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之美”牡丹花签暗示艳冠群芳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被誉为“百花之王”的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可谓是“花开时节动京城”。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的花签诗宴上,作者曹雪芹正是借着牡丹花,将薛宝钗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剖析。外表上,这位“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姑娘“艳冠群芳”,而感情上却是清冷无情。但即便如此,“任是无情也动人”,凭借短短一句花签诗,就将宝钗端庄娴静、罕言寡语,却动人心弦的气质勾勒出来。无情的宝钗,面对生离死别,可以做到镇定自若,波澜不惊。那么面对儿女情长,她又是否真的不为所动,还是另有隐藏,她的无情为何有着打动人心之美呢?


《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看宝玉那块玉,她一边看一边念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丫头莺儿嘴快,在旁边脱口而出说:“这八个字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句话揭开了“金玉姻缘”的秘密。

上回说到,这件事儿不是宝钗主仆设的局,宝钗主动要求看玉,也不意味着她想成为宝二奶奶,为什么书上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呢?

很多读者第一次读《红楼梦》,读到的都是“宝黛钗”爱情,宝钗是否对宝玉有情,这还用问吗?这个问题要是放在黛玉身上,那真不用问,对于黛玉来说,爱情比生命更重要。

可是宝钗,比黛玉性格复杂得多,她对宝玉有没有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不清。作者有意放烟幕弹,让读者费琢磨,给没给线索呢?还好给了。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是一个谶应框架,作者用大量的谶语提前预设好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局。

比如说小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他在薄命司里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后来又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小说通过他的眼睛和耳朵,对梳理主要女性的命运做了预告和暗示。这回就集中使用了诗谶、图谶和曲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谶语有如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小说第六十三回,作者通过花签诗来对应八位红楼女儿的性情气质以及她们的未来,这八位红楼女儿中就有宝钗。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安排给她的花签诗里找到线索。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说宝玉过生日,白天园子里热闹了一番还不够,晚上怡红院观赏院门,几个丫头凑分子给他办了个小型寿宴。

宴席上大伙行占花名的酒令,人少了不好玩,于是就把黛玉、宝钗、探春、湘云、李纨、香菱等人都请了来,宝玉这次的生日过得破格。那天,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在家,年轻人少了约束,个个玩得尽兴,连黛玉都喝了酒。

曹雪芹写书惯用一声两歌的写法,他明面上写的都是快乐。酒宴上杯觥交错,欢声不断,可是那些文字处处暗藏着悲伤的异调,宴席上行的占花名酒令里大有文章。

占花名是古代闺阁行的酒令,玩起来比较斯文。弄一个签桶,里面放上签字,每次签上画着一枝花,旁边题了几个字,有咏花诗句和饮酒规则。

行令的时候,掷色子,数点数,决定谁抽签,抽签人抽到什么签照上面的规则去做就行,很简单。

占花名儿这个游戏的名字里,有个“占”字,表示这个游戏一定程度上跟占卜有关。

所以这一天,群芳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抽到什么就是什么。

宝钗第一个抽,她抽到的是牡丹花签,签上刻着“艳冠群芳”四个字和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次不是诗社作诗,但是诗社主要成员黛玉、宝钗、探春、湘云都参加了宴席,也都抽了签,签上画的花,题的字和配的诗句要么对应着她们的性情、气质,要么暗示了她们的未来。

所以从诗谶的角度上说,花签上的诗句跟姐妹们在诗社里作的诗,功能是一样的,都为塑造人物服务。

比如说宝钗抽到的这支签,就得她抽,别人抽不合适。为什么呢?

