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到过最智障的谣言是什么?


2020年7月15日,一位网友在抖音上分享了一段短视频。内容是北京市民在西二旗地铁站的客流高峰时,仍然遵守秩序上下车的画面。

在视频的简介中,发布视频的网友说得很清楚:“曾经的积贫积弱,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努力变成了今天的富强、尊严与文明!”


一个多月后的9月7日,这个视频出现在了国外某社交平台上,但简介内容完全变了。

地点变成了日本的新宿站,至于感叹则变成了这幅摸样。


当天晚上,这则推文“出口转内销”,被某网友发布在了国内的社交平台。

这位博主想表达的意思上一位大差不差,也是称赞日本人的素质极高,“秩序井然,互不指责,先下后上是必须的”。


第二天,另一位大V也转发了视频,但措辞就没有上一位委婉了。

同样的视频,他的文案是这样的:

日本人没有文明码,文明世界一流。

我们有文明码,不文明。

我们不仅不文明,我们还不会反省与反思。

这位大V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想哪怕只是略懂中文的人,应该都能理解。


然而,这为大V阴阳怪气“捧一踩一”的言论发出去没多久,马上就有网友认出来,这个所谓的“日本新宿站”,其实是北京地铁西二旗站。

面对网友的质疑和提醒,这位大V虽然表示了歉意,但嘴上是一点也不服输,讽刺骂他的网友是“苍蝇”。


到了当天晚上,该大V又发了一篇给自己洗白的微博,声称有网友私信他,说视频确实是在日本拍摄的。只是地点搞错了,不是新宿站,而是“西セカンドバナー駅”。

发布洗白微博的同时,该大V继续扮猪吃老虎,又开始以一种看透了世界的嘴脸教育起了网友“这件事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教育”。


然而,当该大V以为自己扳回了一成的时候,马上又遭到了一记重击。

有网友用翻译软件翻译“西セカンドバナー駅”。

发现所谓的“西セカンドバナー駅”,其实就是西二旗。


本以为自己找到了友军,结果却发现友军在故意钓鱼。

这一下,该大V的面子挂不住了。

为了掩饰尴尬,这名大V随即发布了一条莫名其妙,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想表达意思的微博。


见该大V死鸭子嘴硬,有网友直接把抖音上的原视频发给了他。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这名大V最终发了一条正式道歉声明,“我对今天所有批评、指责、打脸的博友再次表示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的,及时的,我最后对此前我的辩解、删帖、拉黑一并表示道歉!”

实际上,不管是国外某社交平台上的推文,还是国内社交平台上的“出口转内销”,视频的最下方都清楚地写着六个大字:秩序、尊严、文明。

日本人虽然也使用汉字,但日文中的汉字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不同。

比如“尊严”,在日语中就写作“尊厳”。


这么明显的错漏,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不经查证就选择无脑相信,并点赞,转发?

说白了,今天的很多人,脑子里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思维公示,即认为外国都是好的、干净的、文明的。中国都是坏的、肮脏的、不文明的。

所谓捧外踩中,崇洋媚外,已经深入到了这些人的骨髓中。

至于他们的转发内容的真实性,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网络上可谓是不胜枚举。

几个月前,国外一位自由职业者为《战锤》游戏设计了一批3D模型角色。


不久后,在国外某某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下面的图文。

说这是“5000多年前苏美尔人雕塑的铜像”,顺带还贬低了一把中国文明。


很快,国内有人嗅到了味道,立即在微博上转载。内容大差不差,极力崇洋媚外,捧外踩中。


紧接着,添油加醋的伪专家就来了,洋洋洒洒两百多字,真可谓开局就一张图,剩下全靠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是信了。


这么好的题材,大V怎么能错过呢?

随着大V的入场,常见的套路又来了:中国就是不行,中国文明就是不如国外文明。

至于说,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曾经的苏美尔文明在哪里(伊拉克南部),苏美尔人往西走,到底是会走到中国,还是走到埃及或希腊,大V根本不关心。

他们纯粹只是想给中国人和中华文明找个洋爹罢了。


什么?你说你不想认洋爹?

那些人会义正言辞的批评你:“愚昧,无知,不懂反思。洋爹的臭脚很香,我就舔了,你们为什么还不舔?”

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

某人的进口汽车坏了,配件需要从德国发货,友人戏谑道:不用买,你把后备箱打开仔细找,里面肯定有德国人之前储存的配件,还是用油纸包包好的,嘎嘎新,再找找,没准儿油纸包里还能跳出两个德国修车工。


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生火车脱轨事故,有网友“提醒”德国方面:在铁轨旁边挖一挖,应该能找到几个油纸包,里面有提前备好的零件和抢修人员,光亮如新。

凡此种种,“德国油纸包”成了一个网络热梗,而这个热梗的出处则是另外一个网络热梗“青岛下水道”。


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青岛下水道”这个事情时还没有“德国油纸包”,当时网络传言:青岛城区之所以下大雨不积水,原因是德国一百年前在殖民青岛时期修建的下水道特别好。

当时看了相关帖子就有些半信半疑,半信是因为德国当年殖民青岛时确实大兴土木来着,他们是打算将青岛建立成一个“模范殖民地”。

德国起步晚,统一之后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国瓜分差不多了,为了抗衡英法,德国就想用殖民地的质量压倒英法的数量,采用建设性开发殖民地的思路,而不是英法那种破坏性开发和攫取的方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德国确实在青岛干了一些实事,这是历史。


半疑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原因,了解青岛地貌的人都知道,青岛不仅三面环海,市区和周围是一个斜坡地形,从崂山到海面有上千米的落差,这种地形地貌,想让青岛城区积水可不容易。虽然不排除城区个别洼地也会积水,但在青岛大规模积水很难发生。

