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南唐之战有多“奇”?明明可以实力碾压,却偏偏围城靠计谋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在五代后期南方诸国,南唐国力最强,所以南唐国主也颇有平定中原之志,但屡受后周打击,国力大减,使其称霸中原之野心大为消减,而只思苟安江南。


1、赵匡胤的态度


961年(建隆二年)六月,南唐中主李璟郁郁而亡,其子李煜嗣位,史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李后主才华横溢,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对他评价道: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好高谈,不恤政事。”

面对新兴的强敌和日趋衰落的南唐国势,李后主也无良策,只能学其父亲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换来暂时的偏安局面。

有着更远大的目标的宋太祖,对李煜倒也客气相待,着力安抚、笼络,以便自己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其他割据势力。南唐中主李璟死后,李后主上表宋廷,希望追尊李璟为皇帝,宋太祖慨然允诺。

遇到南唐荒年,宋太祖还主动调拨粮食给予救济。但南唐国力因每年进献宋朝的贡物和为防备宋军而支出的巨额军费,而不堪重负。

宋朝平后蜀,李后主也遣使朝贡庆贺。甚至史称李后主还曾写信给南汉主刘鋹,劝其归降宋朝。

南汉主得书大怒,扣押南唐使臣,并复信李后主大骂。李后主为表忠心,赶紧将南汉主的回信上呈宋朝,于是宋太祖“始决意伐之”。

如此解说宋太祖征伐南汉的起因,其意大概一为宋朝出兵灭南汉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二为说明李后主的懦弱与愚蠢。

确实当时双方虽然各怀鬼胎,彼此心照不宣,但还算是和睦相处。但随着荆湖、后蜀、南汉被宋军次第攻灭,南方割据政权就仅存下南唐以及已唯宋朝马首是瞻的钱塘、清源三家,宋太祖对南唐的态度就逐渐不那么友善了。


李煜只想以卑微而恭顺的言辞和巨额的金银锦绮玩物来讨得宋朝欢心,维持醉生梦死之偏安现状。

显然这不符合宋太祖的愿望。


2、赵匡胤的反间计


971年(开宝四年)十一月,李后主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来开封朝贡,始将国号从“唐”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国主”,并再次请求宋太祖取消在诏书不称呼自己之名的特权。

已将经营江南排上议事日程的宋太祖即刻允准了,而且还留下李从善,不让他回转江南。

李后主大惧,赶紧于次年二月贬损南唐制度,把国主旨令“诏”贬称为“教”,将诸王降为国公,将中书、门下省降称左、右内史府,宰相降称左、右内史,尚书省降称为司会府,御史台降称司宪府,翰林院降称修文馆,枢密院降称光政院等,欲由此迟缓宋军的进攻。

不少南唐大臣已预料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南唐名臣徐锴于病逝时反而庆幸“吾今乃免为俘虏矣”。李后主也知这种表面文章作用有限,为求自保,故在明里遣使向宋朝表示臣服,暗中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

胸怀“天下”之志的宋太祖怎能容忍这一割据政权长久存在,而且在消灭荆湖、后蜀、南汉之后,宋朝国力大增,灭亡南唐的时机已趋成熟。

自972年(开宝五年)起,宋太祖屡次要李后主到开封来朝觐,欲不用战斗即让李后主自动交出南唐政权。但谁又肯轻易放弃权位,故将每年进献贡物数量增加许多的同时,李后主只是“称疾不行”,宋太祖对此倒一时也没辙,只是加紧备战。

南唐南都留守林仁肇骁勇善战,有威名,外号“林虎子”,对南唐忠心耿耿,故宋朝对他颇为畏忌,必欲除之而后快,故精心策划了一个反间计。

宋太祖先派人去江南,将林仁肇供奉在佛寺中的画像窃来,悬挂在宫中别殿之中。

有一天,宋太祖特意陪同扣留在开封的南唐郑王李从善来此殿观览,指着画像诈问李从善:“此何人?”

李从善自然一眼就认出:“似为江南林仁肇。”

宋太祖便说:“林仁肇即将来归顺,先寄画像为信物。”

又指着一座空宅说:“将以此宅赐与林仁肇。”

李从善信以为真,即将此语秘密传回金陵。李后主不知是计,竟用鸩酒毒死了林仁肇。


南唐自毁长城,为宋朝除去了兵吞江南的一大障碍。待到李后主成为宋朝阶下囚之后,曾后悔误杀林仁肇,铸成大错,但已无济于事了。

9?3年(开宝六年)四月,宋廷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江南,到准备渡江北还时,卢多逊遣人转告李后主说:“朝廷正在重修天下方志,史馆中独缺江南诸州者,愿各求一本以归。”

