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1976:票证时代为何遭公知痛恨,背后的原因见识了人性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

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公知对老人家那个时代的票证恨之入骨,公知粉也附和称票证是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的铁证。

在他们眼里,票证限制了他们疯狂买买买的自由,票证限制了他们贪得无厌的私欲。

在他们眼里,老人家那个时代就没有半点好的地方,以至于他们对此恨之入骨。

其实说白了,他们恨的岂止是那个时代,他们最恨的是自己的父母没把他们生在灯塔国。

既然公知和公知粉都恨那个票证时代,那么我们就来拉开那个已经被尘封的票证时代的帷幕,让大家都了解一下,为什么公知和公知粉都恨票证时代,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之前我们讲过,抗美援朝时期,我们遇到了各种投机倒把的奸商,他们以各种奸诈的手段发国难财,由此我们不得不采取统购统销的方式。

更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我们实行全面封锁,造成我们既不能进口,也不能出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只能依靠国内,还有一点苏联和东欧市场,但是这个体量并不大。

另外,苏联援建我们的156个项目偏军重工业,没有多少轻工业,而轻工业需要广泛的市场,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获得利润,将利润用于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但我们缺少的正是轻工业,这就意味着客观上我们是缺乏市场的,因此很难做到市场化,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市场也是不足的。

正是因为缺少轻工业,所以会出现国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可能出现生产不足的情况,因此从生产端来说,客观上要求我们只能走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而很难走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

从消费端来看,当时我们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烂摊子,国民经济极其脆弱,我们当时连火柴都生产不出来。

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前,已经通过金圆券将国民手里的黄金洗劫一空,国民已经没有什么消费能力。

没有消费能力,还搞什么市场化呢?你让国民拿什么来消费呢?

从市场端来看,当时我们的市场主要是私营经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国营经济,如果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那么市场基本上由资本家说了算。

因为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资本家可以囤货居奇,他们可以控制粮价,如果我们不能向市场提供大量的粮食来平抑价格,那么老百姓就可能买不起米,吃不起饭。

这时候老百姓可不会把气撒到资本家头上,因为资本家早就跟老百姓说过了,“我们可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不是我们不想降价,而是市场行情就摆在这里。”

最终资本家会把民众的怨气都往我们政府头上引,而这一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遭遇了这样一场危机。

关于这场危机,我们留到后面来讲。

吃饭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就会面临再次革命的风险。

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国际到国内,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到市场端,在物质匮乏和生产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当时只能选择走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

吃多少用多少,都要先计划好之后,再给生产单位定生产指标。

有人会问,这需要什么计划?难道生产多了还不好吗?

问这话的人,一看就是不懂经济学的人。

生产难道不需要原材料吗?原材料难道不需要成本吗?

当时我们被西方全面封锁,哪来那么多的原材料?我们当时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无法发现和开采矿山油田。

另外,你毫无节制地生产那么多的产品,老百姓没有这么大的消费力,你的产品卖给谁?积压起来难道不是资源的浪费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一股脑儿地生产各种碗,大的小的,白瓷的带色的,镶边的彩绘的,一应俱全,但是能卖给多少人呢?当时大家手里都没几个钱,碗里也没几个菜,买那么多碗来做什么呢?

正是基于当时的国情,我们选择的是计划经济。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是计划经济的胜利,西方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早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国家个个都被打趴下了,波兰抵抗了几天?法国抵抗了几天?英国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也早就完蛋了。

最后几个硬骨头的国家,苏联、美国、德国、日本,哪一个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主导的国家主义?

