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第一枭雄,实力碾压李渊父子,手握王炸却错失良机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连年发动战争远征高句丽、兴修运河,导致国家民不聊生千疮百孔,以至于各地灾民纷纷揭竿起义或者是割据一方自立山头当土匪,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势力数不胜数,规模小的几十人大的达到数万人。


后来在经过群雄逐鹿中原最终花落李家,由李渊父子建立了中华民族一个强盛的朝代——唐朝。


但是在大家一开始掀桌的时候,最有希望夺魁定江山的并不是李渊父子,那时候的李渊只是一方太守,而最有希望夺魁的是同姓本家巅峰时期手握数十万重兵的李密。


李密并不是那电视剧里软弱无能、只会贪图享乐的李密,只是被丑化罢了。


历史真实的李密是真真切切的一位枭雄,是个文韬武略、军事才能、政治智慧集于一身的领导者。至于为什么最后错失良机与大运擦身而过,实在是有太多的因素了。


李密擅长谋划,拥有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在李密和杨玄感初次起兵的时候,李密已经拥有了长远的战略目标。


他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攻打占据山海关,趁着把杨广征讨高句丽的部队给关在外面。


中策就是攻打长安城,在关中招兵买马壮大势力和隋朝对抗。


下策是攻打洛阳,直接拿下要害。可惜当时的决定权并不在李密的手上,自诩为当代项羽的杨玄感选最危险的下策,结果兵败。


后来去瓦岗投奔翟让的时候,隋朝派遣当时的第一猛将前来征讨瓦岗寨,翟让曾经被张须陀打怕了每次都是侥幸逃生,所以对张须陀产生了阴影。


李密指挥瓦岗部队通过诈败埋伏诱敌深入,大败并斩杀张须陀,综上可见李密是一位合格的军事战略大家。



李密擅长收拢人心,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早年李密还没开始起兵的时候便知道财散人聚的道理,不仅常常散尽家财帮助亲朋好友,还收养天下贤士作为门客。所以当李密起兵的时候身边不乏支持者和追随者。


后来加盟瓦岗之后,在他的谋划下觉得第一要务就是攻打隋朝的粮仓。当打下第一座粮仓的时候,李密并没有把粮食运回去而是就地开仓放粮,受到他恩泽的灾民有几十万人,李密在民众中的威望也是达到顶峰。


在兵败投奔李渊之后又出走,结果被边关守城将士斩杀,李密的前部下徐世勣还冒着得罪朝廷的风险讨回他的尸首厚葬。如果不是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部下心中没有足够的威望,是没有这般待遇的。


巅峰时期的李密麾下兵马三四十万,民心所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仿佛占据了成事的一切条件,为什么最后还是逃不掉兵败的下场?


最重要的原因是瓦岗部队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历史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瓦岗的部队起义都是由于不满朝廷暴政而奋起反抗的,成员大多数为农民灾民和土匪,这些人的初衷只是为了吃饱穿暖,并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缺乏正规军队的统一性,稍有不慎就会溃散成一盘散沙。


这一点李密早就意识到了,但是他对于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行为无能为力,导致他无法展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一开始就制定好的战略占据关中,因为瓦岗军队部众都是由当地附近的民众组成,一旦背井离乡长途作战是会出事的,所以只能重蹈覆辙攻打洛阳,不出意外还是跟之前一样被隋朝军队夹击兵败。



其次是部队间阶级矛盾分化严重。李密和一部分军官是官宦世家和大户人家出身,在起兵时为了争取财阀大家族的支持,李密给这些财阀大户许诺归顺支持就可以享有官位。


这一举动招来了大批无产阶级出身的部下不满,导致队伍内渐渐离心离德再也不是铁板一块,战斗力凝聚力大大降低。


还有就是决策失误。当时李密为了夺取瓦岗的最高权力逼迫翟让让位,后来翟让的亲信怂恿翟让夺回权力被李密得知后,把翟让和参加此事的部将斩杀。


这一举动让李密失去相当大部分的的军心,要知道翟让可是瓦岗的创始人。后来的李密也逐渐的不再听取良将的意见而专断独行,兵败如山倒后悔莫及。


李氏当取天下这句谚语算是一语中的,只不过不是一开始作者设定的李密,而是韬光养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李渊父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关中   父子   财阀   农民起义   隋朝   洛阳   下策   灾民   错失良机   枭雄   部下   部队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