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本草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地黄

网络图

地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明代永乐三年即开始远销国外。在公元前718年周朝时期,地黄就已列为皇帝的贡品和馈赠亲友的珍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轻身不老,生者优良”之说。它药性平和,寒而不酸,补而不燥,既清热凉血,又滋阴补肾,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方剂配伍当中。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地黄主要有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



植物形态

网络图

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开;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材性状

网络图

生地黄

多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别称

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产地

常生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多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以及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网络图

①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②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

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③治吐血经日:

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④治肺损吐血不止:

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⑤治消渴:

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真伪鉴别

网络图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生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者为佳。通常伪品地黄全为饮片,生地黄和熟地黄都有,外形和正品十分相似,都具有一定黏性,只凭肉眼观察十分容易被蒙混过关。

伪品通常是取地黄下脚料水煮烂,加黏性泥土一起煮制后塑形、切片而成。这种做假的伪品外形上十分具有迷惑性,但通过简单的水试和口尝的方法就能够做出判断。



药材小故事

网络图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宋代方书《信效方》中,记载有一则关于生地黄的生动故事。

该书作者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一次外出验尸,当地保正赵温却没到验尸现场。他就问当地人:“为何赵保正不来?”回答说:“赵保正衄血数斗,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险了。”后来他见到赵保正,只见赵的鼻血就像屋檐水似的不断滴着。他马上按平日所记的几个止衄血的方子,配药给赵治疗,但血势很猛,吹入鼻中的药末都被血冲出来了。他想:治血病没有药能超过生地黄的了,于是当机立断,即刻派人四处去寻找生地黄,得到十余斤。来不及取汁,就让赵生吃,渐渐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黄渣塞鼻,过了一会儿,血便止住了。也有生地黄止血的记载:癸未年(公元1163年),该书作者的姐姐吐血,有医生教她姐姐取生地黄捣烂绞取汁煎服,每天服用数升,3天就痊愈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生地黄   本草   伪品   熟地黄   玄参   卵形   先端   基部   生地   地黄   生津   网络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