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今年风向变了,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

## 大家发现了吗?今年风向变了,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

*

2023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在经历了3年多的疫情之后,大家都盼望着国内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随后就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报复性购房、报复性旅游等现象。但是,事实却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反而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常”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国内社会风向的变化,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反常”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 一、国民消费需求萎缩

疫情结束后,很多人都认为国内消费市场将迎来一波强劲的复苏。毕竟,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被迫压抑了自己的消费欲望,等到疫情结束后,就会释放出来。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023年上半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4%,非食品价格上涨1.9%。这说明基本生活需求类的消费确实有所回升,但是在其他方面,消费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

例如,在汽车市场上,虽然各大汽车品牌纷纷推出降价促销活动2,但是汽车销量却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3,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36.8万辆和1120.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和2.9%。这说明国内汽车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意愿并不强烈。

*

另一个例子是房地产市场。在疫情期间,由于政策调控和市场预期的影响,国内房价一直保持稳定甚至下跌的趋势。很多人都认为疫情结束后,房价将会出现反弹甚至暴涨。但是,事实也并非如此。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40个主要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0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3.8%;成交均价为2.03万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4%。这说明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消费者对购买房产的意愿也不高。

那么,为什么在疫情结束后,国内消费需求没有出现预期的复苏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第一,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很多人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4元,同比增长8.8%,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仅为5.5%。这说明国内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消费价格的上涨速度,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

- 第二,疫情对国内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很多人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和保守。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经历了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和挑战,也看到了世界各地的疫情和灾难。这让很多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也让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因此,在疫情结束后,很多人不再追求那些虚荣和浮华的消费,而是更加注重那些实用和有意义的消费。

- 第三,疫情对国内市场造成了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很多传统行业和业态受到冲击,而一些新兴行业和业态得到发展。在疫情期间,由于防疫措施的实施,很多线下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或停止。这促使很多企业和消费者转向线上的平台和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网络零售额达到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6%。这说明线上消费已经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线下消费则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综上所述,在疫情结束后,国内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复苏,而是出现了萎缩的现象。这反映了国内经济、社会、市场等方面的变化和问题。要想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改革和创新。

### 二、就业困境加剧

疫情结束后,很多人都认为国内就业市场将迎来一波强劲的复苏。毕竟,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和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或收入。等到疫情结束后,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出现。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去年同期持平。这说明国内就业市场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

例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但是毕业生就业率却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6月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4%,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这说明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竞争。

另一个例子是在农民工就业市场上,虽然今年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复工的速度和规模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民工就业收入却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人,同比增长2.8%;其中,本地农民工1.64亿人,外出农民工1.24亿人。但是,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4209元,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的一半。这说明农民工仍然处于社会底层,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那么,为什么在疫情结束后,国内就业市场没有出现预期的复苏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 第一,疫情对国内产业结构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很多传统行业和岗位受到淘汰或替代,而一些新兴行业和岗位则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素质。在疫情期间,由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很多企业和行业都实现了转型和升级。这使得很多低端、低效、低附加值的行业和岗位失去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力,而一些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行业和岗位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导致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缺口。

- 第二,疫情对国内劳动力供给造成了持久的影响,导致很多劳动力流失或减少,而一些劳动力则面临着重新就业或转岗的困难。在疫情期间,由于防疫措施的实施和经济下滑的影响,很多企业和行业都出现了裁员、停工、倒闭等情况。这使得很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或收入来源,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计划。一些劳动者选择了回乡创业或务农,一些劳动者选择了转行或培训,一些劳动者则陷入了失业或待业的困境。这导致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匹配。

*

- 第三,疫情对国内就业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很多就业政策和服务不适应或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一些就业风险和隐患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和解决。在疫情期间,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和行业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挑战。这使得很多企业和行业在用工方面更加谨慎和节约,也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这导致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和门槛提高,也导致了国内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综上所述,在疫情结束后,国内就业市场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复苏,而是出现了困境的现象。这反映了国内产业、劳动、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问题。要想促进国内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改革和创新。

*

### 三、佛系青年增多

疫情结束后,很多人都认为国内青年人将迎来一波强劲的创新和创业。毕竟,在疫情期间,很多青年人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也看到了世界各地的机遇和挑战。等到疫情结束后,就会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各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2023年上半年,有近六成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是“佛系青年”,即那些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大的追求和期待,只求平淡安稳,不愿意与人争斗或竞争的青年人。这说明国内青年人中出现了一种消极、悲观、无所谓的心态。

例如,在学习方面,虽然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59万人,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今年高考志愿填报中,有近四成的考生选择了“专业不限”或“学校不限”的选项,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学习方向没有明确的规划或偏好。另外,今年高考志愿填报中,也出现了一些“冷门”专业或学校被热捧的情况,这意味着一些考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没有太大的信心或期待。

另一个例子是在工作方面,虽然今年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很多岗位和机会,但是毕业生求职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今年毕业生求职中,有近五成的受访毕业生表示自己对工作没有太大的要求或期望,只要能找到一份稳定、轻松、有保障的工作就满足了。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反常   国家统计局   现象   并非如此   疫情   青年人   农民工   劳动者   风向   社会上   上半年   岗位   社会   国内   数据   行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