李后主不知是计,赶忙令手下连夜缮写校对,送到江边,卢多逊得到后即发船北归。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地形、屯戍远近、户口多寡等情况,皆为宋廷所知。

深知天子心意的卢多逊回朝后,即向天子上奏分析南唐“可取之状”。宋太祖对卢多逊的深谋远略和政治才干大为赏识,有意重用。

但就在宋太祖准备对南唐动手之时,发生了赵普罢相事件。

赵普罢相后不出一个月,一直受赵普抑制的皇弟开封尹赵光义封为晋王;同时,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廷美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皇子赵德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薛居正、枢密副使沈义伦同拜宰相;天平节度使石守信兼侍中,归德节度使高怀德、忠武节度使王审琦并加同平章事;翰林学士卢多逊升任参知政事,三司使楚昭辅为枢密副使。

数日后,又诏令晋王位居宰相之上,由此完全确立了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卢多逊升任参知政事,得以重用,当与其在赵普罢相中立下汗马功劳相关。而石守信诸人的加官,应是天子表示当年“杯酒释兵权”一事当由赵普负责,故特为他们加官以示慰抚。赵普被贬,为赵光义继位扫清了道路,影响重大。


3、醉生梦死的南唐君臣


随着内争的平息,宋军的兵锋再次指向江南。为分化敌人,减少阻力,宋太祖对南、北两边分别出了手。

南唐李后主本无心进取,此时面对强敌虎视眈眈,而国内财竭兵微,确实无力回天,便荒殆国务,只思苟且偷安享乐。

李后主十分信佛,用宫中之钱募人为僧,金陵僧尼因此多达万人。退朝后,他时常与皇后一起换上僧衣,诵读经书,顶礼膜拜,以致手上生茧,额上起包。

宋太祖听说后,精心挑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剃度为僧,南下金陵拜见李后主。

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甚为惬意,以为是真佛出世,尊号曰“小长老”,整天在一起念佛论禅,对治国安邦、边防守卫之事更是难得关心了。

当时李后主的宠臣张洎参与国家机密决策,因李后主不欲张洎远离左右,便特为张洎设置一官职,以皇宫后苑中的清辉殿取名,称清辉殿学士。张洎与太子太傅徐邈、太子太保徐游共居于澄心堂,秘密筹划国事。

南唐主的敕令,大都由澄心堂发出执行,宰相、枢密使形同虚职。


宋太祖因南唐为南方诸国中实力最强者,故南征前夕,为免北顾之忧,又让河北守将主动派人与辽约和。


4、南唐之战的战略方针


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争战历来视渡江为难。

正当宋太祖犯愁之时,一个名叫樊若水的江南人为他解决了这一难题。樊若水为南唐落第进士,因曾上书南唐李后主言政事,未被理睬,便决意北归宋朝。

樊若水深知宋军南下已成必然之势,故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北)长江江面上,以钓鱼为掩护,坐小船反复丈量江面宽窄深浅,终于获得了准确数据,然后至开封上书献在长江上架设浮桥渡江之策。

宋太祖大喜,授樊若水为舒州团练推官,命李后主将樊若水的家人送过长江来,李后主不敢有违,听命办理。

此后宋太祖力排“长江江阔水深,自古无建浮桥之事”之众议,于974年(开宝七年)七月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千艘,以备架设浮桥之用。

八月,吴越王钱俶遣其妻兄、行军司马孙承祐入贡,待其辞归时,宋太祖让孙承祐将宋军出师日期密告钱俶。

九月,宋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发兵十余万,战船数千艘,联合吴越军,五路并进,会攻南唐:

命曹彬与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判四方馆事田钦祚同领荆湖水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沿江顺流东进,攻取池州(今属安徽)以东长江南岸各要地,直指金陵。

命潘美与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东上閤门使梁迥同率步骑军集结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准备在和州与采石之间渡过长江,会合曹彬军围攻金陵。

命京师水军沿汴河而下,经大运河取道扬州进入长江,会合吴越军队攻取润州(今江苏镇江),从东面威胁金陵城。

以吴越王钱俶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吴越军数万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命宋将丁德裕为前锋,并监其军,从东面攻取常州(今属江苏),配合宋东路水军夺取润州。

命黄州刺史王明为池州至岳州(今湖南岳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武昌(今湖北武汉)、湖口(今属江西)方向的南唐军,阻击其东下赴援,掩护宋军主力东进。

这五路水陆大军中,以曹彬、潘美两路为主力,主攻方向选择在金陵西南面,而东路水军与吴越军两路为助攻,从东面牵制守卫金陵的南唐军,至于西路王明一军主要为牵制江西方向的南唐军。


5、赵匡胤的“师出有名”


