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土县丞杨宗周家史

杨宗周(生卒年月不详),彝族,名勒昂,鲁魁山彝族头目,历任新平守备、忠顺营副将、两新(新平、新嶍营)土副将、新平土县丞职。远祖象将军载乾墓志铭载:“象翁载乾系出弘农,始祖讳荣,江南上元人,前明千户侯。洪武十四年,从颖川侯傅(友德)将军、永昌侯蓝(玉)将军、西平侯沐(英)将军征滇于云南、曲靖、东川、乌蒙诸部,继平段氏,军功世袭指挥,亦岁直(置)虞吏,遂家大理。三世祖领绥公分支楚雄南界夺庄村,五世祖山德公移居临安州,太翁茂林公生翁昆玉,有载乾。象翁素怀大志,应从事业,精简军户,移居鲁魁。马龙采矿办厂,获财宝。象翁在黑村入籍恩乐(恩乐甸长官司)。象翁平生义气,农人有纷争,事中心义、含宽负屈……”

据鲁魁山各氏族彝文“玛绍书”(谱牒)记载,鲁魁山彝族最早采用父子连名制谱系,而后采用班辈夫妻连名制谱系,它常又是以生辰十二属相为头一个字的字派班辈名谱,无所谓姓氏。到了明清之际,才开始使用姓氏夫妻连名谱制。对于鲁魁山姓氏的启用《新平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年,吴三桂叛。其部将郭壮图至鲁魁山,授贼首勒昂为伪守备,改名杨宗周”。“杨氏、方氏、普氏、李氏,其先鲁魁山野夷,清康熙二十七年招抚诸夷,杨宗周、方从化、普为善、李尚义等投诚,各授土职,相传至今凡九代,世谓杨、方、普、李为夷族即本此”。后来,人们将“杨、方、普、李为夷族”改为“杨、方、普、李、矣倮倮”的口头禅。鲁魁山彝族汉姓的启用,是清初的事情,朝廷在改土归流中赐予或习汉俗而改用汉姓。在鲁魁山,同一图腾表示着同一氏族、宗族或胞族,同一氏族一般都是采用同一姓氏。经调查发现,在鲁魁山彝族图腾制中存在谐音图腾,如,峨山岔河汉族王姓搬到鲁魁山后,受彝族图腾文化影响,取其老王谐音老鸹(乌鸦)为图腾。彝族语言“勒昂”谐音就是“老杨”,说明杨宗周家族本姓杨,汉族,在彝族图腾制盛行的环境里,杨姓氏族也随俗有了自己的图腾,鲁魁山杨宗周一族视岩羊为吉祥物,禁捕吃岩羊。根据杨氏家传及碑文考证,杨载乾后人在鲁魁山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多年以后,被彝族同化。

明末清初,杨宗周凭借自身的实力在鲁魁山一带脱颖而出,为满足自己队伍日常开销需要,他每年向鲁魁山各村寨发一木刻,派定保头钱,银粮数额十两至二、三十两不等,到期不交者则杀头,此种强规,起初各村村民怕遭杀害,不得不贡集银粮,按月交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制度。后来,杨宗周又把征收保头钱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周边州县及迤南大道,向过往行人索取保头钱。鲁魁野贼的行径让地方民众及过往行人深受其害,成为清王朝历任云贵总督的一块心病。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吴三桂事滇,派郭壮图入山招抚,受勒昂职,赐姓杨,改彝名勒昂为杨宗周。不久,又提任杨宗周为忠顺营副将,其手下头目普为善、李尚义、方从化为都司。清康熙二十年(1681 年),“平藩之乱”后,杨宗周向清军大将交出吴三桂授给的印鉴,表示服从清政府统治。清将贝子章泰授杨宗周为两新(新平、新嶍营)土副将职。普为善、李尚义、方从化任土都司,统管彝众,督办钱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云贵总督范承勋又派临安知府黄明,左营游击庄一虎,临元镇中军游击郭玉明至新平重抚杨宗周。杨率普为善、李尚义、方从化及兵丁数千人迎接,通过谈判,杨宗周杀鸡向天立誓,永远归顺大清王朝,不再向山寨人索取"保头钱"。范承勋授杨宗周为新平县土县丞,普为善等头目为土巡检,在新平实行"土"、"流"并存制。从此,出现了"日暮鲁魁山下路,何人敢索保头钱"的安定局面。

