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何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前言

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明朝十三陵”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遗址,承载着许多历史和谜团。在这片土地上,葬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等十三位皇帝,以及众多皇后、嫔妃,甚至一位贴身太监王承恩。

然而,大明立朝276年,共历十六个皇帝,为什么这里只有十三座皇陵呢?

要知道,这里几乎是人们所认知的大明朝老朱家“祖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堂堂皇帝不能葬入祖坟呢?连太监都能进的“十三陵”,难道皇帝不能进吗?

另外三位皇帝,究竟埋骨何方呢?

洪武二十五年冬,一场祸端悄然萌生。

这一年,南京应天府的皇宫内笼罩着一片哀戚的气氛。太子朱标,这位受到洪武帝亲自栽培的皇储,在刚刚过去的秋天忽然染上重病,虽然朝野上下的医官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救治,但朱标的病情还是日渐恶化,终于在冬日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朱标的猝然离世无疑给即将迈入暮年的洪武帝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朱元璋心中,朱标不仅是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也是明朝最合适的继承人。这个儿子聪颖好学、处事稳重,不仅深受百姓爱戴,就连朝中文武百官也都对他推崇备至、乐意拥戴。

如今朱标去世,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哭了一夜又一夜,甚至不愿靠近任何妃子。终于,在新年即将来临之时,洪武帝重拾斗志,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选定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的皇储,封他为“皇太孙”,以示这就是明朝的未来之主。

当这个决定传遍朝野时,不少大臣感到有些惊讶。按照礼法,皇太子之位应该传给洪武帝的儿子,而不是孙子。但洪武帝早已在心中认定,只有朱允炆才配得上这龙椅。

为了让这个还不足十岁的孩子顺利继承大统,洪武帝又作出一个看似怪异的安排——他将诸多儿子都分封到外地去镇守边疆,只留下自己和朱允炆在京城。

这一决定的用意不言而喻,洪武帝担心其他儿子争夺皇位,所以将他们调离开京城以绝后患。但这也注定了日后朱允炆即位之后,必然要面对叔伯们的威胁。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数年过去,那个被洪武帝寄予厚望的皇太孙朱允炆也长大成人,并且在洪武帝驾崩之后顺利登上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元年,这位年仅21岁的新帝满怀抱负,准备让明朝进入一个“建文中兴”的伟大时代。他首先采取的举措,就是要削减外藩王的权力,防止他们日后造反。

建文帝立刻出手削藩,先后废黜多个藩王的封地。但这些藩王们哪肯就此放弃权力,心中对建文帝也是愤恨非常。其中最为气愤的,就是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洪武帝的第四子,资质出众,深得洪武帝的宠信。他原本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但最后皇位还是传给了朱允炆,这已经让燕王心中不快。如今建文帝硬生生削夺他的权力,简直是雪上加霜。

“我手下还有强大的禁军,建文这小子竟然敢挑衅我!”燕王面红耳赤,恨声道,“我定要让他知道大明江山的主人是谁!”

于是,建文帝一纸诏书才送达北平,燕王朱棣就举起了反旗。他声称建文帝不是明太祖洪武帝的亲生,是当年被灭掉的陈友谅之子,整个帝位都是篡位。自己此举,正是要“清君侧,靖内雠”。

建文帝在南京朝堂得知燕王叛变的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刻调兵准备讨伐。两方大战数年,局势看似胶着。

终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统帅大军攻入南京城,直接杀向皇宫。建文帝望着南京城已经沦陷,深宫也即将被攻破,心中只剩绝望。他对左右侍从道:“朕与汝等,今日便死!”说罢自焚而亡。

燕王军杀入皇宫时,只看到已经烧成废墟的宫殿,以及几具烧焦的尸骸。建文帝与其家人都已死去。

自此,建文帝与其子嗣下落成为一个未解之谜。他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禁止入葬明十三陵的皇帝。

在建文帝被废黜之后,燕王朱棣顺利登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他迁都北京,史称“靖难之变”。

成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到了他晚年,也不忘初心,选定自己最得意的儿子朱瞻基为储君。他相信,朱瞻基定能够让明朝更上一层楼。

永乐二十二年春,成祖在北伐途中不幸去世。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他果然没有辜负成祖的期望,开创了一个“宣德中兴”的盛世。

然而好景不长,在宣德十年,还不到40岁的宣宗也突然病重。

“陛下,您太劳碌了,一定要多休息。”侍医在宣宗床前诊脉,忧心忡忡地劝道。

宣宗虚弱地摆摆手:“朕死后,你们一定要辅佐好我的儿子嘉靖。”

“陛下何出此言!”侍医们跪地请安,“您定能康复如初的!”