宋太祖为博取民心,颇为注意维护自己“王者之师”形象,每次出兵都要求“师出有名”。


虽然宋太祖已命令吴越国王钱俶出兵配合宋军南下,又派颍州团练使曹翰先率军进驻荆南待命,在开封的宋军也做好出征准备,但南唐对宋朝恭顺驯服异常,一时没有合适的兴兵讨伐之借口。

于是宋太祖再次遣使臣催促李后主来开封觐见天子。

李后主虽然竭力想通过卑颜和巨额贡物来讨好宋太祖,以苟且眼前,但事到临头,却也不肯束手就擒。

在大臣陈乔、张泊建议下,李后主决定采取坚壁固守以老宋师的策略,欲通过旷日持久的相持作战,来消耗、疲惫宋军,求得生存,所以把南唐军队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各要地,重点屯驻于湖口、升州(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和润州三处,左右翼卫都城。

李后主还写信告诫吴越王钱俶唇亡齿寒之理,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

欲破坏吴越与宋结盟,以免南唐两面受敌。但此建议被钱俶所拒绝。

至此,面对宋朝皇帝以发动战争来逼迫自己入朝觐见的威胁,李后主在低声哀求之余,也不无决绝地表态:

“臣谨事大朝,是希冀获得保全宗祀之恩,不意今日如此,则有死而已。”

如若欺人太甚,则要以死相拼了。宋太祖经多年准备,对南唐军力了如指掌,所以对灭亡南唐政权甚有把握,现在军队已调发完毕,再遣使臣去江南催促李后主来朝,完全是为了给李后主加上一个“倔强不朝”的罪名,使自己“师出有名”。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水军出江陵,沿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濬率领载运用于架设浮桥渡江的巨竹、绳索的大舰及数千艘黄黑龙战船顺流跟进。

屯兵湖口的十万南唐军误以为这只是宋军例行巡江,故闭关自守,未加阻截,等到发觉情况有异,曹彬大军已顺利通过了湖口。

长江采石矶附近江面水深浪急,为保证长江浮桥架设成功,曹彬让郝守濬率工匠在水文条件与采石江面相仿的石牌镇(今安徽怀宁)试架浮桥,把数千艘战舰用巨竹、绳索维系,头尾相连搭成浮桥,一举成功。十二月九日,曹彬下令将石牌镇浮桥移于采石矶,系于石塔之上,三天后浮桥完成。

结集于和州的潘美所部马步军数万人从江北由浮桥顺利过江,如履平地。于此细节,可见宋太祖战前准备之周密。


6、如此君臣


当宋军在采石矶江面架设浮桥的消息传入金陵,李后主向大臣张洎询问对策,张洎说:“古来未闻能架设浮桥过江者,此事必不成。”


李后主也讥笑道:“吾亦以为儿戏耳。”

不料三天后浮桥架通,南唐君臣大为惊惧,赶紧派遣镇海节度使郑彦华与天德都虞候杜真分率水、步兵各万人,水陆并进反击。因南唐军兵力不足,相互间又不协同作战,先后被宋军击败。

宋灭南唐之战,是继西晋灭东吴之战和隋灭南朝陈之战以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渡江作战。

从战事进展情况来看,宋太祖采纳臣下建议,预先建造架设浮桥的战船,在长江下游成功架通跨江浮桥,突破长江天堑,保障后续部队继续南下,成为保证灭南唐之战成功的一大关键。

李后主过分依赖长江天险,从而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进行反击之良机,终致局面不可挽回。

宋军主力顺利渡过长江后,水陆并进,连克金陵西南的新林寨、白鹭洲和新林港,进逼金陵城;曹彬还分遣两支偏师进攻溧水(今属江苏)、宣州(今安徽宣城),以扫清金陵外围南唐守军,彻底孤立金陵城。

其他三路宋军也接连告捷,分守各地的南唐军自顾不暇,被各个击破。

十二月,金陵开始戒严,下令不再奉宋朝“正朔”,去“开宝”年号,只用甲子纪年;招募平民为兵,将城内外十万水陆大军前依秦淮河、背靠金陵城列阵防守。

975年(开宝八年)正月十七日,宋军正式开始攻城。为不失战机,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都监潘美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骑兵涉秦淮河强攻;大将李汉琼亦率所部强渡秦淮河,以大舰满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千人。

守护秦淮河的南唐军大败,退入城中。为迫使宋军从城下退军,南唐派水师溯江而上,企图夺取采石浮桥,切断江南宋军的后勤补给线,但又被潘美率军击破,南唐神卫都军头郑宾等将领被俘。二月,宋军又攻克金陵外关城,并击败南唐军多次反扑,对金陵城形成三面围攻的态势。

