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秦桧后人考上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作了两句诗,后人连连称赞

秦桧他以奸臣之名,载入史册,成为了后人唾弃和批评的对象。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生于北宋时期。据史书记载,他从小聪明好学,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

在家庭环境方面,秦桧的父亲曾担任过县令一类的小官,家庭条件较为富裕。在教育方面,秦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

他因表现出色,逐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然而,当他担任宰相时,秦桧却出卖国家利益,与女真族统治者勾结,导致了岳飞的冤杀和南宋的灭亡。

看过电影《满江红》的许多观众,都被岳飞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前往杭州北山路上的岳飞墓参观,以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并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奸臣“天花板”秦桧

秦桧,生于宋朝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唯一的在朝为官的父亲职位微不足道,对他的未来没有太大影响。

但是,秦桧是一个有远大抱负且极度渴望权力的人。既然无法依靠家庭的力量,他决定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尽管秦桧性格浮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有一定的才华。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他曾经在学堂当过教书先生,但这并不是他的自愿选择。

他还曾写下一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幸运的是,事情正如秦桧所想,他在科举考试中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了当时的“高考状元”。

开始为官时,秦桧充满理想与抱负,一心想要爬到更高位置,积极主张抗金,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秦桧并非一开始就被烙上奸臣的印记,他曾是忠诚于君王、热衷于国家的青年。然而,靖康之变后,他被金国俘虏的三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段在金国的流亡经历让秦桧胆破魂惊,从此他选择了卖国求荣,全心全意为金人说话、做事。

据说,在金国的日子里,完颜宗翰赐予秦桧万贯钱财,完颜宗弼也曾邀请他赴宴。更甚者,他曾为当时被金兵围攻的楚州写过劝降书。

他声称自己在楚州之战时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才得以逃回南宋。回到南宋后,秦桧立即向宋高宗赵构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议和政策。

这说到了赵构的心坎上,因为他一直想做却未能实现。赵构对秦桧大加赞赏,将他提拔为礼部尚书,第二年又封他为副宰相,直至他官居右相。

为了推行自己的议和,秦桧不惜将那些一心追随宋室南迁的子民送回到北边的沦陷区去。

金人委派到宿州的知州赵荣,还有寿州的知州王威带着城土向宋廷效忠,结果却被秦桧送回给了金人,让他们在那等死。

然而,秦桧这套舔着脸讨好金人的组合拳并未奏效。金人看着宋廷好欺负,就继续一路向南攻打,一心要彻底消灭南宋。

在宋朝的逐渐衰落中,秦桧选择了个人的前途和权力,无视了国家的繁荣与兴衰。

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他开始帮助宋高宗明里暗里地针对岳飞。

尽管岳飞是忠臣,为宋高宗的统治稳固立下赫赫战功,但宋高宗对岳飞总是心存疑虑。

他担心岳飞的声望太高,一旦他有二心,自己的皇位就会受到威胁。秦桧洞察了宋高宗的内心,于是两人沆瀣一气,在岳飞即将取得抗金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找了个借口将岳飞扣押。

而秦桧更是胆大妄为,没有得到上面的指令就擅自找了个理由将岳飞处死。

宋朝在风雨中摇摆,岳飞一人的力量苦苦支撑,他的逝去让抗金人士痛心疾首。秦桧的自私行为,无视国家利益,反而加速了宋朝的覆灭。

然而,有一位秦桧的后人非常出色。他虽然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涩,对秦桧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他并没有让这些事情影响自己的人生。

相反,他积极追求入仕,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展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出口成诗秦大士坚守本心,态度谦卑

在乾隆朝时期,秦桧的一名后代,秦大士,字鲁一,号涧泉,曾途经此地,他所做的两句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秦大士,生于1715年,安徽当涂人,是乾隆年间的一位杰出人物。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他的祖先从安徽迁往南京,并在此定居。

秦大士的父亲秦有伦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曾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和应天府江宁县书吏等重要职位。

受父亲的影响,秦大士自幼就酷爱读书,展现出超人的才智。他10岁就能写诗做文章,而且他的书法也极为出色,在乡里已小有名气。

秦大士,年仅23岁便中举,他的出色才华让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因此,他得以成为清朝的第43位状元,大放异彩。

在乡试中,他有幸考中举人。接下来的一年,他与纪晓岚、钱大昕、陈筠亭等人一同组成了一个文社,他们互相酬唱、欢聚一堂,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在乾隆十七年,他前往京城参加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庆典科举考试,并成功地成为当朝状元。这次考试不仅使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也使他在文坛上的声誉更上一层楼。

