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与事主辱臣不忧

谢凉

  据《史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行前说过“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这样的话。

  估计绝大多数的君王很喜欢这话,也很有些人愿意为老板效命至死而不讲理由,象王莽代汉,弄得天怒人怨,有好些臣子主动投入烈火好陪他过奈何桥。

  当然,历代改换门庭的臣子为数也不少,同忧都不可能,更不会为旧老板卖命。例如,韩信本来是西楚霸王麾下的小将,见项羽不了事,就投了刘邦,一时得不到刘邦重用就再次开跑,幸亏萧何有大局观而且有识人之明,就月下将他追了回来。后来韩信带兵平定河北、山东,九里山一战灭了项羽,使刘邦成为第一个高祖。再如李渊,因隋炀帝杨广由治而乱导致民怨沸腾,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自立门户。另一个经典案例是赵匡胤,见周室小皇帝太年幼,难以顶天立地,就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好戏,成为一代英主。可见上下的利益既有一致的时候,如萧何、曹参等帮助刘邦开基立业,自身拜相封侯,不一致者多少也有一些。

  《三国演义》既然是写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利害选择多有演说。

  小说借鲁肃之口道出上下利益分歧的根本原因。

  曹操占有荆州后,对孙权进行恫吓。孙权左右为难:投顺曹操吧,最多勉强保住性命;抗争吧,又怕打不过,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文官武将则是“商议未定”,大体是文官要降,武将要战。鲁肃对孙权说:“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这说词与正史基本上一样,点明上下的利益取向可能有不同。

  正因为上下之间可能有不同的利益选择,主辱而臣不忧就很正常了。

  《三国演义》里就出好几组主辱臣不忧的镜头。

  吕布原本拜丁原为义父,贪图眼前利益,杀害了丁原,转投董卓门下,是标准的认贼作父。吕布后来中了司徒王允的离间计,因贪图貂蝉的美色而干掉了董卓。吕布这干法,不仅是不同其忧、不同其辱,反而直接给主子送上忧辱。

  董卓是大坏蛋,吕布有头无脑,这个例子未必能上台面,那就看袁绍。袁绍是个草包,外宽内忌,很讨人嫌。他行事颠三倒四,逼得张郃和高览向曹操投诚。袁绍失去一名勇将,曹操凭空得到一名勇将,赚大发了。曹操对张郃很是笼络,封张郃和高览为侯爵,并授以偏将军的职位,这两位就掉转茅头刺向旧主人。张郃后来官拜右将军,职级不低,为曹操爷儿仨效命至死。袁绍听信谗言,本来想要了张郃的命,更不可能给张郃体面的官职。

  辛毗是另一个换老板的典型。他在袁家班里只是一个县令,改投曹家班后一路荣升,先后任侍中、卫尉,官职很不小。他不仅是不同袁家共进退,还给曹操出过注意整治袁绍的两个儿子,加速袁家彻底倒灶。

  比张郃、辛毗更早改换门庭的其实是许攸。许攸给袁绍出了一个“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的妙计,袁绍却对他一顿羞辱:“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颜面顿失,本想自尽,身边人说:“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许攸就懒得与袁绍共患难,投奔了儿时的好友曹操。曹操听知许攸来到,“跣足出迎”,礼贤下士的功夫做到足。许攸受宠若惊,为酬知己,就帮曹操出了个破敌的好主意,指点门路烧了袁绍的军粮,使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打败曹操,后来又献水淹冀州的计策,彻底打败袁绍的爱子兼继承人袁尚。

  袁绍对田丰、沮授等杰出人才辱之、囚之,让人寒心,正应了演义借用的“失人者亡”的说法。

  刘表的人品给袁绍要好一点,却也不能让人忠诚到底。他的属官韩嵩本来为他尽心尽力,出的主意很不错,刘表却无端猜忌,先是要杀他,后改为囚禁。这样一来,韩嵩想为他分忧,也是不可能。刘表手下有个武官文聘,忠义的成份多少是有的,因为曹操问他为何姗姗来迟时,他说:“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保全境土,心实悲惭,无颜早见耳。”曹操就赞他是忠臣,任命他为江夏太守,赐爵关内侯,这待遇比刘表旧时明显是高多了,后来也是死心塌地为曹操效力。文聘武艺尚可,如果刘表有识人之明且会笼络人心,早用文聘,而不是任用蔡瑁、黄祖这样的草包,结局也许会不一样。问题是,刘表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不可能让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

  马超的局面远不及袁绍、刘表大,但也算一路诸侯。不过,他是典型的有勇无谋,一败于潼关,再败于西凉,投了张鲁后,进不能帮助刘璋打退刘备,退不能见张鲁,只好向综合实力比他大雄厚得多的刘备。正因为马超有勇无谋,行事不密,将生病的部下庞德留在汉中。张鲁远说不上英主,庞德遇到爱才惜才的曹操,就投了“明主”,把马超和张鲁都丢在脑后。后来马超与关羽

  与这几个相比,刘璋就更为窝囊。曹操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诸葛亮则说“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未出茅庐就劝刘备打他的主意,连张鲁的手下也说刘璋“昏弱”。作为刘璋部属的代表,副手张松则说他“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原本想将益州献与曹操,不料曹操看人走眼,对他十分傲慢。张松遇刘备、诸葛亮倾心结纳,就劝刘备谋取益州,并拉动好友法正、孟达为内应。

  玄德取得益州后,小说写道:“严颜为前将军,法正为蜀郡太守,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义为营中司马,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余吴懿、费观、彭羕、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祎、费诗、孟达,文武投降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其中,小说对严颜、法正、黄权、李恢、张翼、秦宓、邓芝、费祎落笔较多,为刘备父子颇有贡献。这阵容相当庞大,差不多可以组建一个王朝的班子。

  不看正儿八经的历史,单看《三国演义》,不知做老板的是否有心多看这些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庞德   益州   太守   项羽   暗弱   有识   事主   刘邦   演义   国人   将军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