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肠胃系统是消耗系统(C 系统)


六腑之所以是一个消耗系统,是因为它的属性决定的,肠道系统是一个高热系统,消化的本质就是通过高热来活化食物,以维持自身的需要,和细胞的活性。在肠梗阻、腹泻等一系列的病症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表现与体表的表现有类似的地方,这个问题温病学派研究较多。

六腑属阳,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内在能量环境,这是动物形成的根本原因,植物靠外界供给太阳能,动物能够自己生产各式各样的能量,以维持五脏的生理机能,与肠道形成一个平衡关系。这与体表环境与五脏沟通是一致的。也是能量环境的因素。

其中胃就是提供的水热能,叫阳明,代表太阳直晒的意思。中医小肠应该包含结肠,这个属于电解质及脂肪的回收部位,与磷脂、骨质等有直接关系,它的热度叫胃和大肠小的多,属于吸收稳定结构的部位,它的离子转运模式也与太阳经有关,大肠供下焦的热能。胆提供胆碱,属于抗湿性热能和抗寒性热能,一般生活在湿润环境下的人应该多食用胆碱类食品。 以伤寒论为代表的阳明腑实症里,就体现出了肠胃的高热,而高热是平滑肌的特性之一,骨骼肌更多输出的是运动,平滑肌(或其他部位)更多输出是热量。而辛味药及粥食就提前完成了这个过程。

生食动物的表现更加明显,而人类自从用火以后,完成了外界能量与肠胃热量的补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效条件,促进智力和能量的进化。但对环境的适应力变低了。所以一旦接触到凉食或者生食,更容易生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阳明腑实症是不是吃生食就好了!


肠道就是这样的部位,不仅仅滋养人本身,它活化的食物还滋养了很多的微生物,甚至是蛔虫,活化就是能量产生的过程。一些不依赖氧化能量的细菌也能生存。像厥阴病的蛔厥就是一种肠道能量变弱,不能生养蛔虫,导致蛔虫的应激反应。因为蛔虫除了肠道能量,不能依赖于氧气生存。

肠道内也是一个外系统,和皮肤一样,也有热解旁流的说法,这种与出汗是无异的。热是消耗水分的,所以肠道疾病很大一部分是与水相关的疾病。中医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多讲。

六腑内也有很多激素,能够与五脏产生关系,例如胆碱在肌肉和肝为疲劳剂,在肠胃就是兴奋剂。因此他们大多数与对应内脏是矛盾关系,可以举一反三,这里不多说了。五脏六腑运动在神经的运动中具有协调一致性,神经兴奋和抑制在五脏均体现一致性。

1、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在中医里,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准确说取决于乙酰胆碱,这是中辐射能体系,它受胆汁组分变化的影响,主要是胆汁酸、胆碱等。中医讲少阳厥阴主枢,这个概念有深层次含义,“半表半里”意味它是天平的中轴,它作为生物电能 (寒性能量)与热能之间的“调解人”角色。乙酰胆碱的高波动性(易失活性)是一个显著特点,维持了能量传输的敏感性和运动的灵活性。

人体摄食调节的核心在于透明质酸的浓度,摄氧调节的为氢氧之间的关系,人体能量调节指的就是乙酰胆碱,肝胆表里包括运动能和辐射能,既能调节三大能量体系的平衡,又能调节生物电输出,形成生物电控制。乙酰胆碱是一种平衡体系,它的性能波动已知的是与碱金属离子、酸碱度、热能等都有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物质能够替代这个能量调节。

1、首先是酸碱平衡,人体是一种酸碱平衡体系,这好比西医的一种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争论,其实,二种都是错误言论,属于片面分析,是非两面论情况下的极端思维,这本身就源于西医的非系统论,假定人体是单一物质。

而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含义在于酸碱调节,起到人体能量的居中调节角色,胆就是酸碱度的控制器官,而乙酰胆碱作为一个酸碱平衡产物,它的作用与酸碱度直接相关,这包括胆碱与胆汁酸的比例问题,其中少阳病的口苦就是胆碱升高。酸性与碱性情况下,身体机能各不相同,碱性体质情况下,它发挥的效能低。酸性体质下,乙酰胆碱效能最高。这就为柴胡、当归等酸性中药提供了依据,为系统运动方向提供调节作用。


2、其次是碱金属离子,准确说,碱金属离子的平衡在于生物电能体系,与肾上腺素能息息相关,但它对乙酰胆碱的活性调节同样有效,钙钠离子对于乙酰胆碱的释放具有调节意义,使得乙酰胆碱能够介入生物电能体系调节。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能够产生作用,他们的逻辑还需要更多的分析。

