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入门攻略(1)-郑伯克段于鄢

一、历史常识

1、郑氏三公

郑氏三公是指郑国三代国君: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和齐、鲁等老牌儿诸侯国在西周初年就建立不同,郑国在西周末年才建国,是西周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第一代国君郑桓公,血统纯正,老爹厉王,老哥宣王,被封在郑地,这个郑并不是现在的郑州,而是在陕西省境内。郑桓公在犬戎攻入镐京时死于战乱。

郑武公即位,辅佐平王东迁,把郑国从陕西迁到了河南郑州附近(也有人说这件事是郑桓公干的),又灭掉了郐国、虢国,大大开拓了郑国的疆域。

郑庄公是典型的官三代,在春秋初年,拳打脚踢,到处砸场子,最终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地位。

2、天下郑氏出荥阳

荥( xínɡ),这个字别念错,它比较孤僻,除了和“阳”组词成“荥阳”外,没有其他同伙,这在汉语中比较少见。文中提到一个地方“制”,就在荥阳境内,这个地方又叫虎牢关,就是后世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刘邦项羽对峙时的鸿沟、楚河汉界也在荥阳境内。

有一种说法,战国时韩国灭掉郑国,郑国百姓怀念故国,纷纷改姓郑,由于郑国发端于荥阳,荥阳就成了天下郑姓的发源地。

3、春秋小霸

郑庄公简历:

出生:公元前757年;

即位:公元前743年;

铲除共叔段:公元前722年;

去世:公元前701年。

庄公即位时,年仅14岁,堪称少年君主,面对后妈式的亲妈,隐忍21年,35岁时铲除共叔段,真乃忍者神龟!这种忍劲儿,古今几人能做到!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庄公有没有想过,自己一忍再忍,会不会哪天一不小心就忍到马克思那里去了!

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701年庄公去世,这二十多年,是郑庄公远交近攻、纵横捭阖的20年,当时主要的国家宋国、卫国,包括周王朝,都被郑庄公收拾得服服帖帖,郑庄公也不负“春秋小霸”之名。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即位),在郑庄公时代,连个死跑龙套的都算不上,郑庄公已经全剧终了,他还没出场呢!

郑4、测试你是不是郑州人,一个字就够了

“祭”,念 jì,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这个字还念 zhài,祭仲。郑州市有个镇叫“祭城镇”,有条路叫“祭城路”,有个地铁站叫“祭城站”,但在这里,它不念 jì,也不念zhài,而念zhà,字典上都没这个音。有人说祭国是周初封国,也有人说祭国可以追溯到商代,不管怎么说,这个封国身上承受着一份历史的厚重,郑州市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曾申请国家承认祭(zhà)城。

二、文化常识

1、《春秋》和《左传》一定要分清楚

自从杜预将经传合一,这种编辑方式就成为史界主流。这种方式在方便我们阅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容易导致经传不分,经传混淆。

《春秋》是鲁国史书,发生什么事情,史官要马上记下来,类似我们现在的日记;《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是对春秋历史的盖棺论定,类似我们现在的传记。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有的版本翻译为“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公室女子,名叫武姜”。这句话出自《左传》,《左传》是对历史的追述,“武姜”是后人对她的称谓,是郑武公谥号“武”和她娘家姓“姜”合在一起,“武姜”并不是她的名字,当时人对她的称呼就是“姜氏”。以上翻译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混淆了《春秋》和《左传》,正确的翻译应为“……,后人称她为武姜”。

“称郑伯,讥失教也”,有的版本翻译为“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导”或“不称郑公,而称郑伯,……”,这样的翻译肯定是错误的,原因还是混淆了《春秋》和《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春秋》,《春秋》以爵位(公侯伯子男)称诸侯国国君,郑国是伯爵,应称郑伯,不可能称郑公。

郑庄公死于公元前701年,在此之前,《春秋》全部称郑伯,只在这一年记录“郑伯寤生卒”、“葬郑庄公”。“庄”是郑伯死后的谥号,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公元前722年,当时郑伯活蹦乱跳,怎么能称他死后的谥号呢!

2、共叔段

《左传》对人的称谓非常复杂,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有些问题我也搞不清楚。

共叔段是《左传》作者追述历史时对郑庄公弟弟的称谓,至于当时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可能他的名字就是公子段(我的推测,没有依据),“叔”是排行,因他最后逃到了共国,就以国名为氏,称其为共叔段,这样貌似可以解释得通。

但问题来了,段是庄公的弟弟,排行老二,按“伯仲叔季”的排行规则应该叫共仲段才对。

有人说郑武公在娶武姜之前就有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庄公实际上是老二,段是老三,所以称共叔段。

我在《左传》和《史记》中没见到相关的记载,不敢妄下结论。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伯仲叔季”的排行规则是只适用于嫡子,还是嫡子庶子都参与排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暂且作为问题留在这里。

3、君子曰

《左传》作者在文末常用“君子曰”、“君子谓”,或直接引用名人说过的话,这看似是别人的意见,其实是作者托君子之言发表自己的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类似于《史记》的“太史公曰”和《汉书》的赞语,是史学通例,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臧哀伯谏纳郜鼎》最后有一段话,“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这就是作者托周内史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高频字词

注意:这里只解释在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并适当拓展;出现频率很低的字词或者随便找本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字词,这里不赘述。比如:“其乐也泄泄”的“泄泄”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极低,我的印象里,好像《诗经》中出现过,本文出现过,其他地方没再见过,对这种“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字词,简单了解即可。

