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前言


提到安史之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安史之乱以及它发生的背景?然后才能了解安史之乱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乃是因为叛乱以安禄山、史思明两位胡人为首而得名,又因为此次叛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经三朝(玄宗、肃宗、代宗),持续八年之久,直到唐代宗时才基本平定。它给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至此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战役图


二、安史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唐朝经历太宗、高宗、武则天等几代人的努力,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到达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此时,天下承平已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玄宗逐渐丧失励精图治之心,耽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逐渐落入李林甫、杨国忠等手中,言路闭塞,贤才遭贬,朝纲渐渐混乱。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朝初期,朝廷一直有个习俗,在外立功的边将回朝可以出任仆射等职,即“出将入相”,极致的尊荣。但李林甫当政期间,为避免他人分自己之权,杜绝边将入朝,上书玄宗任用胡人为镇守边疆的节度使(唐时胡人基本没有入相的资格),且不让汉臣予以牵制,被玄宗采纳,胡人得以独掌大权,拥兵自重。

李林甫

随着唐初“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开始推行,各镇节度使开始掌握兵权。且玄宗志在削平四夷,所以边疆军队不断扩充,至开元十年,已高达四十余万!为了解决庞大的军费,玄宗将边区财权、行政权等都下放给节度使,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俨然“国中之国”,而此时天子的中央军不足十万,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子被置于掌中犹如玩物”的危机在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

外重内轻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禄山凭借自己善于投机的手段,认杨贵妃为干娘,大量贿赂李林甫等重臣,极尽阿谀之能事,逐渐获得玄宗和李林甫等人的信任,独掌三镇大权。李林甫为人极为精明,当政期间,尚能驾驭安禄山,使其不敢窥探神器(安禄山非常惧怕李林甫)。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加剧,最终野心膨胀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旗号悍然发动叛乱,至此,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平叛局面。

安禄山


三、安史之乱的负面影响


1、社会混乱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遇空前浩劫,人烟断绝,十室九空,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经过战乱,广大老百姓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

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连续不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藩镇割据。从公元763年平叛安史之乱至公元979北宋统一,200多年的时间里,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始终无法消除,平而复叛的局面循环往复。藩镇混战不休,甚至对抗中央,社会一直处于混乱时期,再也没有稳定的时间恢复发展。此后,由盛转衰的唐王朝经历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落日余晖的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混战不休

3、边疆空虚

安史之乱使大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吐蕃军队乘虚而入,尽占陇右及河西走廊一带,屡屡威胁着唐都长安等,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边防军

4、破坏了北方经济、加重了百姓负担

安史之乱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和经济严重损失,朝廷繁重赋税落在仅剩的百姓身上,许多无力缴纳赋税的百姓揭竿而起,形成唐中后期一次次的农民起义,最终吟出“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领导唐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吹响了大唐谢幕的号角。


四、总结


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唐朝对地方的控制不复唐初的强势有力,藩镇割据、边疆空虚、百姓负担过重都加剧了社会混乱,此后,唐朝再也没有稳定的时间恢复发展,割据混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随着时间地推移,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所以说,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安史之乱   胡人   唐朝   开元   藩镇   大唐   王朝   节度使   农民起义   边疆   转折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