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古人背后长疮,就难逃一死?范增,孟浩然,徐达皆因此

前言

提起“背疽”,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词语。它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感染病,如果发生在背部,常被称为“背疽”。在古代,这可谓是一种“绝症”,无数英明的谋士和名将都难逃其劫。其中最令人唏嘘的,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名臣范增。他一生辅佐孙权,功勋卓著,晚年却因“背疽”猝然离世,让无数人痛惜不已......

一、背疽:不折不扣的古代“绝症”

“背疽”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就是现在医学上的“背部化脓性疖病”。这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这种皮肤病多发生在背部,起初只是长出一个疙瘩,然后这个疙瘩会渐渐肿大、溃烂,最终化脓。这时的“背疽”已经严重感染,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就可能危及生命。

而在古代,“背疽”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绝症”。由于当时缺乏抗生素等药物,医疗条件极为落后,一旦“背疽”发作,基本就只能任其发展,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据史书记载,很多古人患上“背疽”后,医生能做的也就是用刀将脓疱周围的坏死组织割除,然后灌洗创面,希望能阻止感染继续蔓延。但由于背部肌肉较少,一旦切除太多肌肉组织,就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背疽”等皮肤病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卫生条件差,很多贫苦百姓和士兵都容易患上。一旦感染,又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死亡率极高。所以“背疽”也就成了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绝症。

二、范增背疽发作,难逃死劫

说到因“背疽”而英年早逝的历史名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吴名臣范增。

范增一生随孙策、孙权二主,是东吴国的辅臣之首。他出谋划策,功勋卓著。孙权曾对他极为倚重,尊他为“亚父”。

公元前210年,孙权派范增出使西楚,游说项羽,意在联合对抗曹操。此时汉王刘邦手下的谋士陈平设下离间计,向项羽进谗言,令项羽产生了猜忌之心。范增的任务失败了,他也深感项羽的疑虑,于是退隐起来,辞官回乡。

在返回乡里的路上,73岁高龄的范增突然感到背部一阵尖锐的疼痛。原来,他的背部不知何时患上了“背疽”。

起初只是一个肿块,但很快就化脓、溃烂,疼痛难忍。车驾行至临沂时,范增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因“背疽”不治去世。

范增之死,让孙权和东吴百姓都痛心不已。当时的医术有限,范增既已高龄,又心情郁结,一旦“背疽”发作,就很难治愈。

“背疽”杀死了东吴的谋士之首,也让孙权失去了一位心腹患难之交。范增临终前,孙权还特地派人前来看望,可惜为时已晚。

三、宗泽无力回天,刘焉含恨而终

南宋名将宗泽同样死于“背疽”。他一生抗金,多次大破金兵,是宋朝忠勇之臣。但由于朝政腐败,加上皇帝轻视北伐,宗泽一直没有获得重用。

公元1258年,宗泽跟从文天祥北伐,在淮西一带击退蒙古军。这时他已经年近花甲,身体日渐虚弱。

一次,宗泽脱下军服检查背部,发现自己的右背已经长出一个巨大的肿块,并溃烂流脓。他意识到自己患上了“背疽”。

随军的医官看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当时的医术无法治好“背疽”,他们能做的只有帮宗泽清创、止血、敷药,缓解疼痛而已。

一个月后,“背疽”恶化,宗泽高烧不退,已经病危。为了完成自己的遗愿,他命令部将收复淮西的失地,自己则在军帐中病逝,享年65岁。

与宗泽同时期的蜀汉名将刘焉,也死于“背疽”。刘焉本是蜀汉重要大将,后来刘禅投降魏国,他才带领部下降魏。

公元263年,魏军南下攻吴,任命刘焉为督军,让他领兵先行。刘焉一心想为国捍卫疆土,但此时“背疽”发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军事行动。