四月,吴越军兵围常州,南唐常州刺史禹万成登城拒守,但部将金成礼劫持禹万成,开门出降,常州陷落。不久,江阴(今属江苏)宁远军以及沿长江诸寨南唐守军也不战而降。

南唐亡在旦夕,但李后主自恃金陵城虎踞龙盘,地势险要,只要坚守壁垒,敌疲自退,故将政事交给陈乔、张洎,将兵权交给负责守卫都城的皇甫继勋,自己深处内宫,终日与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谈道,不问外事。

怎奈皇甫继勋本是纨绔子弟,少年骄贵,无能而又怕死,大敌当前,不思御敌之策,却不断散布悲观论调,并遣其子到城下宋营商议投降事宜。


直至五月间,李后主偶然登城巡视,才惊骇地发现城外旌旗遍野,金陵城已被重重围困。李后主怒杀皇甫继勋,急调屯驻湖口的大将朱令赟率军入援,并调兵增援作为金陵东面门户的润州城,以阻击宋、吴越联军自东面发起的进攻。

金陵形势愈益窘迫,李后主盼望的江上援兵,却因朱令赟受到宋西路军的牵制,并担心一旦离开湖口,被宋军断绝后路,所以迟迟不敢东进。

为抵抗宋军,李后主几乎将境内所有成年男子都征召入伍,因缺乏兵甲,甚至出现了“以纸为甲、以农具为兵器”的“白甲军”。


7、最后的努力


吴越军在攻克常州后,继续西上,在润州城下会合自扬州南下的宋东路水军,将润州城团团围住。九月间,镇守润州的南唐将领心怀贰心,打开城门出降。宋东路军攻克润州后,迅速赶赴金陵城下,与曹彬、潘美所率宋军主力会合。

李后主内外交困,一面严令朱令赟火速来援,一面又乘宋朝劝降使臣回去之机,派大臣徐铉去宋廷乞和。

深知徐铉学问和为人的宋朝大臣,就先告诉宋太祖说:“徐铉博学,有辩才,应先考虑好对策。”

宋太祖却笑答道:“卿只管去接引他入内,此外非卿所知也。”

果然徐铉一见宋太祖就说道:“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宋太祖也不答语,只是招呼徐铉上殿,让他把话说完。

徐铉就说:“李煜以小事大,就如儿子待父亲一般孝顺,未有过失,为何加以征讨?”

其论说反复数百言,宋太祖徐徐问道:“汝说父、子能分为两家乎?”

徐铉不料宋太祖有此话语,无法回答,快怏而归。

徐铉未能带回好消息,而上游传来的消息却更为糟糕。

在李后主反复催促下,驻军湖口的朱令赟也知形势危急,便率大军入援,号称15万,分乘长百余丈的木筏和能容纳千人的大舰顺江东下,直扑采石,欲冲断采石浮桥,断绝宋军长江南北的联络。

十月二十一日,朱令赟乘大舰航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皖水入江口),遭宋军刘遇部阻截,朱令赟遂用火油攻击宋军,不料正逢北风大起,火反烧向了自己,南唐军不战自溃。朱令赟见败局已定,投火自焚。南唐战棹都虞候王晖等将领被俘,数万件兵器为宋军缴获。南唐君臣日夜企盼的南唐最后一支有生力量就这样烟消云散,金陵旦夕且破。

陷入绝境的李后主只得让刚归金陵的徐铉再次出使开封,苦苦哀求宋太祖缓师:

“李煜侍奉大朝之礼甚是恭敬,只是因为有病,故未能入京觐见,非敢抗拒诏令也,乞缓兵,以保全一方之命。”

言语甚为肯切,反复辨说,语气亦逐渐强硬。


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便按剑怒喝道:

汝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只是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

如此豪爽之语,直透出军人本色,文士徐铉只能惶恐而退。

曹彬自围城以后,遵循宋太祖“使自归顺,不须急击”的指示,并不急于攻城,而是采用长围久困之法来迫使李后主投降。

十一月,曹彬写信劝告李后主停止抵抗,并明确宣告当于二十七日发起总攻,希望李后主放弃幻想,早日出降,以免全城生灵涂炭,但为李后主所拒绝。

李后主为表示至死不降的决心,命人在宫中堆起柴草,扬言城破时将全家赴火自焚。


二十七日,曹彬下令攻城,被围攻已一年的金陵城很快就被攻破。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李后主并无放火自焚的勇气,带着大臣走出宫门,奉表向曹彬投降,被俘到开封,南唐灭亡。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南唐   湖口   南汉   金陵   节度使   浮桥   长江   太祖   江南   宋朝   北宋   计谋   围城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