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

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为预期中的战略进攻作重要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在决战时争取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

蜀汉的国家战略,亦即诸葛亮的指导方针,是隆中对”。

按照“隆中对”的策划,刘备集团霸业的实现,需要分三个步骤:一是跨有荆、益,取得立足之地;二是修明内政,足兵足食,伺机而动;三是一旦“天下有变”,立即两路出击,对中原展开战略进攻。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不仅极其英明,也切实可行。但是,再精明的战略家,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更不可能未卜先知、完全洞悉历史进程的每一个细节。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为刘备集团先后取得荆州、益州,基本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但是,这个良好的格局只是维持了极短的时间,经过关羽败亡及刘备彝陵之战失利,刘备集团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最终也只能保有益州之地。

尽管丧失了荆州,失去两路进兵北伐的前提条件,但对于诸葛亮而言,“隆中对”的计划仍然不是不可以实现的。

占有汉中、巴蜀而争夺天下成功的范例不是没有-这正是西汉王朝建立者刘邦所走过的道路。对于一心想兴复汉室的刘备、诸葛亮来说,这条成功之路恐怕是最能激励他们的榜样。

但是,回到诸葛亮的“隆中对”三个战略阶段,从“跨有荆、益”到战略总攻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战略总攻的关键条件“天下有变”。

对于这一点,先贤多有论及,如史念海先生就指出:“这“天下有变’四个字关系全局极重,断不可轻易放过。”假如这个条件很快实现,诸葛亮所设想的战略进攻可以立即实施,则战略相持阶段极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而也有论者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步骤仅分为两步。

依诸葛亮的计划,恐怕他也认为,“天下有变”的机会很快就会来临,北伐中原成功,应该在他的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隆中对”里设想的两路出兵计划:一路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路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既然打算请刘备亲自领军北伐关中,则时间必不会拖得太久。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彼时诸葛亮 27 岁而刘备已经47 岁了。依古人的寿命,恐怕诸葛亮原计划刘备“霸业可成”的时间不会超过 15 年。“三顾茅庐”时刘备力量尚弱,依附于刘表,刨头去尾,第二个战略阶段即与曹操对峙的时间在计划中肯定不会超过10。

占领荆、益的战略步骤如“隆中对”所设想的,进展顺利。但是,自从三国鼎立之势初成之后,诸葛亮所渴望的战略进攻的机会一直没有出现。

蜀汉与曹魏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想要有所成,必须等待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可以说,当“天下有变”的条件不曾具备时蜀汉便只能停留在足食足兵的第二步,而不能转人战略进攻。

诸葛亮对敌我力量的对比,认识是相当清醒的。然而,战略进攻的机会没有出现,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就会听天由命,困守巴蜀。

占有益州之后诸葛亮对兵出秦川一直抱有极大的希望,在此战略方向上,蜀汉集团一直采取攻势:先是在汉中后是在祁山。

对于益州而言,汉中不可不取,因为这是益州防守体系的要害。益州形势险要,东阻三峡,北依秦岭,汉中盆地正是联系关中与蜀中的战略要地是巴蜀咽喉。

对于这点,“隆中对”并未作任何陈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隆中对”是战略规划,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它把汉中归入到“保其岩阻”的大方针中去了。事实上,假如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在草庐之中对困守荆州的刘备大讲遇远的汉中的重要性,恐怕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益州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蜀汉固守,但也限制了它的出兵。

刘备夺取益州以后,曾经以夺取凉州作为归还荆州的条件,这固然是搪塞孙权,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凉州是益州仅有的几个扩张方向之一。

诸葛亮的北伐,是他实践刘备夺取凉州的努力,也是对法正“蚕食雍、凉”政策的实施。在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故时,无论曹操还是孙权,都是蜀汉难以在短时间内灭亡的一在蜀汉立国之前是如此,在蜀汉立国之后仍是如此。