为铭记平定鲁魁山盗匪的功绩,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临安府北门临澄镇总兵署东侧建有“宁边楼”作为纪念。宁边楼为两层歇山式三开间建筑,高30余尺,楼下正中为通道。新任总兵王洪仁特意为其撰写《宁边楼碑记》,由云南通海籍书法家阚祯兆书写,该碑置于楼下,在楼北侧悬“宁边楼”三字楷书独匾。楼上分别置一口钟和一面鼓,作为报时的更具。清光绪七年(1881)二月,署总兵张松林到任,认为宁边楼的“宁”字犯了道光皇帝的名讳,遂将“宁”字改为“靖”字,更名“靖边楼”。民国年间,靖边楼时有修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因城市扩建,为改善交通而拆除。

据史料记载,杨宗周家族世袭土县丞职如下:康熙二十七年,杨宗周授新平土县丞职,康熙三十一年告休,供职四年(1689-1693);子世恩袭,杨世恩雍正初年为新平守将,袭土县丞后,履职 33 年(1693-1726);杨世恩传子杨昌祚,杨昌祚雍正三年袭父职至乾隆五年,在职15年(1726-1741),受皇恩封赠“皓授修职郎”;杨昌祚传子杨际泰,杨际泰于乾隆五年至三十三年供职,在职 46 年(1741-1782);杨际泰传子杨圣举,杨圣举于乾隆三十三年至道光元年,供职 34 年(1782-1821);杨圣举传子纯武(未袭),嘉庆三十五年,传子大根;大根子凤鸣未袭,光绪十七年九世孙杨思匡袭职至民国二十二年停袭,供职 43 年。按推算,其家族应袭新平土县丞职九代,实袭七代,共 174 年,其中,有 70 年无考(1821—1891),截止 2018年,杨宗周家族史已达 353 年。按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记载:“杨宗周土县丞辖地东至嶍峨怕念(今化念)乡界 70里,南至元江直隶州北界 120 里,西至者乐甸欺木岭(今镇沅县者东乡)180 里,北至鄂嘉界牌(今新平县者竜乡界牌)280 里。”杨宗周步入仕途后,其后人得以在鲁奎山之外繁衍生息。杨宗周授封新平土县丞职后即从鲁魁山进驻新平县城,在大西门内修建土县丞衙门,与流管衙门并排雄踞,流管衙门和土司衙门共同当堂执事,形成土流兼治的局面。杨宗周亲属也随迁古城,古城粮庄封有田亩,供族人谋生,部属则移居五桂山旁土官村,为方便土官村生产生活需要,杨宗周派人在土官箐修沟渠、筑坝埂,供人畜饮水,灌溉农田。土官村原名洪本泉,因土官部属入驻,改名土官坝、土官村,后人讹传至今则称之为土官箐。