1、寤、寐

“寤”的意思是“逆,不顺”,这个意义古文中用的很少,另外一个意义“睡醒”比较常见,相对的字是“寐”,表示“睡”,比如梦寐以求、夙兴夜寐。“假寐”的意思是“不脱衣帽坐着打盹”,可翻译为“打盹”、“闭目养神”。“昼寐”直译是“白天睡觉”,可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为“休息”、“午休”等。

2、亟、殛

“亟”,一念jí,表示“急,赶快”;一念qì,表示“屡次”,本文即用此义。“殛”表示“诛杀”。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基本绝迹,但古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3、厌、餍( yàn)、黡( yǎn)、魇( yǎn)、靥( yè)

“何厌之有”的“厌”是“满足”的意思,与“贪得无厌”的“厌”同义,在这个字义下,“厌”可以写作“餍”,“餍”除了表示“满足”外,还可以表示“饱、吃饱”,可以这么记:吃东西吃到“满足”,就是“吃饱”了。

“黡”表示“黑”、“黑色”、“黑痣”,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它的意思。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叫栾黡,中军帅栾书的儿子,《叔向贺贫》中提到这两人。

“魇”表示“梦中惊骇”、“做噩梦”,梦中想动动不了,想喊喊不出,这种状态就叫“魇”,俗称“鬼压身”,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它的意思。

“靥”表示“酒窝”,现在还常用“笑靥”、“酒靥”等词。

一句话记住这几个字:那个黑(黡)鬼(魇)把那点儿面(靥)食(餍)都吃完了。


4、贰

“贰”的意思是“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本文用引申义,也引申为“离心,背叛”,“携贰”常连用,在古文中经常出现。

5、兵

“兵”在古文中一般表示“兵器”,其次表示“战争”、“军队”。可以这样记:张三拿着兵器随军队参与了战争。“兵”在古文中表示“士兵”的情况比较少,表示“士兵”一般用“卒”。

6、乘

“乘”读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乘舆”表示“帝王乘的车子”,也代指帝王。

7、悌

“悌”表示“敬爱、顺从兄长”,在古文中常写作“弟”。

8、羹

“羹”表示“带汤的肉食”,不是现代意义的“汤”。古文中的“汤”一般表示“热水”或者“汤药”。

9、阙、阏

形近字,注意区别。

“阙( què)”本义指“皇宫前面两边供瞭望的楼台”,借指“宫殿”、“帝王住所”、“朝廷”,比如宫阙、诣阙上书、伏阙(跪在宫门前);“阙( quē)”古文中表示“缺点”、“缺口”、“损害”,现代文中有词语阙如(空缺)、阙疑(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阙( jué)”,通“掘”,挖掘的意思,本文用此义。

“阏( è)”表示“阻塞”、“堤坝”;“阏氏( yān zhī)”:汉时称匈奴单于的正妻。

10、施

“施( yì)”表示“蔓延”、“延续”,古文中常见,现代汉语中已无此音。

四、读书感悟

每一次读《郑伯克段于鄢》,我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父母怎样才能做到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是摆在天下所有父母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处理得好,整个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处理不好,整个家庭轻则琐事不断,过得一地鸡毛,重则兄弟阋墙,甚至反目成仇。

这种话题,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我的朋友老陈,1976年生,从小学习优秀,26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不错的单位,虽是打工族,但日子过得不错。他的弟弟1978年生,不是学习那块料,15岁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父母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没什么收入,老陈上学的开支实际上都是弟弟负担的,老陈对弟弟既感激又愧疚。

估计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对过得不如意的孩子都会有所倾斜和偏爱,毕竟掌心掌背都是肉,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中一个日子过不下去。

老陈的父母一直对老陈说,尽量帮衬一下弟弟,还时常话里话外暗示,如果不是弟弟早辍学打工撑着这个家,老陈就不可能研究生毕业。

老陈也非常重手足情义,常明里暗里帮助弟弟,见弟弟一面给个一千两千是常有的事。

转眼间,侄子到了结婚年龄,谈了个对象,女方要求必须在县城买房,否则结婚免谈。首付21万,弟弟给孩子结婚的彩礼钱还没着落呢,哪里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父母要求老陈出首付,而且明确说这不是借,就是给弟弟21万。老陈说这不是小数目,他拿不出来,以前给弟弟一千两千,他能背着老婆干,不被发现,可这是21万呀,怎么腾挪!

看到老陈不愿拿钱,父母说话便不再遮掩,难听话就说出来了:没良心啊,没有你弟弟,哪里会有你的今天!

因为这件事,老陈和父母、弟弟都翻了脸。

一天,我和老陈吃地摊儿。老陈喝多了,一个大男人,旁若无人一样大声哭诉:“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我对弟弟的人情债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啊!他是父母的儿子,难道我不是啊!”

如果你是老陈的父母,你会让老陈出这21万吗?

如果你是老陈,面对父母的逼迫,你会怎么做?

哎,一声叹息!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往期相关文章,记得关注、点赞哦!

都说《古文观止》好,为什么你读着读着就烂尾了?

总结:学习《古文观止》路上遇到的拦路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古文   国君   荥阳   谥号   左传   公元前   文中   春秋   入门   弟弟   父母   攻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