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没这回事,清政府一直都很有钱。


清朝入关后,迅速席卷北方。截止到顺治九年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2428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仔细想想,当时清朝还没有统一全国。四川、湖南、云贵,广西的一部分,都不在清朝的控制范围内。靠着三分之二个中原,就能搜刮出比明朝财政极盛还要多的白银。这种搜刮能力,能说清政府财政困难?

那么,清朝是怎么搞到这些钱的呢?

原因无他,就是一视同仁,谁都要缴税。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明朝真的穷吗?不是,实际上明朝民间财富是相当雄厚的。明政府穷的根源在于,它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藩王不纳税,官绅阶层也不纳税,朝廷收不上税,开支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这也是后来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清朝在入关后,藩王没了,虽说清朝也有八旗贵胄的问题,但相比于明朝,这部分的开支和收入,都要良性很多。士大夫方面,清初政府完全不给这些人面子。管你是民,还是官绅阶级,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

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税收都比明朝高。


当然,清朝统一全国后,由于汉化,也逐渐优待了士大夫阶级。再加上吏治腐败,发展到康熙晚年时,朝廷出现了财政危机。

但康熙皇帝驾崩后,新继位的雍正皇帝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耗羡归公。这三大政策实际上都是捞钱政策。

摊丁入亩针对的是地多的地主,士绅一体一体纳粮针对的是士绅阶级,耗羡归公针对的是腐败贪官。雍正什么都要插一脚,只要有利润可图,他都要捞一把。因此,康熙晚年的财政结构不良性的问题,到他这里就算是被修正了。

乾隆继位后,大体贯彻了雍正的政策,清朝财政基本都能稳定在4000~5000万两白银左右。乾隆这个人奢侈,有时候花钱无度,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他还纵容官员贪污,然后他从中抽成。为此,清政府的库存白银又达到了一个新巅峰。

康熙晚年因为种种原因,国库存下来的银子基本所剩无几。到了雍正驾崩前,存银达6000万两。而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存银则高达8000万两。(存银就是攒下来的银子,不包括当年的财政收入)


当然,乾隆这么疯狂敛财是饮鸩止渴,副作用很大。所以到了嘉道时期,清政府的财政进入了紧缩期。朝廷没有存银可言,每遇到战争或天灾,朝廷就无钱可用。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头十年,咸丰皇帝的库房里,就剩几万两银子了。


不过就是在此时,有人给清政府续了命。

谁呢?就是让满清皇帝又气又爱的洋人。

咸丰晚年,在英国人的要求下,清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海关机构。当时具体负责海关工作的都是洋人。

由于因为洋人的职业操守好,由洋人替清政府收关税,避免了官员腐败。因此,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是与年剧增。1861年时,关税收入是552万两银子。九年后,达到了1100万两。

靠着这笔钱,清政府不仅还完了英法联军的赔款(约800万两),而且因为还有富余,又靠这笔钱先后创办了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金陵机器制造局、北洋和南洋水师等洋务项目。

除了关税之外,晚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又想出了一个新的敛财方式——“厘金”。

什么叫厘金呢?简单的说,就是当时的过路费和交易税。

清政府当时在商品起运地,会征收一定数目的交易税(相当于现在的出厂税),然后派兵在各交通要道和关口再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二次征收取一定数额的厘金。不给钱就不让商品过。并且商品运到目的地后,清政府还要再重复收取厘金。商品倒手的次数越多,清政府收取的厘金就越多。因此实际上每件商品要多次征税。

据资料记载,同治十三年的厘金收入相当于当时军费开支的73.7%(大约相当于一千多万两银子),这是相当夸张的了。


到了光绪朝末年,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厘金收入,与传统的田赋收入、盐税收入,基本上持平。并列为清政府的四大赋税来源。

PS:宣统元年总收入约1.2亿两白银,其中田赋约4800万,占比约27%;盐税4600万,占比约26%;厘金和关税都是4300万,合计占比约47%。

不过晚清政府收入多,开销也多。其中最多的一比开销就是赔款,马关条约规定要赔2.3亿两白银(包含3000万赎辽费),辛丑条约规定要赔4.5亿两。

这笔钱清政府赔不起,于是庚子年前后,清政府又想出了三种收入来源。

第一是借款。清政府通过出让主权,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还债。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就都是通过借款才赔付的。当然借款是要算上利益的。比如辛丑条约的借款利息就高达5.3亿两白银(庚子赔款本息总计9.8亿两)。而这笔钱最终都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第二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允许民间资本开办工厂。清政府此前其实是不允许民本资本开办工厂的,但由于朝廷缺钱,最终也就放开了管制。而放开管制后,民间资本迅速积累,清政府从中收税,财政收入又有明显的增加。慈禧太后晚年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

