遗。8月中旬,记者来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古茶镇,见证了活化的“非遗”。当你目睹了小镇的茶文化,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一杯茶调解法”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临涣镇的气质,仿佛停留在百年前的时空。镇上大大小小20多家茶馆里,就有十多家是老字号,那些黑乎乎的门板、门环、窗棂,比茶馆里走动的耄耋老人年岁都大得多。


8月11日下午,一位耄耋老人坐在临涣镇怡心茶楼前悠闲品茶。记者 班慧 摄


从早上5点起,茶馆里就有了动静,捅开老虎灶,烧上从龙须泉运回来的泉水。哪怕是一块钱一壶的茶,那泡茶的水也绝不会用自来水糊弄。

镇上有名气的茶馆,比如怡心茶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青砖粉墙、重梁飞椽,屋里摆设也都是老物件。老板的家族在茶馆里经营已超过四代人了。6点多钟,茶馆里开始上客。泡壶棒棒茶,抓把馓子,听听戏文,大半天时间就打发过去了,时光凝固在酽酽的茶香中。

茶馆也一直兼具着民间调解和事的功能。有那呛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小镇居民首先想到的是到茶馆去解决争执。“走!到茶馆去评评理!”于是,自有那处事公道有声望的“茶人”站出来给人评理,中间说和。

既然群众有“茶馆讲理”的传统,何不因势利导?2012年,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

王士宏是“茶人”中最有声望的那一位,他总结出来的“一杯茶”调解法,成为当地人民调解的“教科书”。


在临涣镇司法所,记者翻看一沓沓人民调解的卷宗,多是宅基地纠纷,家庭赡养纠纷,邻里纠纷,小额经济纠纷等。


“乡里乡亲的矛盾,哪有多少深仇大恨,绝大部分都是可以调解成功的。你打了官司,法庭判决能够断得了案件,但不一定能解开矛盾。往往是案结事不了,两家人成了仇人。人民调解既能解决面上的纠纷,又能解开心里的疙瘩,让双方气儿顺,利于长远。”绰号叫“陈铁嘴”的调解员陈文章说。


8月11日上午,在濉溪县临涣镇沈家大院茶馆内,茶馆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左三)正在向前来咨询的被调解人了解案件情况。记者 丁贤飞 摄


王士宏是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主任。12年来,镇上已有十余家茶馆设立了“茶馆调解室”,调解员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55人。王士宏和他的团队已累计调解各类纠纷1500多件,95%以上都得到圆满解决。2020年,濉溪县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土生土长的人民调解员,虽然学历不高,本领却不简单,他们洞悉人心、能言善辩,而且善于学习。在与王士宏的交谈中,“认知边界”“共情”“换位思考”等心理学名词时不时会从他的话语中蹦出来。原来,这位没上过大学的老调解员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自学了心理学课程,还考下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在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室,墙上展示了“一杯茶”调解法的七个步骤。记者 丁贤飞 摄


“一杯茶”调解法有哪些步骤?王士宏为我们摆起了“龙门阵”: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


调解员通过洗茶、泡茶、敬茶、说茶、添茶这种仪式感,让当事人坐下来好好说话、理性交流。


静一静,先不要讲眼前的事,调解员往往把话题扯远点,讲别人家的事,让当事人从类似的经历中、身边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三盏茶喝下去,掏心窝子的话就出来。调解员综合分析判断,当事人是争利益,还是争意气?真相在哪里?焦点在哪里?当事人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调解员寻找与案件有关的法律依据,设计多种调解方案。


王士宏说,各种纠纷有的简单,三言两语就能劝开;有的积案复杂,要层层拆解。有的纠纷涉及隐私,当事人不愿意形成文字材料。这时候,调解员会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以息诉又息怒为终极目的。

“一杯茶”调解法为啥管用?

淮北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杨宏军说:“‘一杯茶’调解法根植于当地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所以很有生命力。基层治理,政府绝不能包办一切,把群众自己创造的好方法推广开运用好,基层社会治理这盘棋就走活了。”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思路在社会领域的一次全面提升。

把热心人都调动起来,激发基层的活力,就能打破“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局面。

这就是为什么基层社会治理要从过去政府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向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协同治理体制。


8月12日上午,在濉溪县刘桥镇彭楼村的老贾工作室,人民调解员贾敬功(左)正在与被调解人聊天。记者 丁贤飞 摄


“我是个老党员,与其闲着,不如把退休后的时间献给人民调解事业。群众需要我,领导支持我,我现在干工作比年轻的时候还带劲!”这是人民调解员贾敬功的心里话。


“有上级的支持,有乡里乡亲的信任,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加入调解员的队伍中来。临涣镇现如今已发展出乡村小喇叭、老支书、闻风到、姊妹花、兵哥五大调解团队,大家的热情就像那火炉上翻滚的开水,勃勃地掀动着壶盖。”人民调解员陈文章说。

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社会资源,为王士宏们赋能,让这些活跃在基层的热心人有“背景”有“靠山”,释放更大的能量。仅以王士宏的茶馆调解室为例,建立了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村调对接、法律服务对接,实现茶馆调解与诉前调解、警民联调、信访维稳、一组一会、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

淮北市在城市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583家,在农村成立村民理事会2285家,累计调处信访矛盾、群众诉求16万余件。大调解体系建设让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丛林”,有力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生命力所在。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居民、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循着这个思路,淮北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就会与时俱进,越来越有活力。”淮北市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钱界殊说。

出品:安徽日报聊聊正事融媒体工作室

文字:李揽月 丁贤飞 班慧

监制:张尚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淮北   濉溪县   淮北市   调解人   茶馆   当事人   基层   纠纷   热心人   滋味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