他只能忍痛指挥作战,希望能多撑一段时间。但“背疽”日益恶化,刘焉已病危,无力回天。为了鼓舞军心士气,他命令士兵把自己用棺材运到军营中,坚持坐在棺材里继续指挥。

最终,刘焉还是未能完成他的遗愿。他在军中含恨而终,享年65岁。多少人为这位大将的命运感到不平,他本可以再立战功,却被“背疽”夺去了生命。

四、孟浩然不听劝阻,徐达遭皇帝猜忌

大诗人孟浩然也死于“背疽”。他一生多有怀才不遇,晚年更是积劳成疾、体弱多病。

公元746年,孟浩然自长安返回家乡,路过华州时,偶遇旧识王昌龄。两人兴致来了,就大吃大喝起来,完全忘记孟浩然本就身体虚弱。

结果,吃完酒席后的那天夜里,孟浩然突然感到背上火辣辣地痛。检查时,只见他的整个右背已经红肿起来,并快速溃烂,脓水淋漓。

原来,孟浩然背部的“背疽”因为饮酒暴食而发作了。随从忙请来医生,医生建议他立即停食保养。但孟浩然不听劝告,又吃了许多食物,导致“背疽”迅速恶化。

终于,在返回家乡途中,孟浩然因“背疽”不治,与世长辞,享年仅58岁。作为盛唐大诗人,他本该有更好的人生,却被这个顽疾夺去了生命。

与孟浩然同时期的开国名将徐达,也死于“背疽”。只不过,他的“背疽”很可能是由于遭到皇帝猜忌导致的心理压力所引起。

徐达归降朱元璋有功,但他毕竟出身贵族,朱元璋对他一直有所猜疑。晚年的徐达郁郁寡欢,才华难展,由此患上“背疽”。

洪武十一年(1378年),徐达上书请求退休,被批准。不久,他的背部就长出一个肿块,化脓溃烂,疼痛难忍。

朝中大臣们得知徐达生病的消息后,纷纷前去探视。可惜此时“背疽”已入膏肓,医治无效。最终,徐达只能倚靠衣架勉强站立,以示对皇帝的忠心,然后含恨而终,享年65岁。

五、穷者遭病痛折磨,富者求医无门

不仅是权贵名流,在古代,广大的穷苦百姓也常常死于“背疽”这样的顽疾。

古时多数普通百姓处境贫寒,常年劳作,卫生条件极差。他们往往身着粗布衣裳,而这种麻布质地的衣服对皮肤的摩擦很大,极易导致皮肤出现破损,因而患上“背疽”的概率就更高了。

一旦生了“背疽”,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又无力就医,穷苦百姓只能任其恶化。等到“背疽”溃烂、化脓时,穷人家里也无钱采买药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肉体被病魔一点点蚕食。

即使个别富裕一点的人家,也不见得就能治疗“背疽”。因为在古代,真正有本事的名医非常稀少,就算有钱也未必找得到高明医生。

据史料记载,一些达官贵人得了“背疽”,四处求医,也往往只能无功而返,最后只能任命。古代没有抗生素,医学水平有限,根本无法治好“背疽”这种严重的皮肤感染。

所以,无论贫富,一旦患上“背疽”,基本只能任由病魔摧残身体,挨到病发之时,然后含恨等待死亡的降临。这对古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绝望的折磨和煎熬。

六、医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感恩之心

今天,“背疽”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怕的绝症。这都得益于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古代有神农尝百草、扁鹊逆流而上,近现代更有“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出抗生素,钟南山等人对新发传染病不懈奋战。正是他们这些仁人志士的付出,才让我们脱离了古人生病难治的苦难。

如今,只要及时发现并正确用药,“背疽”完全可以治愈。我们要对历史上那些不畏艰险、追求医学进步的仁人志士心怀感激。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因为一点皮肤病而大惊小怪。

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如意时,想想古人面对“背疽”这样的绝症时的感受;当我们不满现在的医疗条件时,也要记得感谢为我们的健康付出心血的医务工作者。

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还停留在古人被顽疾折磨的阶段。感恩之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结语

“背疽”曾让多少古人心存绝望,我们要感谢时代进步,这一曾经的绝症已不再是生命的威胁。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让我们用感恩和珍惜来充实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蜀汉   项羽   东吴   古人   长出   享年   绝症   背部   名将   古代   孟浩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