陇右是不是必须夺取,这要看战略态势如何。尽管陇西诸郡对汉中、关中都很重要,但假如是逐鹿中原,则关中、中原等地是重中之重。

刘邦在暗渡陈仓后,挥军直取关中,只是派手下偏将去占领陇西、北地、上郡等地,他甚至置固守废丘的雍王章邯于不顾,而急着领兵“东略地”。只有在蜀魏相持时,陇右在这个战略层面上才是屏蔽汉中、威胁关中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相持阶段的战略性质,决定了诸葛亮北伐的战术选择。诸葛亮何尝不明白,兵出祁山,路途遇远,转运困难,每次都弄到粮尽而返。

但诸葛亮为什么还如此锲而不舍,即使有偷袭长安的诱感都不为所动呢?个中原因大概不出经济军事与政治几个方面的考虑。

经济上的考虑

相较于地广人多的曹魏与孙吴而言,益州面积不广、人口寡少,想要逐鹿中原,经济基础毕竟显得薄弱。再加上,作为外来者的刘备集团,既不敢过份损害益州本地豪族的利益,又得安置荆州随来的豪族,这样,即使是沃野千里的益州也稍显不足。

凉州纵使不如益州富足,但面积广、饶于牛马。

益州与关中交通极为不便,即便是大军出祁山,粮草也多有不继若是大军东出关中,战线拉长,从益州搬运粮草更是难以为继。因此,诸葛亮以及其后的姜维多次在陇右屯田,便不难理解了。

军事上的考虑

首先,占领陇右,为夺取关中抢占一个“滩头阵地”。巴蜀与关中之间,横亘着秦岭,这固然有利于固险自守,但在给曹魏大军制造麻烦的同时,也限制了蜀军的进攻能力。无论曹魏南下,抑或蜀汉北上,守卫一-方只要扼守秦岭有限的几条通道的出口处,对方便无用武之地。

政治上的考虑诸葛亮与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号召,同时表示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决定了蜀汉必须保持着对曹魏的进攻态势而不能闭关自守。

在“天下有变”的机会到来之前,蜀汉固然不能倾全国之力北伐,但也不能固守汉中巴蜀一隅之地,那样会处于政治上的劣势。出兵陇右,既能扩充领土、壮大实力,同时也可以在政治上凝聚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因为诸葛亮屡次北伐,人们的目光被吸引到具体的战争进程,而忘记了他的战略目的只是为北出秦川作准备工作。以夺取关中来衡量诸葛亮出兵,自然南辕北辙,如司马所说的“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

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倒是郭对此认识颇深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后人若以战略进攻来衡量诸葛亮北伐,其失亦在此。

对陇右的选择,基于其东可以俯视关中,南可以屏障汉中。汉中不仅是北伐的基地,更是保卫蜀汉的咽喉,是战略相持阶段“保其岩阻”的核心。

因此,无论陇右前线战斗情况如何,一旦汉中有警危及益州时,诸葛亮总是毫不犹豫地回军汉中,确保蜀汉的安全。这一原则,也是与战略相持阶段相适应的。

及至诸葛亮逝后,蒋、费讳、姜维等相继执政统兵。蒋琉因北出关中“道险运艰,竟不能克”,想转而乘汉水东下进攻魏兴、上庸,这大概是“隆中对”里荆州方向的替代。

而姜维本凉州人氏,又兼凉州刺史,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伟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及至姜维用事,屡次兴兵陇右至建兴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淮南造反曹魏抽关中兵力,姜维觉得这是诸葛亮盼望已久的机会,“欲乘虚向秦川”,颇令关中震动。

但淮南盛兵毕竟无损大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的力量对比,在司马望、邓艾的坚守之下,姜维无计可施,后又听说诸葛诞败亡,于是只好退返成都。

随着蜀、魏两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蜀汉统治集团日益没落,局势朝着有利于魏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后主昏庸,国事日非;姜维出身于西凉,势单力孤,被迫领大军在外屯田。

再加上姜维弃险不守,反而想诱敌深入,结果被钟会、邓艾乘虚而入纵然是魏蜀两国国力相差过大,非姜维一人能挽回

但蜀汉灭亡如此之速,不得不承认姜维没有正确地处理战略相持与战略进攻的关系,只想着歼敌,而没有将重心放在“保其岩阻”、固守益州上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参考文献》

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益州   蜀汉   关中   秦岭   汉中   荆州   祁山   战略   前提   阶段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