我们上回读她的《咏白海棠》诗,她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和这次她抽到的“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是淡极花更艳,一个是无情也动人,品品看,是不是异曲同工?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花签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形容花卉牡丹有着倾国倾城之姿,即使不通人类情感,亦是让人流连忘返。而宝钗就如那大观园内的牡丹花一般,有着沉鱼落雁之姿,也有着置身事外的清冷之态。这一番清冷是冷漠无情,是冷静理性还是冷藏真情。理智自控,八面玲珑,希望直上青云的宝钗命运如何?对此,曹雪芹借着罗隐之诗在宝玉的生日宴上做出了怎样的暗示呢?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唐代罗隐的诗句,从创作上说,通过行酒令把前人的诗作用在宝钗身上,比作者直接替宝钗写诗难度更大。

因为如果借用过来不合适,不能对应到宝钗,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她,那还不如直接替她写。

当然,曹雪芹借用得很成功,“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从此成为宝钗的标签。

这句诗出自罗隐的七律《牡丹花》,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进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宝钗抽到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是这首诗里的“任是无情亦动人”。

一字之差,意思一样,要了解这一句的意思,我们得把罗隐这首诗全部通读一遍,把这句诗的前后文都关联上,因为“任是无情也动人”对宝钗是明写,这首诗里边还有一句,“辜负秾华过此身”则是宝钗的暗写。

本诗第一联“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说的是牡丹好像跟东风有特别的因缘,它盛开的时候占尽春色。“绛罗”原意是红色的纱罗,这里形容牡丹轻软的花瓣。

“高卷”是说牡丹盛开的时候,花枝高挺,花瓣微微翻卷的样子。

“不胜春”说的是春意无限浓厚。

牡丹是“花中之王”,自然是明艳不生春。

第二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说牡丹这么美,如果它解语,“解语”就是会说话,如果它还会说话,自然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但即使不说话也无妨。

“任是”就是即使是,“无情”是指没有人类感情,不通人类的感情。

牡丹就算不通人类的感情,就算它不会说话,以其富贵雍容之姿,也足够打动人心。

这两句诗里有典故,大诗人李白写过三首《清平调》,其中说“云想衣常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又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李白把杨贵妃比作牡丹,贵妃和牡丹在他的笔下交相辉映,花就是人,人就是花。

“解语”这个词也跟杨贵妃有关,据说太液池上有千叶白莲盛开,前来欣赏的王爷们都赞不绝口,没想到唐玄宗指着身边的杨贵妃说“争如我解语花”。

什么意思呢?白莲虽然美,可怎么比得上我身边这位解语花呢?

杨贵妃不光好看呀,还善解君王意,所以在唐玄宗眼里,她是一枝解语花,一只会说话的花。

罗隐在这两个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如果牡丹会说话,那自然是好,可即使它不通人类感情,没有人类的感情,它也照样明艳动人。

第三联“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这是通过芍药和芙蓉来侧面写牡丹的美,说芍药只配做牡丹的侍从,所谓“牡丹花王,芍药花相”,牡丹是王,芍药只能是辅佐它的相。至于芙蓉,那差的就更远了,它只能避开牡丹。

这首诗前面三联六个句子都是赞美牡丹的,但是到了最后一联突然反转,“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可怜”两个字一转,说牡丹虽然艳冠群芳,但是却逃不了被砍的命运,这里面有个典故。

“韩令”是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对朝廷有功的中书令韩弘。当时,唐朝人喜欢牡丹。牡丹一开,轰动整个京城,很多贵族以不赏玩牡丹为耻,以至于一株牡丹卖到数万钱。韩令非常看不惯这种玩物丧志的世风,所以他搬进京城居住的时候,见宅子里有牡丹,就下令全都砍了,一株都不留。于是,刀斧所到之处,牡丹片片秾华皆被辜负。

“秾华”就是指繁盛艳丽的花朵,也可以形容女子青春貌美。

曹雪芹在设计花签诗时,想到了罗隐这首诗,并且让宝钗抽到了牡丹花签,他是想告诉我们“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宝钗性情、气质的写照。

那么,宝钗对宝玉有情吗?答案也是这七个字“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首诗里还有一句“辜负秾华过此身”,用在宝钗身上也合适。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姻缘,最后将以“辜负秾华过此身”的悲剧收场。

