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文科生都可以“转码”,还有什么“实”的内容学不会?丨记者手记

(农健/图)

相关报道详见《招生“减”章之后:一所地方农业高校,在流量时代逆袭》

到了此时此刻,先要祝福每一位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高考学子,不管你所读的专业是不是自己选的,都祝贺你人生即将开启新篇章。

但一部分人,或许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恐惧。

很多年前,我的表妹高考失利,她的分数超了二本线仅有个位数。和众多失利之人一样,他们习惯认为运气是平衡的,考场上失去的运气,会在填报志愿时喷涌而出。表妹的目标是保住本科,冲一个好专业。

运气对个位数的微弱优势无计可施,表妹最终被一所专科学校的幼教录取。在启程去学校报到的前一晚,这个腼腆的女孩主动给我打电话,问我该如何过好大学生活。

绝大多数时候,我对别人的提问毫不畏惧,对于半懂不懂的领域,也能靠车轱辘话搪塞过去。但当表妹郑重地发问后,我紧张地“呃”了很长时间。那一刻,需要运气的人是我才对,我的脑袋里没有任何的记忆片段是和“专科学校”有关的。更糟糕的是,我把这句话说出来了:“抱歉,我上学至今,连一个专科的朋友都没有,我都不知道他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

此后四年,表妹再也没有找我说过一句话。但在她不和我说话之前,我谨慎地向她提出建议,不要让任何一个人替你做决定,以及,真正地了解你所学的专业到底是啥。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总会有两种类似的亲戚出现,一种是号召中学生可以学自己的本专业,另一种则是相反。一个不准确的观察是,在家庭聚会中,前一种人多,在微博上,后一种人多。

今年连续做了几篇和较为冷门的专业相关的稿子,很多采访对象习惯问我,今年转来抨击你们新闻学了,你是怎么看的?我回答,用手机看,别无他法。

看别人怎么去“劝说”更有意思。某些文学理论家早已经注意到,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劝说别人要怎么样或者不要怎么样的话语结构。从别人劝高考生们报考或者不报考新闻学的“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行业发展、学科内涵产生了浓浓的落差感。

更有趣的是,大V都希望一群00后的高中生能相信自己的说法,以及,不要相信另一个大V的说法。

或许关于专业的选择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了。

因为连续几篇稿子都是和专业有关,等到准备写农学专业时,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每一个学科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的内容,比如会计要会做报表,广播电视需要会扛摄像机;另一部分是“虚”的价值观,比如农学专业则需怀抱心系农民的利他主义,而新闻、法学的人会相信,公平、正义是行动,是过程。

“实”的内容太容易学了,尤其在今天,互联网让一切去中心化,很多技能不需要通过学术机构派发出去。甚至技能的学习壁垒都在消弭,连文科生都可以到国外“转码”,学计算机专业转为码农,还有什么“实”的内容学不会呢?

但“虚”的内容依旧很难教,以至于如果某一个学院的老师们,上课风格清一色都是照着幻灯片念句子,那估计学生们不会察觉到“虚”的部分。

每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或者说,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角度、立场和方式,每个专业的价值观都值得被了解。确实,在不同的历史周期里,世界运行的逻辑时刻变化,不同专业会“热”或者“冷”,但正因为每个专业对世界的解释、理解是有局限的,才能突显出所有专业各自的意义。

现在回溯,本科毕业后,支撑我做出很多选择的价值观,还是来自新闻专业。不久前,表妹和我恢复了联系,她要参加一个事业单位的宣传岗面试,希望听听我的意见,在说完如何采访、如何写新闻稿之后,我给她说了最重要的事,“以后上班如果要面对舆情,记得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要向人民负责。”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责编 吴筱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车轱辘话   舆情   内容   农学   专科学校   稿子   表妹   手记   大学生活   价值观   学科   运气   说法   记者   专业   世界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