另一个则是历史原因,青岛的城区可不小,而德国人在青岛满打满算也就呆了十七年,如果一百年前德国造的下水道能满足这么大的青岛城区使用,那估计德国人在青岛啥也没干,光修下水道了,这恐怕不是殖民,这是援建下水道来了。

所以,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德国殖民时造的下水道好,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青岛下水道”之后,紧接着就是“德国油纸包”:德国人撤离青岛一百年后,当年修的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青岛当地部门联系当年修下水道的德国公司,按照对方指引在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的地方三米范围内找到了配件仓库,里面的配件都用油纸包包着,光亮如新。

其实,大多数人看到“德国油纸包”后都会明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读者体”谣言,太扯淡了,也太侮辱读者智商了。

只说一点,下水道是什么高精尖设备,都过去一百多年了,都二十一世纪了我国还造不了还需要进口?甚至还必须找到原厂才行,其他厂的配件还配不上?进口汽车也没这么娇贵吧。

但是,如此不合常理的谣言在网络上却非常有市场,这就让人感到好奇,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是怎么火起来的呢?火到满网都是的?


所谓“青岛下水道”的神话最早可以上溯到1991年台湾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过场戏,学校教官在卫生室里和女校医闲聊,台词如下:

我祖籍是青岛,青岛那个地方啊,它的建筑特别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的下水道,做得特别大,特别宽,你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积水。


这段话主要以画外音出现,导演安排这段过场戏估计也没有太多想法,可能主要是为了反映一些逃台山东老兵的思乡之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段台词之后也在网络上被一些人拿来说事儿。


一般认为,颂扬“德国造青岛下水道”最早的文章应该出自2009年的《齐鲁晚报》,文章题目是《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作者笔名是冬亥。

这篇文章从青岛出土了德国造排水管道这件事入手,谈到了一些德国造下水道的优点,比如造型和理念在当年都是很先进的。

这篇文章不论是从角度还是内容上看还是相对客观的,比如文章中着重提到了当年德国造下水道只能满足青岛老城区部分人使用,如今青岛已经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年的下水道已经没法满足青岛,我们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此外,该文还强调了当年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施工质量确实很好,但所有的下水道工程都是中国工人修建的,属于中国制造。

至于“德国油纸包”,这篇文章里并没有提及。

在这篇文章之前,表扬青岛德国下水道的文章肯定也有,但没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之后,关于“青岛下水道”的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


2010年5月28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福寿沟、紫禁城、青岛老城讲述了:老城不怕淹的故事》,作者是该报实习记者丁敏帅。

这篇文章在关于青岛老城下水道的段落里大量引用甚至直接照抄了《齐鲁晚报》上冬亥所写的《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


这个实习记者丁敏帅可能觉得原文照抄同行实在有辱斯文,于是他自己又往文章里加了一个“佐证材料”,也就是著名的“德国油纸包”,他在原文中写的是“油布包”,而且还加了一个之后被广泛采用的形容词:光亮如新。

当然,这个所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也不一定是丁敏帅自己发明的,也有可能是他在网络上或现实中听来的,然后没经过调查就添油加醋写到了自己文章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末尾还写了青岛人对下水道井盖的称呼:古力盖,来源于德语:gully。


2010年6月,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篇《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参考了上面提到的《齐鲁晚报》和《中国文化报》两篇文章。

而在内容上,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客观陈述了一些事实,同时也塞进了一些有私货嫌疑的文字。


文章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一看下完暴雨后街道会不会积水严重。

《南都周刊》不无感慨评价道:如果用龙应台的衡量标准,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了先进行列。

PS:如果按照龙应台的标准,现在的德国应该属于发展中国家,韩国也是。

当然,从整体上看,你不能说《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就有问题,尤其是该文也没有采信那个滑稽到可笑的“德国油纸包”,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带着一些“抬德贬中”味道,感觉青岛发展这么好全是德国人殖民十七年的功劳,这就带给很多读者一种“殖民有理”的感觉。


由于南方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该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同时也被更多人洗稿,洗稿过程中又加入了所谓“德国油纸包”,然后“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在各种相关文章下面,充斥着一些如“希望全国被殖民”和“希望青岛永远当殖民地”的奇葩评论,让人不忍直视。


由于相关文章和帖子太多,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各种辟谣文章也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事实的作用。

有相关专家也介绍了情况,青岛城区之所以很少积水的原因除了特殊的丘陵地形外,还和青岛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有关,而在青岛城区总计长度达三千公里的下水道里,所谓德国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三公里,占比只有千分之一。

如果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有不到三公里的德国造下水道,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本来随着辟谣文章不断出现,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的传言已经式微,但随着2013年前后一波名人的旧谣重炒,传言又热闹起来。


在传播该谣言的名人里,有孙姓老演员,有郎姓财经专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万科王石。

要知道,王石不仅是名人,他还是一位房地产公司大佬,相对于演员和财经专家来,对于下水道和油纸包,他的身份显然更有说服力,于是“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彻底成为网络热梗。王石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了网友们调侃的对象。


说在最后,客观来讲,一百多年前,德国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理念和工艺确实是先进的,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鉴学习,这是历史也是事实,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但是,如果不顾现实地形地貌的影响,把偌大青岛城区几千公里地下管网建设的功劳全送给德国侵略者,这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甚至是带着恶意的谣言。

至于所谓“德国油纸包”,不过是在恶意的谣言前面加上了滑稽二字,让这个谣言变成了“恶意的、滑稽的、低智商的谣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英法   谣言   油纸   智障   德国   青岛   下水道   积水   中国   城区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