那我们先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说到无情,估计很多读者能立刻想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丫头金钏儿在宝玉面前言语轻薄,王夫人很生气,打了她一个巴掌,把她赶出府去,金钏儿含羞跳井自尽。王夫人这会儿已经不生气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心里过不去,坐在屋里垂泪,宝钗就赶来安慰她。

说金钏儿未必是跳井自尽,她八成是在井边玩失脚掉了下去。又说,就算她是跳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姨娘如果实在过不去,多赏她家几两发送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不必念念在兹。

宝钗的意思,金钏儿跳井,这是她自己看轻生命,王夫人只要多给银子,不安的心也就可以放下了。

第二件,尤三姐跟柳湘莲定亲之后,柳湘莲听说尤三姐名声不好,反悔了,上门来索回定礼鸳鸯剑,尤三姐忍辱挥剑自刎。

柳湘莲见自己酿成了大错,万念俱灰,跟个道士走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薛姨妈连连叹息,连“呆霸王”薛蟠也眼中含泪,领着小厮四处去打听柳湘莲的下落。

可是宝钗“并不在意”,这四个字是书里的原话。宝钗安慰薛姨妈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妈妈本来跟哥哥商量好了要替他俩料理亲事,如今死的死,走着走,只好由他罢了。然后她转了个话题说,妈妈不要伤感,咱们该忙什么忙什么?那些跟哥哥一块下江南的伙计们也该请请了。

你看,话题这样一转,一个死一个出家这样的大事就从宝钗心上轻巧地过去了。

就算宝钗看不起尤三姐,柳湘莲可是在强盗手中救过薛蟠命的,他俩是结拜的弟兄。

两件事,两条青春生命骤然消失,宝钗的反应竟然比王夫人冷酷,比薛蟠无情。多年来,读者对此议论纷纷,口诛笔伐,谁说无情也动人?

这样的无情怎么可能动人呢?有的读者很认真替宝钗找理由。

说宝钗对死者语气平淡,漫不经心,那是因为她在安慰王夫人和薛姨妈,你安慰人吗?

总不能自己先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会越安慰越乱。有的说,逝者已矣,哭也没用,既然眼泪不能起死回生,干脆冷静点。

又有人把这事上升到哲学层面,说当年庄子丧妻不仅不悲伤,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死是回归大自然,重新参与天道的运行。宝钗也有庄子这样的旷达,既然生死聚散,谁也无法逃开,不如坦然面对。

这些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宝钗身上本就有一种应对生活变故的力量,她随遇而安,不抱怨,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心性,可要说这两件事,你不是冷淡、冷漠,那跟我的阅读体验实在不相符。

我读来读去读到的就是冷漠,宝钗办事冷静,非常理性,薛家好几件事得亏她处理得当。一般人修心养性到不了她这个程度,可是修养心性到了对同类的死亡轻描淡写,毫不在意的地步,这不可能让所有读者都接受

宝钗的性格亦静亦动,她的情一藏一露,安静时罕言寡语,人为藏于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个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稳重女子。活泼时,她从能够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宝玉和黛玉的二人世界中秒谈妙语,讥讽诙谐。

对宝玉,她内心似乎是充满了热情,但却又发乎情止乎理,云山雾罩,欲说还休,欲语却无,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宝钗,这位冰美人的内心深处是否如黛玉一般也对宝玉深情款款呢?

宝钗是经历过繁华地面对死亡和生活中无可逆转的大悲大痛,她自有一份波澜不惊,可这样的波澜不惊在她自己也许可以叫做境界,施之于人则显得不近情理。

那么既然如此,作者这样写宝钗,又让他抽到“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花签是要肯定她无情吗?

不是。

作者说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个无情一定有别的意思。

罗隐这句诗的原意是即使牡丹没有人类感情,以它的富贵明艳也足够动人,这叫做无情动人。

作者让宝钗抽到牡丹花签,是因为它堪比牡丹。论容貌,宝钗肌肤丰泽,比黛玉另有一番妩媚风流,书里多次把宝钗比作杨贵妃。

论才学,宝钗通今博古无书不知;论德行,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上次读她的《咏白海棠》,那诗里边处处都是大家闺秀的身份和品德。

宝钗就是一支大观园里美丽的牡丹,说她“无情也动人”,这个无情是藏情,不轻易表露感情,努力克制真情。

什么时候宝钗表现出“无情也动人”呢?