清雍正年间,第二代世袭土司杨世恩,因氏族人口增多,维持生计艰难,便上书朝廷,乾隆皇帝恩准,减免赋税,划新化迤施河为食邑地,属户、部属全部从古城、土官村迁往新化迤施河定居,开拓杨家六村地(者渣、发叶箐、莫社代、白达莫、鲁一尼、肥枝)。据传杨宗周后裔迁入六村地后,杨世恩女儿许配古城方氏,杨世恩将古城坝的粮庄田亩全部赠予女婿,作为回报,女婿则用一把弦头雕刻飞龙戏珠、弦杆雕刻凤凰舞姿的四弦馈赠给岳父。从此,在当地民间流传起“土司粮田换弦子,真是可惜!”的佳话。据家族内部流传,杨宗周、杨世恩、杨昌祚等土司均武艺高强,在者渣、白达莫建有跑马场、习武场,家族及部属成员经常头戴铜珠武官帽,身披铠甲,腰悬佩刀,背插帅旗,从者渣武场跑马,舞枪弄棒、骑射演习,村民接踵而至,争相观看。经家族成员考证,在鲁一尼古城墙遗址发现当年土司习武石墩一个,凿有手提穴,重 240 斤;在发叶箐老家窝发现土司大石腰磨一副;在者渣村发现习武石墩两个,侧面两旁凿有手提穴,标有重 320 斤和 230 斤的字样;在新化发现习武大刀一把,重 128 斤,后在古州野林展览中遗失。史料记载:土司杨思匡武庠生,杨文献 1834 年考中武科举人,杨思清、杨思忠亦被朝封为武科举人。

杨宗周后人既有站在满清政府立场上的代表,又有反清抗暴的领头人。清康熙三十一年,第二代世袭土县丞杨世恩执掌新平县事,其弟杨世臣任千总。杨世恩生子杨昌祚、杨昌礼,杨世臣生子杨昌奉、杨昌禄。雍正十年(1732 ),云南各地土司纷纷起来反抗满清王朝的“改土归流”政策,杨世臣二子及杨昌祚弟杨昌礼也参与其中。杨昌奉,是土县丞杨昌祚的堂弟,平时就对地方官员对土司的欺负和凌辱感到非常不满,当接到茶山土千户刀兴国共同举事的木刻后,即带领当地夷民响应。事前,土县丞杨昌祚曾密告知县曾应兆,说杨昌奉有谋反的倾向。曾应兆立即传唤杨昌奉,当面质问他是不是想造反,杨昌奉大惊失色,叩头如捣蒜般道:“好官在上,岂敢作乱乎?”曾应兆于是不再怀疑。上级官员也接到密报,下令地方官员进行明查,知县曾应兆深信自己的判断,答复没有此事。可没过几天,县内彝族头目杨昌禄、杨昌奉、摸则革、叠苴等便率领夷众围攻县城,知县曾应兆率众破暴动夷民于王家城,夷众遂撤向镇元山(今磨盘山)麓,见县城久攻不下,杨昌奉等又转攻扬武,杀死巡检沈洪、把总张文秀和原任扬武坝巡检丁珏(遭遇父母丧事辞职,路途遥远不能归家守孝,委管青龙厂铜务),与思茅、普洱暴动夷民遥相呼应。清倪蜕辑《滇云历年传·云南事略》载:“于是,遥合普、思,骚扰青龙、太平等厂,石屏、嶍峨、易门、昆阳皆震动,各处堵御戒严,已而,由江外往镇元江,适方景明自江南戍所逃归,与之合。提督蔡成贵自大理统兵往茶山剿贼,擒刀兴国,斩之。时,刀兴国解思茅围,至枚乐劫营,不胜而回,闻提督兵至,乃入山避之,为游巡兵所获,斩于军前。其党悉力伐茶树,塞盐井而逃。提督驻莽芝。元江土人白倭泥(今傣族)叛,杀他郎甸士民殆尽,署总督高其倬调临元镇总兵董芳剿之。元江有黑、白倭泥二种,白者贱,汉人欺之益甚,至是,乘衅作乱,杀田主、汛兵,无一免者,酬夙愤也。董芳至,驻元江,与知府祝宏不和,彼此交谮,而宏自请为总统,高督破例从之。然宏非洪济才,后虽以荐升粮道,卒用此败,论死。普、思、新平贼合攻元江,总兵杨国华,参将哈元生,游击胡大勇等兵众汇集,贼乃徐退。夷贼据山历险,是其所长,若居平地,则蹻捷或反逊于兵也。是时,贼在羊街子,为平地,或云杨国华等苟能踞山据势,不遽下临,城中立列阵出击,然后从高突战,其胜机在我矣。乃计不出此,而听登山萦策而去。杨昌奉大书调笑之辞于路,盖自杀柏守备、王千总而后,视将弃蔑如耳。从此兵力不张,贼心亦懈,剿不必其剿,抚不必其抚,而已告荡平矣,然终亦得械数十百人而归。杨昌奉于十三年六月,以出首劫事,不死,余骈斩于市。是役也,官兵死伤最多,亦无赏恤。”在这起以杨昌奉等彝族头面人物为首的暴乱中,新平瓦白果邱国良、喇博普应祥讨叛有功,各授土千总职,他旦普宏亮、老是达李张保、岩旺李显智破贼、擒剿、讨叛有功各授土把总职。在官兵围剿下,杨昌奉、杨昌禄则带领千余人盘踞在镇元山避实就虚,相机出击,打得官兵措手不及,晕头转向。