市场经济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国家的战争,都要亡国灭种了,一切都由国家来统一采购调拨,谁还跟你按市场需求讨价还价。

因此,当时在世界大行其道的就是计划经济。

我们在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实际上从1953年开始就进入了票证时代,而第一张粮票发行从1955年开始。

当时的票分为全国票和区域票,从最开始的粮食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粮票之外,还有油票、布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肥皂票、棉花票、醋票、酱油票、车票、粪票、理发票、结婚补助票、死亡补助票、生育补助票等等,甚至连女人用的月经带票都有。

走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进入票证时代,无疑是当时客观选择的结果,今天公知们认为这是贫穷落后的特征,但票证时代体现了尽可能的公平。

有了粮票,你就可以拿粮票买米,没有粮票,你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粮食,而且粮食采用定量制度,即使是领导干部,也不能多占一口。

这种制度对于当时收入较高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因为货币不是唯一购买的手段,因此即使有钱也无济于事。

当时工资普遍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多数人每月的工资从30到100元不等,因此,虽然当时的差距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工资制度分为政工体系和技术体系,政工体系的工资分为30档,技术体系的工资分为18档,每个工种又分为不同级别。

最高和最低之间有差距,比如当时最高工资可到600元,而最低工资只有50元左右,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相邻两个等级之间差距较小,并不是像公知所说当时搞大锅饭,实行平均主义。

根据2019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有6亿人的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但是,有些人的月薪则高达上千万,两者的差距上万倍。

即使不看极端情况,以普通消费者的水平来看,过去5分钱看一场电影,如今最优惠的学生票也要30元以上,消费是过去的600多倍,以此推算,现在的月收入要达到6万以上,才相当于当时100元工资的购买力。

因此,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采用货币来决定购买力的话,每个家庭的购买力就会存在差异。

如果单纯以货币来购买,而不实行票证,那么类似公知这种收入高的家庭,他们就可以把钱都拿出来购买粮食和物资,其他收入少的家庭可能就会出现缺吃少穿的情况。

但因为票证限制,即使老人家的口粮也是定量,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化,因此导致这些公知家庭的手里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

今天的公知看票证时代以一种仇恨的心态,背后的原因便在于此。

这些公知的家庭当年算得上是“有钱人”,虽然算不上最高的收入,但是相比普通家庭,还是算“高收入”人群。

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实行货币化的原因,所以导致他们不能多吃多占,这才是他们怀恨在心的真正原因。

他们这群人只顾自己,怎么会管他人的死活呢?

如果靠货币来决定购买力,那么有的家庭则可以天天吃饱穿暖,而有的家庭则可能因为挨饿受冻而死去,因此票证无疑保证了公平性,让人人都能活下去。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进行一切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先保证人的基本生存。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这么点有限的资源,为了保证让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实行票证可谓是功不可没。

10个人的馒头20个人分,确实人人都吃不饱,但不至于让10个人活着,让另外10个人饿死,而是让20个人都活下来,这就是票证所能起到的作用。

票证时代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没有囤货居奇的奸商。

因为当时没有货币化,因此有钱不代表有购买力,没有票证,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购买,因此不存在囤货居奇的情况。

没有囤积居奇的可能性,也就从客观上杜绝了抬高物价造成通胀的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就少了经济波动带来的折腾。

从1959年开始,我们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进入六十年代之后,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在那个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我们就是靠着票证来度过重重难关。

当时如果没有票证的保证,而是让市场来决定,那么物价是否会上涨,多少家庭会买不起米,又有多少人会因此而失业,社会将出现怎样的危机或未可知。

但是在公知们看来,票证时代的经济怎么能满足他们的私欲呢?毕竟他们只顾自己能不能吃饱穿暖,而根本不顾他人的死活。

票证时代并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面对经济危机做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票证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活下去,能够一起度过难关。

为什么当时过年的年味很足,因为大家都盼着过年,过年可以都把手里攒下来的票用来买新衣服,买肉包饺子,一家人在新年里过得其乐融融。

如今没有购买限制了,天天都可以穿新衣服,吃得满嘴流油,但过年却没有了过去的年味儿,除了排场之外,当年那种温馨与幸福已经消失殆尽。

现在的人怀念老人家的时代,不是怀念那个时代的苦,而是怀念那个苦的时代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

如果你想了解过去那个时代的真相,请关注下一篇《学习雷锋:平凡而伟大》。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票证   统购统销   时代   粮票   购买力   资本家   计划经济   见识   人性   工资   原因   家庭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