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好不好,到底是锅还是馅料重要?

作者 | 黄饺叨(公众号“黄三刀”,欢迎关注)

在高校工作已久,耳濡目染之下,多少懂得一点“术语”和“行话”。什么核心期刊、中科院分区、SCI、CSSCI、EI收录、NSC三大刊、主刊子刊等等。


不说信手拈来就讲,也算常常挂在嘴边。总之,隔行如隔山,只要能偶尔镇住亲戚朋友,让他们感到不明觉厉。就可以了。


不明觉厉,也是相对的。您比如做生意的,哪在乎你论文发表多少顶刊封面,能转化成生产力,能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所以,在老百姓眼里,发表论文好像很厉害,但它能干嘛,似乎也不太明白。需要做一些形象的比喻。


论文写好了,就好比饺子包好了。


从本质上讲,论文是自己学术观点和科学实践的载体。发表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和获得同行认可;把饺子煮熟是为了充饥和欣赏美味。


论文投到什么期刊发表,就好比饺子用什么锅去煮饺子。


主办方“级别”不等、各种“等级”的期刊呢,就好比铁锅、铜锅、精钢锅等等。


锅有的大,可以装多一点饺子;有的小,只能装少一点饺子。


理论上,小锅煮出来的饺子更好吃一点,因为火候容易掌握;大锅煮出来的饺子显而易见,糊底的可能性高一些。


其实不管锅大锅小,它只是一口煮饺子的工具锅。


由于科技评价的异化,用期刊载体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就好比用煮饺子的锅去评价饺子味道的好和差,以及营养的丰富程度。


提升职称靠论文数量、他引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就好比大家伙比赛吃饺子,吃50个饺子的人一定比吃30个饺子的人能胜出。


因为比赛的规则是,看谁吃得多。


但吃得多只能证明饭量大,并不一定证明所吃的饺子味道好,也不与身体更健康产生直接关系。当然了,也可能饺子好吃才吃得多,但一定不是吃得多就身体好。


我们似乎更应该关注饺子是什么馅。是素的还是荤的,是猪肉酸菜、三鲜,还是韭菜鸡蛋、白菜?


锅的精致花边、不粘锅材质、传导热量快等特点,只能说明花了更多的经费,所耗纳税人的钱更盛,并不能证明饺子的味道更鲜美。


长期以来,个别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术“权威”片面强调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仿佛忘了锅只能把饺子煮熟,煮饺子的锅永远不可能改变饺子的“馅”。


这“馅”是饺子的灵魂,好比国家创新能力的实质,也就是说,有没有营养,就看这一坨了。


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好比这“馅”的调味料,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饺子的味道。


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


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主办方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这些如同恰到好处的盐和味精,能激发饺子的最佳口感。


当然了,饺子皮也很重要,关乎嚼劲。总之,要重视饺子馅而不是煮饺子的锅!


因为无论多贵重的精钢锅,都不可能把素菜饺子煮成荤菜饺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饺子   大锅   因子   好不好   重视   味道   期刊   数量   学术   评价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