土县丞杨昌祚则始终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带领土允与其堂弟率领的乱军作战,暴动队伍与杨昌祚军对峙半月,谁也奈何不了谁,为等待救援官兵,杨昌祚采用缓兵之计,通过谈判,率军退入镇沅。杨昌奉乘机占领水塘,杨昌礼则驻守漠沙。时隔半年,官兵平定普思刀兴国暴动后,分兵进剿新平,杨昌奉等暴动头目见敌众我寡,不得不由明处转入暗处。雍正十一年,官兵在普思擒获杨昌禄,被斩首示众。雍正十三年六月,杨昌奉带领手下抢劫,官兵闻报,突袭成功,除杨昌奉只身逃脱外,其余的无一漏网,全被枭首示众。同年,临元镇总兵董芳负责搜剿临安藤条江一带,大有秋风扫落叶之势,杨昌奉等人已成强弩之末,见大势已去,主动投诚,随之被发配到黑龙江监禁。杨昌礼、摸则革、叠苴等则不知所终。

杨宗周及其后人的遗物,是陈述新平土司历史的佐证。传说,清康熙年间,鲁魁山杨氏世袭土县丞杨宗周在昆明捐银修寺庙,清乾隆年间,四代土司杨际泰在昆明西山龙门组织工匠凿石穿云开辟云华洞。经家族考证,在云华寺功德碑上有记载,三百多年前,云南省新平县世袭土县丞杨宗周捐银叁拾两,其部下等人捐银数拾两不等的记述。同样,在西山龙门展示厅也再现了世袭土县丞、四代土司杨际泰率工匠凿石穿云开拓云华洞,完成龙门达天阁石窟的雄伟工程。充分验证了流传故事的真实性。新平县城东关厢有条深箐,城内外行人过往极为不便,清康熙四十一年(1695年)土司杨宗周奉银修建回龙桥,在桥头亲手栽培两棵槐树,视为槐树不老,龙桥不倒的愿望,桥建好后,杨宗周见行人从此能安全过往,便把其命名为“回龙桥”;杨宗周三代孙杨昌祚袭土县丞职后,在新平县境内建了四座诰封碑,即:县城外黄坡脚、邑(乙)本甲沙坡头,发于箐与者渣接界山梁,县城后山牛肩坡山丫口(现仅存该碑),诰封碑为石瓦顶、石基、石墙、石楹框建筑,碑亭高4.46米、宽2.06米,楹框内碑高1.67米、宽0.83 米,外楹联书:“屡世殊勋万里君恩深似海,寸衷难酬一腔臣节重如山”、内楹联书:“北网恩光大,南都气象新”,碑文内容为:“龙章宠锡。龙飞乾隆三十三年春二月吉旦立石,皇清诰授修职郎云南新平县世袭土县丞杨公讳昌祚神道碑,壬申恩科进士家眷世侄李云魁拜”;杨公祠堂,乾隆年间建在城东桂山寺观音阁内(今新平县委、政府所在地),土司杨宗周后裔杨文定主建,上世纪五十年代,祠堂内还摆放着杨氏祖公排位等物件,杨氏后裔有专人负责收存保管,直至破“四旧”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土司衙门建在大西门,整个建筑为清代风格,分为前院、衙门、后院三个部分,占地面积约 600 平方米,正门头悬挂“威镇蛮夷”匾,故址为今新平桂山街道春院街 27 号。