宣宗却已渐渐合上了双眼,最终撒手人寰。明朝再一次陷入君主更替的不稳定局面中。

按照宣宗的遗愿,其长子朱祁镇登基继位,时年仅9岁。为了辅佐幼主,朝廷特设立“少帝监国辅政议政三公总领事务”的摄政机构,由三名重臣执掌朝政大权,以垂帘听政。

朱祁镇成为明英宗,在三位辅臣的摄政下度过了十年时光。这期间英宗并没有过多过问朝政,他似乎对当一个傀儡皇帝很满足。直到二十岁那年,英宗忽然宣布他要亲政了。

“陛下驾崩已十年,您也已是知天明德的君主,理应亲政理朝。”丞相于谦恭声说道。

英宗满意地点头,他却另有打算。朝堂上三位辅臣的权力太大,自己就像个摆设。英宗决定重新洗牌,培养自己的亲信,重新掌控大局。

很快,英宗就提拔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为心腹,开始依赖他处理政事。王振趁机排挤三位重臣,权力日益扩大。三位辅臣无奈,也只能默默离开朝堂。

在王振的建议下,英宗决定亲征瓦剌以建立威信。於谦等老臣再三劝阻,英宗还是一意孤行。十四年冬,他亲率五十万大军离开京城,对蒙古用兵。

这场用兵很快以失败告终。由于英宗不懂军事,又固执己见,亲自指挥作战,明军很快就败北了。英宗自己更是被俘,沦为了瓦剌的俘虏。

突如其来的噩耗打垮了京城。百姓们纷纷担心英宗一个,瓦剌会趁机犯京师。为了稳定局面,于谦等人决定立英宗的弟弟为帝。

景泰元年,朱祁钰在朝野一片拥戴声中登基为帝。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家卫国,抵挡可能的瓦剌进犯。

景泰帝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积极部署防务,并亲自巡视京城的各个防御工事。在他的努力下,瓦剌进犯京城的计划最终没有得逞,北京保卫战以明军胜利而告终。

与此同时,英宗也在瓦剌人手中受辱。瓦剌人原本打算利用他向明朝索要大量赎金,不料景泰一登基,明朝对瓦剌的各种要求统统不予理睬。

一年过后,瓦剌人终于意识到英宗对他们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便将他放还。英宗满心委屈地回到京城,却发现弟弟已经稳坐龙椅。

“二弟,你我兄友弟恭,何必争这皇位!”英宗虚与委蛇地对景泰说。

景泰也并无意对英宗怀恨,礼让道:“兄长请复位吧。”

双方表面温和,但都心怀鬼胎。最终还是英宗先下手为强,在景泰八年发动军变,重新夺回了帝位。景泰帝则在数月后病死。

英宗复辟之后大杀异己,重用王振,重新掌握大权。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次年他也突然病重不治,与世长辞。

由于英宗复辟期间诛杀大批臣子,朝野动荡,他的死也成为一个谜团。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篡夺帝位的手段太过激进,也没有功绩可言,所以英宗死后并未被准许入葬明十三陵。

经历了英宗复辟带来的兵祸,明朝此时已是元气大伤。隆庆、万历两朝虽然力图恢复,但总体民生凋敝,积弊已深。到了天启年间,明朝已经步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

而就在此时,满洲兴起,努尔哈赤开始崛起。明朝对其轻视以待,认为蛮夷之辈断然不足忧虑。然而到了崇祯年间,满洲贼首已经统一南北,国号大清,准备向明朝发起总攻击。

“臣等愚见,倘若我大明不调兵遏制,此贼必生大患!”一位老臣上奏崇祯帝。

崇祯帝却大怒:“区区蛮夷,无需动用重兵!”

老臣叹息而退,心知大劫当前,明朝已经风雨飘摇。而崇祯帝还沉浸在空谈盛世的美梦中,浑然不觉危机四伏。

最终,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噩耗传来。崇祯帝望着城破大火,心中绝望。他最后来到了煤山,将遗诏挂在了一株老槐树上,随后自尽殉国。

洪武开国,两百七十六年的江山,至此落入他人之手。

回望明朝兴衰兴亡的历程,不禁令人唏嘘。

这个曾经一度辉煌的王朝,为何会在短短一个世纪内迅速走向衰败和灭亡呢?种种迹象表明,明朝衰败的原因,并非是来自于外患入侵,而是这个王朝自己逐步堕落,最后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丧失了活下去的能力和意志。

明朝的快速衰败,与开国之君朱元璋确立的一些制度和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小经历艰苦,性格也因此变得多疑残忍。他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巩固权力,建立了一套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的权力“独揽无比”,能任意罢黜百官,杀戮士大夫。而皇帝又极少离开皇宫,对百姓疾苦难能深入了解。

此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朱元璋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制度,即长子继承制。他的诸多儿子被分封为藩王,各自坐拥重兵,皇位传给谁常常按照朱元璋的个人喜好。这导致皇位经常发生纷争,王族内斗不断。

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洪武帝的驾崩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明朝的通病。到了中后期,皇权既不能有效约束百官,也未能推行仁政。明朝中央与地方官员的腐败日益严重,民生凋敝,积重难返。

直到满清铁骑终于推平大明的江山,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才在风雨飘摇后轰然崩塌。其兴衰历程,实在令人唏嘘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明朝   景泰   崇祯   大明   皇帝   燕王   京城   皇位   权力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