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所谓的必经之路,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古代行军打仗,可以参考现代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就回不去了。但是若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必经之地,实际上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因为大军行动,中间没有补给点是不现实的。


举例来说,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是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关东六国联合伐秦,有四次就是从函谷关攻秦。很多人纳闷,难道六国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四次合纵伐秦时,联军就没有走函谷关,而是绕过了函谷关这个必经之道,从河东渡过黄河直接攻秦,然而结果照样是惨败。

究其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第一是实力有差距,再加上六国之间不团结,被秦军分而击破;第二是绕道河东,会增加很大的后勤负担,得不偿失。权衡利弊后,直取函谷关反而是最优选择。


再比如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清军多次绕道入关劫掠,山海关却始终是满洲人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因为不拿下山海关,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是要增加后勤负担的。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明末著名将领卢象升在汇报剿寇之难时就说过这样的话:一兵日食一升米,而此米非此兵自携,乃有扛夫携之与军俱行,但扛夫亦要日食一升米。这段话说的很直白,假设一千石粮食可吃五天,多走一天就要费二百石粮食。大军行动,多走一天所额外要支出的粮草是很可怕的数字。清军虽然是骑兵,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道宣大固然避过了明军主力,但是后勤相应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两点,地形和敌军守备兵力也是制约进攻方能否绕道的关键因素。

还是拿关宁锦防线举例。明军在这条线路上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它确实可以取巧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的打击。战争的核心在人,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且如果不走辽西走廊,清军就只能翻山越岭,走山高水急,穷涧危巉的破路了。反观辽西走廊,这条线路上的开发程度很高,到处都是卫所和军镇,粮草不是问题。而且沿途州县镇城之间的距离不过一日行程,休息也很方便。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必经之地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增加后勤负担。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的首都一击必杀,然后再回头逐一拔掉绕过的敌军据点。但斩首行动的操作难度很大,当年辽军和金军攻宋,沿途的重要城市全部绕过,以骑兵优势一路杀到开封城下,然而拿不下开封,被宋军反包围,最后还是只能灰溜溜的撤军。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斯大林格勒战役,当时就有不少同学向老师提问,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死攻斯大林格勒?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然后历史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有的城市是可以绕过去的,但有的是真不行。现在想想,老师说的有道理。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德军绕过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等着苏军在后方捅菊花?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

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须要拿下的,咱先说关隘。

关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数关隘都建在山脉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边,据险而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两旁有山脉河流的阻挡,进攻方在没长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关隘是过不去的。因此只要守住关隘要塞,就能把敌人挡在外面。

(陕西东面的两大关口:函谷关和潼关,这个关隘南边是秦岭,北边则是黄河,想从东面进入关中就必须拿下这两个关隘)

(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潼关的位置,它介于秦岭和黄河之间,是进入陕西的东大门)

(山海关位置,西北是燕山,东南是渤海,就这一个口可以走)

(山海关远处的燕山)

既然关隘绕不过去,那么那些城市重镇可以绕过去吗?

答案同样是绕不过去。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对于步兵而言,补给线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在古代,只要占领一个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并且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做保护,若进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过古代的城墙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备严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难。在很多围城战中,面对高大的城墙,进攻方往往束手无策,只得将城市围城铁桶,切断对城内的粮食供给,生生地将守城者饿死。

但如果城内粮食充足,在即便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守个五六年也是绝对没问题。并且得益于中国的地下水非常浅,内城随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来,因此不用担心饮水问题。

(今天复建的大同城墙,大同是明代九边之一,历史上大同城极少被正面攻破过)

如此以来,攻城就是个巨大的麻烦事。可就算再麻烦,这个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难而退,选择绕过去,那么不仅意味着你的补给线被拉长,背后还有可能遭到守城敌军的偷袭,那时你就十分被动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需要排开阵型的,阵型的正面是一支军队最强大的地方,而阵型的背后则是这支军队最脆弱的软肋。军队如是在行军和打仗时突然遭遇背后袭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阵型崩溃,一旦阵型乱了,人再多都没用。

冷兵器时代可没有移动电台的,底层官兵在混乱之中是没有办法及时接收上峰的命令,军队统帅将失去对全军的控制,如此一来,整支军队的处境就危险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护好了自己的身后,但漫长的补给线你就绝对看不住了。敌军抢你几次粮车,你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次当你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带着粮食回城了。就算带不走,人家给你一把火烧了,你能有啥脾气?所以城市重镇也绕不过去,必须打下来。

但事情无绝对,骑兵部队就可以凭借着高超的机动性绕过某些据点和城市,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比如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进攻济南不利的情况下,便选择带领骑兵绕过济南,最后成功地攻占南京,这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巨大优势,当年蒙古人正是凭借着这一优势横扫亚欧大陆的。

(骑兵自身携带的粮食和机动速度都远超步兵,因此可以绕过些据点和关隘,长途奔袭敌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绕过山海关攻入中原抢掠,但这些行动仅仅限于抢掠,如果想彻底入主中原,攻城还是必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山海关   斯大林   补给线   关隘   辽西   敌军   骑兵   后勤   粮食   城市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