主要是对待儿女私情的时候,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书上写的云里雾里,当局者迷,旁观者不清,作者故意把局面布得扑朔迷离。

他说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钗衣着朴素,不饰华丽,每天晚上通过做针线静心、修心,而且她还通过自己的经历劝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情性,女子无才便是德,须以贞静为主。史湘云,邢岫烟也都被宝钗这样教导过,那是妥妥的“珍重芳姿昼掩门”。

可是书上一边这样写,一边又告诉读者,每当宝玉和黛玉单独在一起时,宝钗总是不失时机的出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说宝玉编小耗子变香芋的故事给黛玉解闷,多么美好的午后二人世界,谁知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

有时候宝黛二人拌嘴,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个不停,作者便笔锋一转写道“正说着,宝钗走来了”,或者“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走来了”,她正好出现的频率怎么这么高呢?还有宝钗上怡红院串门的频率也不低。

有一回晴雯抱怨她,“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抱怨的话难免夸张。

但是,宝钗经常上怡红院串门,应该是错不了的,我相信晴雯不敢编瞎话。而且那一天,宝钗串门的时间还不大对,都到了怡红院该关院门的时辰了。

两个宝钗,一个罕言寡语,端庄贞静;一个心思细密,闲不下来,到底哪个是真的?

她怎么看上去这么矛盾呢?

第二十八回过元宵节,元妃赏赐元宵节礼,宝钗得的礼物跟宝玉一样,黛玉却差了一个档次。这相当元妃非在发表官方权威意见,我是赞同“金玉姻缘”的,而且公开明示让所有人都知道

领赏的第二天,宝钗就把得的红麝香珠串戴了一串在左腕上出门了。

正巧宝玉去给贾母请安,路上遇见黛玉,两人就站着说私房话,见宝钗从那边过来了,不好意思,赶紧各自走开。宝钗也看见他俩了,她怎么办呢?“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

看见了就看见了,为什么要装作没看见呢?

我们知道宝钗有涵养,叫别人尴尬的事情,她是不做的,这样说,解释得过去吧!

然而,作者接下去写道,宝钗因为母亲跟王夫人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日后要等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之类的话,所以总远着宝玉。

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儿。这样看起来宝钗在路上避开宝玉和黛玉,并不是因为有涵养,而是因为得了元妃特别的赏赐,心里觉得没意思,有意避嫌疑,并且庆幸宝玉心里只有黛玉,没来纠缠自己。

这样看起来书里说的很明白,宝钗对宝玉没有私情,也不把金玉之说放在心上。

所以,远远地看见那两个缔结了“木石前盟”的人站着,亲密地说悄悄话,她也不介意,装作没看见,低头走过,什么事都没有,来个云淡风轻。

然而,如果这个分析没错,那么,那一串红麝香珠串宝钗第二天就带上出门,是不是太着急了点?

我们分明知道,她是不爱饰物的,她这到底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到底是对宝玉有情还是无情呢?

作者是不是写到后面忘了前面,前两回刚说宝钗有事没事上怡红院串门,这回又说她总远着宝玉,你让读者相信哪一个。

还有她那黄灿灿的惹出黛玉多少眼泪的金锁,宝钗也始终带着,不离不弃,好象明里暗里挑战宝黛二人的“木石前盟”,这又让读者怎么理解呢?难道真的是癞头和尚让天天带她才带的吗?