杨氏陵园文笔塔,塔向座西南,望东北,著称风水宝地,文笔山是杨宗周用重金雇地师寻龙点穴选择的陵园墓地,说到陵园墓地的文笔塔还有一段插曲,峨山人谢光宗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年间,到新平任守备时,与杨世恩共同执事,后调临安府攻读地理学,乾隆六年又调回新平与杨世恩子杨昌祚共事,谢光宗对杨昌祚说:杨氏武将不多,文人甚少,建议在土司陵园顶峰上建文笔石塔,即可谓:“前无风,后有塔,文武双全后人发”。杨昌祚听后觉得有道理,遂决定建塔,建塔时,谢光宗亲临现场,布阵指挥,建塔材料分别选用一丈二尺的五根铜筋、五根钢筋,塔内放活公鸡一只,谷子一斗,石缸一口,缸内装水七升,供塔内公鸡饮用,公鸡水足饭饱后,每到寅时时辰便开始打鸣,一段时间内,成为周边村民起床劳作的报时器。塔建好后,谢光宗取名文笔山,当地人习惯称土司杨官坟。谢光宗曾三任新平守备,正是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有的人认为是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谢光宗才在杨氏墓地风水使坏。说也奇怪,文笔塔建成后,随着清王朝改土归流力度的加剧,杨氏土司开始有名无势,大权旁落。而族人认为,只有拆除文笔塔,才能让陵园风水逐渐恢复,上世纪四十年代,杨氏族人自行组织拆除了文笔塔。文笔山杨官坟墓地,安葬有世袭土司杨宗周、杨世恩等,两土司墓碑高大宽敞,为大转五碑墓式,能遮风避雨,墓前有石桌、石凳、石狮、石标杆,可惜已被打砸、盗窃一空,其他墓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改台地填埋损毁,仅存杨宗周原配夫人李老太君大墓,墓志铭上清楚记载着杨世恩、杨昌祚、杨际泰、杨圣举四代土司的名字,五世孙部分记载着二十名哥弟,其中,能分辨出的五位后裔经考证就生活在今新化杨家六村地。现李老太君墓被市、县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发叶箐杨氏墓群是杨家六村地定居的又一实证,房前屋后葬有不少大小墓塚,杨宗周世袭第三代土司杨昌祚、第四代杨际泰就葬于此,两尊土司大墓前均立有标杆、石狮等,墓塚甚为豪华,但均难逃厄运,被盗贼洗劫一空,人为损毁殆尽。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新平杨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土司制度已灰飞烟灭,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威震蛮夷”的世袭土县丞杨宗周家族呢?为弥补地方古籍史志记载遗缺,补充更加详实的历史资料,笔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跋山涉水,寻古问今,搜集整理了《新平土县丞杨宗周家史》一文,希望对爱好新平近现代史、了解地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研究滇南土司制度的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清倪蜕辑《滇云历年传·云南事略》、清倪蜕纂录《滇小记》、清浪穹王崧著《道光云南志钞》、《新纂云南通志》、《清史稿》、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康熙新平县志》、《道光新平县志》、《元江志稿》、《民国新平县志》、360 百科《鲁奎山图腾》、《弘农杨氏鲁魁山杨宗周氏族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新化   头钱   雍正   彝族   临安   乾隆   总兵   土司   云南   图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