当乾隆皇帝在朝会上直接询问秦大士是否是秦桧的后人时,秦大士感到非常震惊。

但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问题而回避。相反,他非常坦率地回答了乾隆帝的问题。秦大士在朝堂上大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这是在表明,每一朝的天子和臣子都是不同的,秦桧这样的奸臣和宋高宗这样的昏君“狼狈为奸”,自然会导致朝代走向灭亡。

而他虽然是秦桧的后人,但他是忠诚于天子和国家的。乾隆帝听到秦大士的话后非常满意。

他欣赏秦大士的才华和忠诚,这让他减少了之前对秦大士的疑虑。乾隆帝认为,如果因为身世问题而不能重用秦大士,那将是非常可惜的。

同时,秦大士的公然表态也消除了满朝大臣的困惑。乾隆帝认为,如果他能够“不计前嫌”继续任用秦大士,这将展现出他是开明正直的君主。

因此,乾隆皇帝对他大加赞赏,让他担任翰林院的修撰,负责修编国家历史。他做事严谨,为政清廉,因此获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乾隆皇帝甚至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在接下来的几年,他经常充任各省的考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被皇帝任命为状元之后,秦大士与大诗人袁枚等人一同游览了杭州西湖。当我们经过岳飞墓时,我们看到了秦桧夫妇的跪像,他们身上绑着枷锁,头微微低垂。

铜像周围有很多脏东西。大家看着跪像指指点点,唯独秦大士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句话也没说。

有人看到他这样,于是故意走到他身边,请他为秦桧的跪像题一副对联。

秦大士感到非常尴尬,但袁枚看出了他的困境,于是帮他吟出上联“人与宋后愧名桧”。

秦大士随后对出了下一句“我到坟前愧姓秦”。

透过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出秦大士的敏捷才思,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忠奸明晰的立场。他的同行者都对他表示敬佩,肃然起敬。

秦大士的才能和德行随着此事广为流传,无论是朝野还是乡野百姓,都知道秦桧的后代中有一位品德高尚的秦大士,人人对他赞不绝口。从此,杭州西湖又多了一段佳话。

乾隆二十八年,他以父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为由,请求辞官归乡。 然而,他的请求并未得到皇帝的同意。

几年后,他的父亲过世,他辞官返乡,此后再未出任官职。 乾隆三十七年,秦大士前来为皇太后的八十寿辰祝寿。


看到他气色尚佳的同朝官僚们,劝他再度出山为官,但他都以婉转的方式谢绝了。 此时,秦大士已近晚年,他的心境愈发平和。

日常生活中,他喜欢绘画,其画作水平高超,与他的诗歌、书法并列为“三绝”。他特别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生动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晚年闲暇之时,他也喜欢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他最钟爱的作品是明末思想家吕坤的《呻吟语》。

这部作品针砭时弊,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社会的批判。秦大士在家中因病离世,享年62岁。

秦大士的高洁品行

秦大士,虽有奸臣秦桧作为祖先,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他以清廉的品行,公正的态度,赢得了乾隆皇帝的极度信任和百姓的深深爱戴。

他担任过科举考试的考官,严谨公正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他还曾作为“授读师傅”,负责教授嘉庆皇帝读书,他的尽职尽责让嘉庆皇帝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日后嘉庆帝的治国才能打下了基础。

尽管在官场中多年,他的品格却始终如一,与同僚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辞官回乡之后,仍被同僚们多次劝回做官,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此外,秦大士还是一位有名的孝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秦大士以孝顺为荣,对父母亲极其敬重。在母亲离世后,他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母亲服丧三年。

后来,他的父亲年事已高,他便向乾隆皇帝请求辞官返乡,专事照顾父亲。尽管乾隆皇帝并未批准他的请求,但他在父亲去世后决定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再从政。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决定不再做官,并且确实一直闲居在家,没有再涉足官场。对于他是秦桧的后人的事实,他虽然感到困窘,但他并不回避。

有一次,他和好友袁枚一同游览秦淮河,看着秦淮河历经变迁,野草青青,他写下了“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伤心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的诗篇。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测的道理,劝诫人们要活在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事情,不要为过去的事情悲伤叹息。

最后两句诗看似是在劝解他人,实际上是在自我安慰,强调现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淮水而今尚姓秦。”这句诗的意味深长,是整首诗的亮点,也得到了大才子袁枚的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奸臣   翰林院   秦淮河   乾隆   科举   宋朝   南宋   坟墓   状元   后人   皇帝   父亲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