3、在此就是热能系统,但乙酰胆碱也能够直接切断呼吸链的质子传递,也具备热能效应,这点与甲状腺素效应相同。所以乙酰胆碱在碱性和热能成分作 用下,逐渐降低其效应,也形成能量调节机制。乙酰胆碱造成高磷体系,它也是具备温室效应的物质。

胆碱能就是生长发育的开始,种子的乙酰胆碱就证明这一点,而人体内的胆碱对于心脏活动,对于DNA的解螺旋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辐射能不是一个坏的东西,它等同于体内太阳能,这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有实验证明,乙酰胆碱就可以模拟红光性能,对地下种子发芽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辐射能的证据。

老鼠在阴暗地方啊,能够不晒太阳就能维持辐射能,虽然这个辐射能并非很高,受到核辐射的老鼠会变大。胆碱解螺旋的,心跳很容易理解,心跳取决于胆碱能,中医属火,提高辐射能能够促进心脏跳动。而血栓类等疾病更多的是能量性衰弱。日前新闻上,大蛇定期晒太阳,就是大蛇衰老,导致胆碱能体系衰弱,需要晒太阳来补充辐射能。而蝙蝠也是一种这个体系,在衰老情况下,是有一定视力的。

“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这些所说皆与能量调节,能量循环有关。我们来看下中医风论。


中医把风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百病风为长,这个风到底是什么含义?本文为你揭示。本文以能量交换原理为基础,具体参见前期文章。

中医里的风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五运六气的风,一个是风论的风。其中五运六气的风,就代表蒸发降温,这个特点是有风则寒,无风则热,外界的风飘忽不定,一会有一会儿无,造成能量交换的特殊性,人体根据体感温度情况不断变化,体感温度的无常,很可能造成人体寒热转换不利,这里首先攻击的就是 运动著称的胆碱能神经系统。人若无法跟上外界能量环境的变化,很可能造成疾病,也就是,内部寒冷状态遇到风吹降温将会更寒,内部高热遇到无风闷热,将会更热,都会增强效应,这就会提高人体的负担,就好比高血压又加压。


而作为风论的风,是人体自身产的风,这个风就是飘忽不定的意思,根据肝的属性、物质特点、能量交换分析,这个风指的就是乙酰胆碱的高波动性,西医称乙酰胆碱具备易失活性,这是一个意思,就是不稳定的特点,这是生命运动性的基础保证。

外部风有风则冷、无风则热的特点,乙酰胆碱相当于中医的木, “木”生“风”是乙酰胆碱的波动,在不同酸碱体质下,它的状态是不同的,偏碱性则热(胆碱酯酶升高),偏酸性则寒(乳酸、谷氨酸等),乙酰胆碱效能升高,内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如果乙酰胆碱聚集不动(类似痉挛,就是酸碱转换失常),内则不通,外不得泄(意思运动能失常)。如果热化,辐射能增强,入阳明经(热能体系),增加热能。如果寒化,运动能后,乳酸增强及乙酰胆碱聚集,不能及时排除。将“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作为风府的延髓属于中间控制节点,是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的结构,处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转换位置,更加敏感和波动的性质。而乙酰胆碱供应在脊神经的节前神经,都属于风的控制范围,另外脊神经节也属于乙酰胆碱的控制区,这契合了内经风论的“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的说法。 这里风就代表能量体系紊乱,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也就是说它表现的不是或寒或热,而是寒热错杂,变化快,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运动性出汗,天气冷也能出汗。


这种运动性质,代表着能量体系的紊乱。常因局部的运动而导致生物电流转失常,导致其他组织结构性的破坏,较中风,这是又一个特点。这就是风论。一个特殊的能量病因。而中风多属于胆碱解 DNA 螺旋有关,对能量结构的破坏作用。例如脱髓鞘病。

以此来看,乙酰胆碱就是人体能量的调节中枢,中医对药物的能量属性到了精确的地步,例如黄连黄芩苦寒,这个苦寒很容易理解为苦性的寒,实际上是错误的,黄连黄芩是苦加寒,这个苦代表胆碱,可以增强辐射能,这个寒是针对热能和生物电能而言,黄芩黄连就具备清热能、肾上腺素能的能力,单纯性的提高胆碱性热能,黄连的碱促进辐射能。推而广之,我划分的石性离子为热能体系,其中石膏辛寒,辛在硫,寒在钙,所以这个定性非常准确。

这就是中医的风,人体能量运动的核心就是肝胆,它涉及运转体系,和能量循环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辐射能   乙酰胆碱   胆碱   肠道   热能   酸碱   肠胃   消耗   能量   中医   人体   体系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