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花签诗里。

宝钗因为母亲说过金锁要佩玉的话,所以总远着宝玉,脂砚斋批道:“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所谓“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有两个意思:

一是说“金玉姻缘”刚刚明确的写了一笔又停下,不写了。

二是说宝钗刚对宝玉动了一点心,又赶紧收住,发乎情而止乎礼。

这就叫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实宝钗心里是有宝玉的,只是她对待爱情的态度跟黛玉不一样。黛玉为了爱情有流不完的眼泪,生不完的病,为了试探宝玉的真心,时不时的吵上一架,心里有点小酸小醋的也从不遮掩。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她看着都刺眼。

宝玉要去家塾里上学,来跟她辞行。她说,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明明知道宝玉看重自己,还来这么一句,语气里透着那么得意,非常可爱,黛玉是有情的动人,这样的表现,宝钗都不会有。

一向遵守礼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面对自己对宝玉的感情时,一面尽量的回避,一面又羞涩的表达,若即若离之间尽显少女的娇羞可爱。这冰冷的雪美人以冷克制胸中的热情,以礼克制内心的情愫。而宝玉又能否通过牡丹花签理解看似无情的宝钗呢?

有人认为,宝玉未必配得上宝钗,可是如果宝钗跟皇宫无缘,又要亲上作亲的话,而贾府适龄的同辈男性中,又只有宝玉算得上是一股清流,那么她的首选项就是宝玉,没有其他可选的了。

金玉之说在贾府传得沸沸扬扬,宫里的元妃也已经公开发表了意见,可是宝钗对此却不积极,越发觉得没意思,但她不是心里没有。

她遵守礼教,“珍重芳姿昼掩门”,那个年代婚姻爱情这种事儿也不是姑娘家该积极的,宝钗怎么可能觉得有意思呢?

哥哥薛蟠在家里闹,说“我早知道你的心,你这金要拣有玉的配,所以你事事护着宝玉”。这话让宝钗羞愧难当,她哭了一整夜,人人都说“金玉良缘”,可宝钗只能回避,但是这回避是不是说明她心里多少有所认同呢?就像她对宝玉的感情一样,似有若无,半藏半露,一方面心里有,一方面努力跟心底不由自主生出的热情战斗。

宝玉挨了父亲的打,姐妹中第一个来看他的就是宝钗。她见宝玉伤得不轻,心疼说了一番话,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这几句话说的那叫一个羞羞答答,水平实在是高明,满腔的情真意切却偏要拼命捂住。

你看,“早听人一句话”其实是早听我一句话。“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句话其实就是我看着心里也疼,但是这些她都不直接说。

就这样,曲里拐弯的她还觉得自己说多了,所以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只管摆弄自己的衣带,一副娇羞怯怯的样子。

她什么时候不是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呢?那天那个样子实在太叫人意外了。

宝玉那一回被父亲打得不轻,轻轻动一下就疼得叫唤,可是听了宝钗这一番吞吞吐吐的话,他立刻“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比什么神药都管用?这是宝钗第一次对宝玉表露真情。而且露的很有限,可就这么冰山一角已经足够动人。

她的爱情只能这样写,因为作者就是要把她写成冰冷的美人。

她姓薛,薛就是血。她进贾府后,先是住在梨香院,梨花淡白如雪。

她住的屋子,朴素的像雪洞一般,小厮们在后面议论她,说她是雪堆出来的,出口暖气就能催化。

她作诗说“冰雪招来露砌魂”,她常年吃冷香丸,为了冷却天性中的热情,她的命运前景是“金簪雪里埋”。

宝钗就是这样的冷美人,雪美人,她的无情不是没有感情,而是隐藏真情,以冷制热,以理制情,宝钗的美就是无情的美。

让我们再回到小说第六十三回的寿宴上,那天作者没有安排宝玉抽签。

因为他是绛洞花主,占花名的签筒里,没有花竹签,实际上一共八位红楼女儿抽签,可是宝玉对宝钗这支签反应最大。

宝钗抽到牡丹花签后,宝玉把这支签拿在手上,口里颠来倒去念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诗句陷入了沉思,那一刻,也许他明白了为什么宝钗对他总是若即若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牡丹花   宝玉   芳姿   动人   无情   红楼梦   湘莲   花名   芍药   群芳   贵妃   诗句   牡丹   暗示   感情   读者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