第三是垄断铁路,靠铁路生钱。其实清政府起初也是不允许铁路进入中国的。因为当时清政府认为铁路破坏会风水。不过到了后来为了凑钱,也就什么都不管了。而等到清政府自己修了铁路,比如卢汉铁路通车后,慈禧也是自憾修迟了,她要早知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一条铁路一年净赚300万,当年就不那么抗拒铁路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清政府在灭亡前夕,财政收入又比宣统元年翻了两倍,从1.2亿增加到了大约3亿两银子。古往今来,灭亡之前还能这么有钱的,清政府是独一家。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它允许民间办厂,但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资本借债,结果却经常不还;它在利益驱动下,从一开始的反感铁路,到后来垄断铁路,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于,它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民怨沸腾。

1911年的武昌起义,其导火索就是当年因为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的保路运动。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清末时期,如果说到财政困难,应该是在灭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前,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实际上清朝的财政收入比以前多了数倍,支付赔款早已不成问题。

在具体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基本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靠的农业税,而农业税的多少就取决于耕地和人口情况。在清末时期,国家总共就那么多耕地,不可能实质性的增加(除非开疆扩土,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否则农业税要有本质性的突破是不可能。

开放通商口岸,具体来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1864年)开始正式步入正轨的。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当时答应了英国开放除了广州之外的四个通商口岸,但在1842年到1856年这14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开放,英国人找广州总督,广州总督说找我们皇上,英国人又到北京找大清的皇帝,皇帝说找广州总督,就这样英国人被当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被踢了14年,最后发现原来大清是耍他们的,一怒之下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直打到了北京。之后清政府才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当时答应的通商口岸大多还在太平天国的战争区域范围,所以估计也不好真的开放做生意,具体开放是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也就是1864年之后的事情。

但是在那之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就慢慢的成倍增长了。

清末赔款情况

清末的不平等条约签的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列举,据说是上千了,这个我也没去具体考证过,但主要的赔款情况如下图:


按照这个统计大约是在13.35亿两左右,可能会有遗漏的,但是即便遗漏也只是极少数了,可以说基本上绝大多数都在这里了,当然最主要是还是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和庚子赔款的4.5亿两白银,其中甲午赔款是连本带息6.7亿两,庚子赔款连本带息10亿两白银,如果能够提前还的话,那肯定也没这么多了,实际上当时清朝是可以提前还请的。

清末财政状况

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是在乾隆十八年,为白银5000万两和粮食1300万石。在1849年的时候清朝财政收入为4250万两白银,2年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一直打到了1864年,估计这段时间的财政收入不理想,因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江南地区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而且南京也一直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所以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减。


上图是清末财政收入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到了1885年,财政收入突破了乾隆年间也就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最高水平,达到了7700多万两,而且工商税收入超过了一半。到了1911年的前十个月,清朝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左右,其中农业税为4810万两,比重降到了16%,工商税达到了2亿两,比重到了近7成。可以说,在1911年的时候,清朝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农业经济转向了工商业经济。

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是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毕竟被英国人打服了,就心甘情愿地开放了口岸。而开放口岸之后,我国的很多经济作物,如生丝、茶叶以及手工品如瓷器等出口就逐年增大,给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这些生丝、茶叶、瓷器等只供国内消费,产生也只是和国内消费相匹配。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因为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国外要消费这些)所以产能也就随之增加(毕竟有钱赚就自然会有人去做),而增加的这些消费是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不会有的,现在有了,就自然给整个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政府财政收入就自然增加了;二是洋务运动的展开,初步发展了国内的工业。虽然很多都是军工业,但也有部分是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整个国家的财富也就自然增加了。


另外我还弄了一张1908年的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其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内地,这也说明开放通商口岸给国家财富带来的增长。在1908年的时候一年收入就达到了2亿3000万两白银,可以说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还清甲午战争赔款,2年的财政收入就可以还清庚子赔款了,(毕竟是提前还,所以基本本金还的很多,利息就很少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清末实际上财政收入至少在1908年以后一年都在2亿两白银以上,还清所有的赔款压力不大,所以清朝可以一直支付赔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太平天国   清朝   鸦片战争   乾隆   清末   口岸   财政收入   巨额   清政府   困难   铁路   财政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