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正看晚会,后排一江西观众说:我给您带了两袋特产

1951年9月,井冈山下的江西遂川县,有一位叫邹亚春的老红军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密件。这位老红军打开一看,里边竟然是毛主席发来的请柬,邀请她代表江西参加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招待会。

作为革命老区,邹亚春要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消息传遍了四里八乡,令当地的群众们无比激动。他们奔走相告,纷纷拿着当地最好茶叶、泥鳅干等土特产来到邹亚春家中,想要让她带给毛主席。

乡亲们一边自发为邹亚春做新衣服,买新鞋,一边高兴地对邹亚春叮嘱道:“亚春,去了北京见毛主席,一定要穿的好一点,不能丢了咱老区人民的脸。”

邹亚春做梦都没想到,毛主席居然还记得自己,看着乡亲们满怀期待的眼神,邹亚春内心十分感动。临行那天,当地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为她送行,她就这样提着两大麻袋的特产前往北京。

邹亚春

9月30日下午7时,毛主席在怀仁堂接见了各地的代表。毛主席一见到邹亚春,就立即上前询问道:“你可是井冈山来的阿春,邹亚春吗?”

此时邹亚春已经与毛主席阔别二十多年,没想到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井冈山的战友。邹亚春几乎是带着哭腔地应了下来。

邹亚春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她为何能作为江西代表被接见呢?

面见毛主席

1951年9月,一位30多岁的妇女同志挑着两个大麻袋赶到了北京,她正是受毛主席邀约的江西代表,邹亚春。看着陌生的新中国首都,邹亚春的内心激动之余不免得有些紧张。

自1929年,毛主席、朱老总带着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令她十分感动的是,毛主席并没有忘记当年的“红色娘子军”,还在见面时亲昵地称呼她“阿春”。

但由于当时毛主席要接见各地的代表,因此两人没有聊太久,乡亲们特意委托邹亚春送给主席的特产并没有被送出。10月1日,邹亚春作为江西代表,与其他地区代表一同在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7日晚,毛主席、朱老总邀请邹亚春等代表到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毛主席见到她后十分高兴,让她在自己的后方落座。

毛主席一边兴致勃勃地看戏,一边询问邹亚春:“小春呀,你家里怎么样啊?井冈山的老乡们如今过得好不好啊?”邹亚春连忙回道:“主席,我一切都好,乡亲们也都过得很好。”

毛主席听罢非常高兴,不由地与邹亚春一起回忆起井冈山的往事来。谈完这些往事后,毛主席有些伤感,邹亚春见机会来了,就赶紧向主席提起了乡亲们托她带来的两大麻袋特产。


毛主席一向提倡节约,党内更是有“不收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因此邹亚春的内心十分忐忑。面对这份井冈山群众饱含深情的特殊礼物,毛主席不忍伤了乡亲们的心,于是便破例接受了。

见主席欣然接受,邹亚春这才松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与主席一同继续欣赏起越剧来。随后,邹亚春被毛主席安排与其他老红军代表一同参观了北京的各处名胜古迹、工厂、部队等。

三个半月后,邹亚春结束了北京之旅,重新返回了家乡遂川县。父老乡亲们得知她要回来,纷纷到马路上迎接她。邹亚春一下车,乡亲们就立即涌了上来,争着询问毛主席的情况。

邹亚春的代表证

听到邹亚春带来毛主席对井冈山群众的问候,乡亲们欢呼雀跃,抢着与邹亚春握手,以此来分享她与主席握手的幸福。当地的一些机关、学校都纷纷邀请她前去上课、演讲,讲述井冈山的红色斗争史。

在接待完热情欢迎她的父老乡亲后,邹亚春立即来到了弟弟邹安泰墓前,将她在北京所闻所见、毛主席的状况都讲给弟弟听。讲着讲着,邹亚春不禁热泪盈眶,曾经与弟弟、毛主席并肩作战的记忆画面再次浮现。

井冈山上的小战士

1924年,湖南炎陵县,年仅8岁的邹亚春被她穷苦的父母卖给了邻村一户同样穷苦的家里做童养媳。在那个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十分常见。

说是童养媳,可绝大多数被卖过去的小女孩都是被婆家当做仆人看待的。邹亚春一边要用稚嫩的身体做干不完的繁重农活,一边还要被婆婆各种打骂,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旧时期的童养媳

直到村里来了一群年轻的革命军,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才有了色彩。在这些大哥哥口中,她得知了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反抗不公的种子此刻在她心中悄然发芽。

她回家找到7岁的弟弟邹安泰,姐弟俩一起参加了红军的儿童团,跟着红军战士们一同做宣传。邹亚春参加儿童团的行为被婆婆发现后,立即将她抓回家中一阵毒打,想要掐灭“造反”的火苗。

邹安泰不忍姐姐继续被欺负,于是找到了当地苏维埃区政府,向他们汇报了这一情况。区政府主席见邹亚春遭此毒打,内心气愤无比,将邹亚春的婆婆关了三个月禁闭。

“这是真正能替我作主的人!”年幼的邹亚春不懂什么是革命,但她和弟弟至此认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红军队伍。她的弟弟邹安泰是一个十分积极的革命份子,在10岁就加入了游击队。

1927年,年仅11岁的邹亚春再也不想过这种受尽压迫的穷苦日子,带着弟弟参加了朱老总领导的湘南运动,随后又跟随毛主席的部队一同上了井冈山。

当时上井冈山的队伍中,和邹亚春一样年龄的女娃娃还有八九个,很快便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专门找到她们上了一堂课,为她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她们如何与敌人进行抗争。

讲完之后,看着似懂非懂、若有所思的一群小毛丫头,毛主席爽朗一笑:“好嘛,你们都先搞任务去吧!”邹亚春被分在儿童团,白天跟随红军一同前往各乡各村进行宣传,晚上与队员一道站岗放哨。

在一众姐妹中,邹亚春是最能吃苦,最为勤奋的一个,成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找到她,亲切地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呀?”


小亚春大大方方地回答道:“我叫邹亚春,12岁了,大家都叫我阿春!”

毛主席笑呵呵地接着问:“好好好,阿春,你这么小就参加革命,你不怕吗?”

小亚春毫不犹豫地回道:“不怕!”这让毛主席欣慰不已,为她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夸赞道:“好样的!”

邹亚春的命运和回答,深深地触动了毛主席。他在邹亚春身上看到了农民群众坚韧强大的内心、渴望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景,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路线。

1928年1月5日,邹亚春跟随肖克的队伍来到了双桥、新江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因为她的当地口音,加上她幼年的不幸遭遇,这让她在群众中很有说服力,总能起到奇效。

肖(萧)克

到了晚上,她又热心地帮着照料伤员。为了给伤员同志转移注意力,邹亚春会为他们唱歌,变着花样地逗他们开心。红军战士们都十分喜欢这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将她当做自己的小妹一样疼爱。

因为邹亚春工作最为刻苦认真,所以上级领导对她尤为欣赏,重要任务都交给她来做。一次,肖克需要给湖南桂东的党组织送去一封关于井冈山部署的重要情报,交给战士们很容易被发现,于是肖克便想到了邹亚春。

从部队到桂东共有100多里远,但邹亚春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立即带着至关重要的情报出发了。当时正下着大雨,她自己编了个斗笠,将信塞入怀中,一路朝着桂东狂奔。

由于路途遥远,邹亚春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光了,她就摘山里的野果子果腹,喝山泉水解渴。等她艰难赶到目的地时,脚上的草鞋早就不翼而飞,双脚也被磨得鲜血淋漓。

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这让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人对她有着很深的印象。

烽火岁月

1929年1月,毛主席、朱老总带领红军主力部队向赣南地区进军,至此毛主席与邹亚春分离,直到1951年才再次重逢。井冈山失守后,邹亚春跟随红军队伍四处转战,无微不至地照顾红军伤员。

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重重围剿之下,许多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队伍的处境越来越艰难。1930年,在一次突围行动中,邹亚春因被火烧伤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所俘。

反动派将邹亚春粗暴地丢入猪栏里,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想要从邹亚春嘴里得出红军部队的路向。此时邹亚春才14岁,但她在思想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革命战士了,她始终咬定自己只是逃难的平民,从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敌人折磨了她许多次,但始终得不到想要的情报,于是就将奄奄一息的邹亚春丢到了五斗江附近的大山中。幸运的是,在她生命垂危之时,附近三溪村一名叫郭光椿的小伙子正巧路过,将她背回了家中救治。

五斗江

在郭光椿的悉心照料下,邹亚春终于活了过来。两人在朝夕相处中逐渐互相萌生爱意,眼见邹亚春的伤势逐渐痊愈,郭光椿十分不舍,鼓起勇气提出希望与邹亚春结婚。

邹亚春虽已芳心暗许,但在她心中找到党组织和弟弟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找到党组织,找到之后就回来嫁给你!

长征开始后,邹亚春继续留在了井冈山边区进行革命,找到组织的她也嫁给了郭光椿。她一边从事革命,一边托人四处打探弟弟的消息。后来才得知,弟弟在1936年不幸牺牲了,年仅19岁。

建国之后,邹亚春历任遂川县副县长、五斗江公社妇女主任等职位,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着。她平日里为人低调,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很少有人得知她老红军的身份。


直到1951年9月,遂川县五斗江村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上加盖着两枚红色印章“急件”、“密件”。只有在对于毛主席很重要的信上,才会同时加盖这两枚印章,而收信人一行写着“邹亚春”。

五斗江村的村民瞬间沸腾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里低调的邹亚春,竟然能收到毛主席邀请。随着邹亚春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她曾经加入红军,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过往逐渐为人所知。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看重邹亚春,并收下井冈山群众们送来的特殊礼物,正是因为她就是井冈山人民的代表。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毛主席对井冈山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井冈山革命圣地。时隔36年,井冈山的漫山遍野依旧开满了杜鹃花,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人民群众们簇拥着,欢呼着,如同亲人一般迎接着毛主席。


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看着熟悉的景象,看着热情的井冈山群众,毛主席的眼眶迅速红了起来。这是在他领导下开辟而出的第一个根据地啊,而现如今,这一抹赤红已然在全国流淌。

1928年,敌人前堵后追,毛主席和红军的处境可谓是“敌军围困万千重”。然而即便在这种困境下,看着坚定支持自己的红军战士和井冈山群众,毛主席依然能从容不迫地说出“我自岿然不动”。

1965年,新中国处处生机勃发,井冈山和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提笔再就,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无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来体现重游故地,换了人间之喜。

《念奴娇·井冈山》

正是在井冈山上,无数个像邹亚春这样的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给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决胜千里的信心。革命的星星之火,被人民群众忠心拥护着,自井冈山上燃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遂川县   江西   井冈山   安泰   儿童团   怀仁堂   童养媳   老红军   后排   乡亲   红军   北京   特产   晚会   弟弟   观众   群众   主席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